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覃应机
释义

覃应机(1915-1992)壮族。广西东兰人。1929年春参加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长期在广西担任领导工作,曾任桂西壮族自治州州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中文名:覃应机

别名:谭应机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西东兰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

逝世日期:1992年12月8日

职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信仰:中国共产党

代表作品:《硝烟岁月——覃应机回忆录》

生平概况

覃应机祖籍广西马平县二都老雅村(今柳江县成团乡大荣村雅中屯),1915年生于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纳合村与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接壤。他10岁即参加劳动“童子团”,经常为韦拔群领导的东凤农民自卫军送情报和参加抗敌斗争。1929年10月,参加韦拔群指挥的农军攻打东兰县城的战斗,随后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同年冬,作为三石区(现称三石镇)劳动童子团团长被“三石区农会”保送进入韦拔群在“东兰县劳动小学”开办的“青年训练班”学习,受到韦拔群的亲自教诲。在学期间加入共青团,毕业后加入红七军第二纵队。1930年11月红七军在河池整编后,随红七军北上进入中央苏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七军五十五团二连班长、排长、青年干事,五十六团团青年干事、连长,红一军团保卫部巡视组组长、二科科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外勤情报组组长,八路军总部参谋、侦察队队长、代科长,晋中游击支队政治教导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员、二分队分队长,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公安处副处长,晋冀鲁豫边区公安总局秘书主任,冀南公安局副局长,冀鲁豫公安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公安局局长,冀南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河北省公安厅厅长、中共河北省委社会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社会部部长、广西省公安厅厅长、广西省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南宁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广西边防局局长、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书记处书记、广西省政法委员会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州委书记、桂西壮族自治州州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主任、自治区编制委员会主任、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自治区工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桂西壮文学校校长、广西民族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

覃应机(1949年10月-1953年7月)任广西公安厅厅长院广西分院院长、广西大学校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至第五届的政协委员、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政协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12月8日在南宁逝世,享年78岁。东兰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一句话是“东兰人主政广西三十年。”说这句话的人并非东兰人,往往带有官腔,语气里带有敬佩和恭维的成分,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所依据,这就是出生于东兰县三石镇的韦国清、覃应机两位故人确实都坐过广西党政部门的第一把交椅。韦国清从1955年任广西省省长和1958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开始执政广西长达十几年,至到60年末离开广西调到中央工作;而覃应机自1949年出任广西公安厅首任厅长直到他去世,在广西从政达四十年之久,担任过许多部门的领导职务,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西各族人民的经济和文教事业鞠躬尽瘁,加之他为人仁厚大度,颇有王者遗风,故被人敬称为现代“壮王”。

军旅传奇
概述

覃应机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长期军旅生涯中,机智勇敢,善于动脑筋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二十多年的战火纷飞硝烟岁月中,他多次执行上级交给的侦察兵、尖刀兵、敢死队、突击队等任务,谱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军旅传奇故事,在军队和民间广泛流传。

激战鹰阳关

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队伍于1930年11月10 日从河池出发,计划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两个多月时间,在湘桂边界迂回前进,受到敌人重重打击,几次进出广西,1931年1月14日傍晚从湖南江华拆返广西桂岭。到达桂岭时,红军队伍从原来的7000多人剩下3500多人。红七军在桂岭进行了著名的桂岭整编。同年1月17日夜,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作为战略转移的五十五团、五十八团的部队经广西进入连山境内鹰阳关时,曾与广东连山军团发生激战,覃应机参加了这次战斗。随后,红七军在鹰扬关埋藏了一批不便携带的山炮和步枪。1971年,覃应机专程到鹰阳关寻觅这批革命文物,未果。1992年,覃应机应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之邀,参加了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随后三到鹰阳关,写下了“红七军路过此关”题词。同时,县旅游局石刻了介绍覃应机三到鹰阳关的纪念碑(见上图)。

