词条 | 蚯蚓垃圾箱 |
释义 | “理想状态下,一公斤蚯蚓每天能吃一公斤厨余垃圾,还能产生大约半公斤的蚯蚓粪。”试点家庭培训会上,中国志愿者第五波社区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韩百胜用幻灯片,向台下的20户居民讲解“养蚯蚓怎么能让厨余垃圾循环起来”。韩百胜说,家中养蚯蚓不仅能解决厨余垃圾,蚯蚓的粪便还能全面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各种养分。活动主办方因此和门头沟一家有机食品种植基地达成协议:居民有望用家中的蚯蚓和蚯蚓粪,通过累计积分的形式,换取该基地的新鲜有机蔬菜。 试点行动北京市宣武区椿树社区的居民将正式开始“蚯蚓吃垃圾,蚯蚓粪换有机蔬菜”的试点行动。这是北京市在垃圾处理厂实行微生物降解之外,首次尝试在居民家中对厨余垃圾进行生物降解。蚯蚓吃掉厨余垃圾,蚯蚓粪换取有机蔬菜。 推广如此次试点成功 拟在更多社区推广椿树社区的居民李大姐是家养蚯蚓的报名者之一,按试点要求,李大姐从现在起每天对厨余垃圾数量进行统计,写在专门的记录本上。她和其他19户居民将把蚯蚓带回家中,按培训老师教的办法,喂养这些能吃垃圾的“宠物宝宝”。 负责组织该活动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社区项目协调人李军玲介绍,居民家中的厨余垃圾有限,每户可先买几两蚯蚓。“让居民自费购买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大家真正负起责任。”李军玲透露,如果试点成功,将和更多社区合作,进一步推广,并希望得到市政管委有关部门的支持。对此,市市政管委市容环境处副处长邓俊表示,这样的试点政府部门非常欢迎,如要在全市推广,还需要探讨技术的可行性,并和实际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结合起来。 集中处理厨余垃圾 垃圾站已用上微生物手段在此之前,北京市的一些垃圾处理厂也已引入了微生物技术降解厨余垃圾。在海淀区上地街道,厨余垃圾的处理都是集中交给一家环保公司的餐厨垃圾处理站处理。这个垃圾处理站选取天然复合微生物菌种对回收来的餐厨垃圾、过期食品、罚没肉品、果蔬残渣等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新的活性微生物菌群。活性微生物菌群再经过加工,可应用于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产品的生产中。该垃圾处理站成立3年多以来,已累计处理上万吨餐厨垃圾,再生产加工成的生物饲料和生物肥料被全市60多个果园、30多个菜园应用。 各方观点日本几乎家家有蚯蚓箱对于在城区试点“蚯蚓吃垃圾换有机蔬菜”,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建国表示赞成。他说,引入蚯蚓作为生物降解的一种技术,在日本、美国已经非常成熟。日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的蚯蚓养殖箱。不过冯建国提醒,对于一家一户的厨余垃圾,引入蚯蚓具有可行性,但前提是要在垃圾源头进行严格分类,绝对不能让有害的物质进入“厨余垃圾”中,否则蚯蚓产生的粪便进入将来用于作物、生产出的食物具有一定的有害性。 一个蚯蚓箱 一天消化 两菜帮一个塑料泡沫盒子,“黑土”里埋着白菜帮子、苹果核,只要三五天时间,这些菜和水果就会被“黑土”里的数百条红蚯蚓“消化”干净。昨天记者来到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觉社区大乘巷家委会,家委会主任崔湘文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个“蚯蚓箱”,经过一年的“实验阶段”,家委会准备让它“入户”为居民服务。 菜叶、水果一周不见踪影“扔进去的垃圾一周就已经不见踪影。”2008年年4月来自日本的老师给他们制作了这个“生物垃圾箱”,从此垃圾箱里的数百条小蚯蚓就在家委会落户,“菜帮、果核这样的垃圾,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自然‘降解’”。“蚯蚓箱”里的“黑土”的成分构成,除营养土和数百条蚯蚓,还有少量牛粪,记者翻开可以看到里面隐藏着“身材纤细”的红蚯蚓。不同于常见的黑色蚯蚓,这些红蚯蚓最长不过两三厘米,也不会长大,“颜色暗红的是刚刚吃饱的,它们每天一般消化3两左右的菜帮、水果。” 欲推广但担心居民能否接受“经过近一年的实验,我们准备在居民中推广这种方式。”崔主任说,家委会的这个“蚯蚓箱”现在经常接收居民的“剩菜”,“但如果让居民家养,恐怕最大的障碍就是居民内心是否能接受。”刚开始养蚯蚓时,家委会的几位主任也不太习惯,“总觉得屋里养这么多虫子特别扭。”可是现在,这些大爷大妈“拾掇”起蚯蚓箱非常“利落”。 可行性“蚯蚓会不会跑出来?”“蚯蚓箱会不会产生异味?”针对蚯蚓箱推广的“可行性”,一些居民也有不少顾虑。走近“蚯蚓箱”并不会闻到“异味”,但如果打开“盖子”、翻动“黑土”,还是会有轻微“酸味”,“这是发酵的味道。”崔主任说,只要居民按时“喂饭”,蚯蚓就不会随便跑出来,“不过我们家委会发生过一次险情,有一次几天没给箱子里添菜帮,蚯蚓就从里面爬出来了,所以这个垃圾箱要定时打理,有点像养宠物。”此外,崔主任说,蚯蚓只能解决菜帮子、果核等垃圾,对已经做熟的剩菜则“无能为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