土话传心声

1934年10月,红七军从广西的资源县到达贵州的黎平县。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没发现一个人,到处是荒凉破败的景象,没有老百姓,这给红军在掌握信息、补充给养和制定行军路线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因而联络当地百姓,成为当时部队的首要任务。覃应机当时在补充师侦察连工作,上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三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点名将他调回三军团保卫局当主任科员。覃应机报到后,马上执行任务,带领一队保卫局战士跑到城郊山头上,拿起广播筒登高喊话。可是喊了老半天,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一个老百姓出来。害怕兵勇是老百姓的共同心理。怎样消除这个误会呢?覃应机想: 这里的土语与我家乡相同,我何不说土话,估计会打动他们的心。于是.覃应机叫来几位老乡一起到城郊走村串寨。一路上,他们用土话故意大声说道:“灭们介切,国民党介兵尼牙卦谷王.许布邦魂品了王,红军腾统否敢斗冷!”(他娘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如狼似虎,老百姓被吓得魂飞魄散了,连红军都不敢接见了!)话音刚落,立即有一个壮年人从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后而探出头来.用土话问道:“组特价麻云?兰育其而?”(你们是什么人?家住何方?)覃应机当即回答:“土特红军,兰育广西。”听到覃应机这口标准的土话,那壮年男子犹如见到亲家一般,高兴地跳出来说:“王,王兰勇肃。”(走,回家煮饭。)覃应机说:“土红军云来,冬八顶累嘛?”(我们红军人多,光你一家接待得了吗?)只见那壮年人从腰问拔出弓箭,从身跳上大石头,对着树边的大树一箭射去,一根树枝应声掉下地来。刹时间,从山谷中、树林里和岩洞中走出不少群众来,那位壮年人得意洋洋地拉着覃应机的手对大家说:“云娄累,老聂老嘛!”(都是自己人,怕什么!) 当天晚上,红军在黎平县城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在晚会上,军民欢谈时的土话,都是靠覃应机翻译的,大家感到十分高兴,都夸覃应机能干,罗瑞卿也赞许道:“小覃不愧是个好侦察员。

娄山关上逞英豪

1935年2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再次向遵义进军,三军团奉命攻取娄山关。军团长彭德怀决定红十三团为前卫,该团团长彭雪枫令侦察连当尖兵。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主峰,扼川黔公路咽喉,重峦叠嶂,素称天险。为秘密接敌,侦察连连长韦杰和指导员覃应机令战士们换上国民党军服装,穿密林,走山路向娄山关疾进。途中,抓获了黔军王家烈部的参谋,缴获了敌方军事部署图,上交上级。彭雪枫弄清了敌人的底细,即令侦察连从公路正面攻关,团主力从东侧上山,围歼敌军。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韦杰、覃应机机智应对,预先派出三名老侦察员乘夜幕掩护,摸到关上敌军阵地前沿,潜伏下来。下半夜,全连悄悄地沿九曲回肠的公路靠近。拂晓进攻开始,潜伏关前的三位老兵甩出的手榴弹像连珠炮在关口爆炸,敌军一片慌乱。韦杰挥起手枪,带领全连战士一跃而上,抢占了关口。接着,彭雪枫率团主力从东侧冲了上来,全团合力抗击,打退敌后续部队的一次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了娄山关。在向遵义追击途中,侦察连与彭德怀相遇,彭总伸出拇指对韦杰和覃应机称赞道:你们两位“广西佬”干得好哇!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主力部队从战略需要出发,放弃了对会理之敌的围攻,迅速挺进天险大渡河。大渡河是条水势汹涌的大河,两岸石壁陡峭,河床极深。湍急的河水就像发狂的巨龙,奔腾咆哮,响声如雷。这样的急流不可能泅渡,也不能行船,唯的办法就是过桥。而河上只有一座桥,叫“泸定桥”。这是红军必经之处,生死就在这关口了。比较流行又广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泸定桥为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所属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其实不然,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所属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据覃应机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所言,泸定桥是他们红十三团侦察连拿下来的,不是杨成武的红四团夺取的。下面是他书中摘录的一段文字:……见到彭雪枫团长,他说上游有一座泸定桥,只有敌人的一些地方部队把守,我们决定从那里过河,他令我连务必在下半夜赶到泸定桥附近待命。我和韦杰即带上部队急行军,向泸定桥方向前进。天已经黑了,又下着雨,道路难走,部队又有些疲劳,我们便点着火把走。下半夜,我们按时赶到了泸定桥桥头附近的天主教堂。桥头已被我兄弟部队占领,彭雪枫团长骑马先到了天主教堂。我们一到,彭团长便亲自向我们交代任务,要我连组织突击队,天亮以前突过泸定铁索桥,占领对岸右侧的高地。我们从手枪排里挑选出11名侦察员,加上我共12人,组成了突击队。这11个人中,有一个同志叫蔡树礼,是湖南人;另外10人都是广西人,他们是韦尤、韦日由、黄先木、覃日用、黄仪、黄雨等,另外3位同志的姓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我们每人除了手枪之外,各人尽量多带上手榴弹,有5个侦察员还各带一支步枪。佩戴整齐后,我即带队来到桥头的冲锋出发地。韦杰则带领连队,准备好就地筹集的竹筏、麻绳和从教堂里临时拆下来的板凳、桌椅板、床板、门板等材料,待命行动。拂晓的时候,部队开始总攻击。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我们12个人飞奔上桥头,冲向桥面。桥上被烧的木板还在燃着火焰,铁索在摇晃,几乎要把人甩下桥去。我大喊一声:“同步前进!”以减弱桥身摇晃。然后我们一阵风地向前冲,灼热的火焰闪开了一条火路。我们冒着弹雨,迅速接近对岸桥头,向敌人扔了几颗无柄手榴弹,并穿过燃烧的桥头,追赶逃跑的敌人。敌人向泸定城方向跑远了。我们留下3个同志牵制敌人,我和其余同志立即登上桥头右侧的高地,占领了制高点,掩护部队过桥。我们12个人,胜利完成了任务。我们之中有6个同志被不同程度地烧伤了。我们挑选来的突击队员,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老侦察兵,有高度的阶级觉悟,他们都是在山区里长大的农民子弟,还在家里劳动的时候,赤脚爬山攀崖、过沟越涧,走吊桥独木桥,都已经不在话下,所以能够胜利地突过泸定铁索桥。

生平逸事

给家里写信

覃应机参加革命,离开家门10个年头了。在这10年间,他参加百色起义,紧接着参加红军,并随军远征到江西,后又从江西打到陕北。在长征路过黔桂边境时,他曾经打听到家乡的一些消息。也仅仅是听到消息而已,家乡的人一个也没见到。之后,就连一点消息也听不到了。一次与战友闲谈中,覃应机乡情突发,心潮澎湃。他心驰神和地对战友说:“我好想家哟。好想念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哟!”而对于他家中的人来说,覃应机离家时才14岁,走后杳无音讯,如果他还活着的话,现在应该是24岁了,家中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很想念他的。闲谈后覃应机立就刻动笔给家乡写信。可是,信怎么写呢? 因为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紧张,万一信被别人拆看,必会连累家人。覃应机想到:“话不要讲那么明,讲半明半暗就叫以了。”于是他于信中写到:我们还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事情做得还算好,家人不必挂念。“还在原来地方”,是指在红军队伍里;“还做原来的事”,是指仍在干革命;“事情做得还算好”,是指革命取得了一些胜利。信写好附上照片后,他寄回家里。解放后,当覃应机第一次回家探亲,家里人见他是解放军公安厅长,喜出望外,因为以前看到那张照片,还以为他在外头读勤工俭学呢!家人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起来。覃应机的父亲对那封信理解却与众不同,他早猜出覃应机参加红军干革命去了。他把那封信取出来给儿子看,他对信上的“暗语”所作的分析注解跟覃应机的想法一模一样。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多么透彻啊!

当厨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是在战争硝烟尚未散尽时筹建的。讲起广西公安厅始建的情况,老红军战士、原自治区主席、公安厅首任厅长覃应机的夫人韩炜,脸上浮现出微微激动的表情。已经87岁高龄的韩老告诉记者,在开国大典过后不久,时任河北省委社会部长、公安厅长、省政府委员、党组成员的覃应机同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为广西省委社会部长、公安厅长。覃应机同志接到任命后,为了加强和加快广西公安厅的建设,向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副部长扬奇清请求配备一些有公安工作经验的干部一道南下广西。经组织批准,在河北公安厅中选调,当时河北省委和公安厅给予极大支持,很快在河北公安厅的干部中选配了一个得力的广西省公安厅成员班子,包括覃应机在内共有29人。被选中的大部分是家在北方的同志,有的刚刚结婚,有的小孩才出生不久,但是他们没有讲一点条件,纷纷表示,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在他们当中,有红军时期的干部,也有河北公安厅的骨干,如今,不少人已经长眠在广西的土地上了,让我们在这里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岳欣、芦秀生、毛真、韩炜、卢毅、鲁源、管世新、江景河、张康、谢造华、任志文、王顺志、刘莲芝、张弧强、赵若岱、陈淑芬、杨建良、李维萍、甄杰、黎英、王秀勤、赵树春、钟金峰、张继周、秦凤英、赵同、夏乃秀、刘逢生。从北京南下广西途中,王秀勤回忆说,记得从桂林到南宁途中,当时一下找不到炊事员,覃应机就说,没有问题,我来当厨师。结果在一路10天行程中,覃应机为大家煮出可口的饭菜来,使同志们深受感动。覃应机同志的女儿覃乐娜同样深情地回忆说:父亲有一手烹调好手艺,而且乐于为大家和家人服务,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父亲时常会为我们煮一餐可口的饭菜。实际上,覃应机对同志们的关心,远不止于煮一餐饭菜。公安厅原副厅长、毕业于华北革命大学和参与公安厅始建工作的马禾同志告诉记者,在南下途中,每在一处停留,覃应机都会来看望大家。

陪同毛泽东游泳

1958年1月,党中央在召开“南宁会议”。1月6日下午毛泽东主席从广州飞抵南宁,与此同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董必武、林伯渠、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和陶铸、柯庆施等9省2市书记相继到达南宁,分住明园饭店二、三、四号楼和明园饭店对面的国际旅行社。1月7日下午两时左右,负责保卫工作的广西省委书记覃应机到明园饭店红楼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对覃应机说:“小覃同志,你辛苦了!”覃应机回答说:“主席您老人家辛苦,保卫你的安全是我的责任。”“坐坐。”毛泽东指着另一个椅子说,“家中可好?”“好好!日子过得幸福着呢。”“小覃同志,你比在81师做特派员时胖多喽!”毛泽东风趣地说。“谢谢主席的关心!”“这是给您拿来治疗感冒的药。”覃应机拿起茶瓶,“请主席您把这两片感冒药吃了。”毛泽东接过药服下后说:“南宁的气候好啊!比起北京暖和多喽。”毛泽东和覃应机的谈话气氛很融洽,毛泽东越说越兴奋,突然提出要到邕江游泳,兴致勃勃地对覃应机说“小覃同志,今天天气暖和,待会我要到邕江去游泳,好多年没游泳喽。”这时,南宁天气晴朗,外面出着太阳,气温一下升到20摄氏度。但是,覃应机知道:1月正是南宁最冷的时候,担心毛泽东吃不消,回答说:“天气太冷了,主席今天最好不要游泳,更何况您正患着感冒。”毛主席笑着幽默地说:“不要紧,感冒了,正好去游泳,以毒攻毒嘛!”毛泽东要到邕江游泳的通知下到南宁市公安局,担任毛泽东警卫工作的南宁市副市长兼南宁市公安局局长梁正立即行动起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准备工作,游泳点、码头、船只、警卫工作和陪游人员等落实完毕。毛泽东穿着银灰色大衣,戴着银灰色帽子,走出明园饭店红楼,上了座车。下午3时30分左右,毛泽东的座车开到了六角亭(即今冬泳亭处)旁边停下。冬季邕江水位很低,从这里下到游泳场有一段斜坡。毛泽东精神饱满,一步一步缓慢而稳健地下到游泳场。毛泽东从游泳场登上小汽船更衣,再过到小艇上,望着邕江冬季特有的碧绿清澈的水面,披着睡袍晒了一阵子太阳。船到邕江中间,因没有准备下水的小梯,毛泽东便在陪游人员的接应下从小艇上直接下水。3只小船在周围拉开一定距离跟着,汽艇在后面缓缓跟进。陪同毛泽东游泳的有省委书记覃应机、省公安厅长钟枫、南宁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梁正、运动员梁亚华、陶敦悌及两名卫士,游泳教练梁树妹(又名梁毅)负责划艇。江中的毛泽东“胜似闲庭信步”,边游边对身边的覃应机说:“小覃,你们经常来这里游泳吗?”“不常来,过去来游的人不多。”覃应机赶忙答道,“这么冷的天气在江里游泳,我还是第一次。”“游泳可以锻炼身体。”毛泽东说,“今后常来锻炼锻炼啊!”“主席,现在你带了头,今后我们一定要多游泳。”覃应机回答说。

这时,毛泽东游兴正浓,水漫两颊,呼沉吸浮,侧滑如桨,提肩抽手,如利刃斩水,横掌带水,浪滚趾尖,宛若蛟龙,一旁的覃应机不甘落后,奋力追赶。毛泽东在透凉刺骨的江水中游了25分钟后坐在艇上休息,覃应机问毛泽东冷不冷,毛泽东说:“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几度也冷。”“是啊,是啊!”大家齐声附和。1月11日,毛泽东再次畅游邕江。此次覃应机没有陪同,由广西军区政委覃士冕和梁正等人陪同。

廉洁奉公

据覃应机侄女、东兰县政协干部覃美三回忆,覃应机执政广西二十年余载,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令人钦佩的是执政期间他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河池和东兰父老乡亲谋过任何私利,更没有在政策、财力扶持上作过任何倾斜。就是在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他也会优先考虑到别的地市、县份。不是他对故土没有感情,而是他率先垂范,树立广西高层领导清正廉洁的形象,防止不正之风的滋长。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他宁可有负于自己的家乡父老。他的家乡纳合村百姓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从不轻易地把困难上报,从不提出苛刻的要求。尽管家乡地界内经常饱受水灾,庄稼一茬一茬被洪峰吞没,纳合村民从没对在外当官的亲人有任何要求和怨言。

尊重知识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覃应机一直都在广西人民政府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的政绩繁多,自不待言,特别是在重视文化建设和民族教育事业上政绩卓著,有目共睹。他曾兼任过桂西壮文学校校长、广西民族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院长、广西大学校长等职,1981年3月起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这些兼职表明他对广西文教事业的十分重视。由于这些职务都要与知识分子打交道,加之他对知识人才的十分尊重,因而拥有着众多引为知己、推心置腹的知识分子朋友,其中最值得重墨一笔的就是他与壮学宗师黄现璠教授的长期交往。他们的相识有资料可查的应该始于桂西僮族自治区成立之时。这一壮族自治区的成立是黄现璠多次向覃应机、谢鹤筹、谢扶民等人陈述成立壮族自治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后者累向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上报反映并引起中央人民政府重视的共同结果。1952年12月6日至9日,桂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南宁举行,9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级,为建国初期设立的相当于省级的地方行政机关),覃应机当选为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谢鹤筹、谢扶民等人当选为副主席,黄现璠等人当选为委员。因为黄现璠年长覃应机16岁,又是壮族知识分子的最大代表。覃主席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委员格外尊重。1954年两人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广西代表、全国人大民委委员,到北京开人大会议时经常在一起。而且日常工作中经常见面,讨论自治区文教问题,来往过从甚密,互引为知己。1956年3月5日,桂西壮族自治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拥护国务院决定改变桂西壮族自治区为自治州及百色宜山两专署为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并选举覃应机为州长。赵乐群等人为副州长,黄现璠等人当选为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委员。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民族政策,黄现璠等文化人一直主张办一所壮族的学校,经过覃应机、黄现璠等人的长期努力,于1956年3月19日创办了桂西壮文学校,第一任校长由当时桂西壮族自治州州长覃应机兼任。虽然1958年后,黄现璠被打成壮族头号大右派,但自1958年至1978年仍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二、三、四届政协委员,这既与他在广西文教界的徳高望重关系密切,又与覃应机的幕后暗中支持密不可分。这一时期覃应机与黄现?#91;的公开交往不多,直到1978年,黄现璠获得平反,重新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两人交往较为密切。黄现璠去世后,1988年其遗著《壮族通史》出版。覃应机为之作序评曰:“他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历史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表现了一个壮族学者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进步的执着的追求。这是值得后来者学习的。”鉴于覃应机在广西长期从事军政要务,黄现璠在广西长期从事文教事业,韦国清曾对覃应机说:“一些人说你是现代壮王,我看你是武王,黄现璠是文王。”不管怎样,覃应机与黄现璠两位壮族人,一为“武将政要”,一为“文胆学士”,两人相识相交三十多年,相互尊重,结为朋友,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纪念铜像

2009年9月25日,17尊革命先辈铜像和邓小平、韦拔群汉白玉石像从南宁运抵东兰县(东兰县距离巴马县仅50分钟车程),该县500多名干部群众在新建的拔群广场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迎接仪式。为弘扬韦拔群的革命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教育子孙后代,东兰县结合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投资7000万元实施东兰烈士陵园保护和扩建工程,兴建将军园,并由南宁桂邕辉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精心制作了17尊革命先辈铜像,在园内安放。这17尊铜像分别是:张云逸、韦拔群、陈洪涛、黄大权、黄坚松、陆浩仁、黄昉日、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覃国翰、姜茂生、覃应机、黄举平、陆秀轩。其中张云逸、韦拔群铜像高3.5米,其余铜像高3米。由此表明党和政府对覃应机生平业绩的充分肯定。

覃应机主席故居

“覃应机主席故居”位于三石镇纳合村,该村地处三石镇南部,距镇政府14公里,是东兰县南部通往外县的咽喉。这里的村落集中在靠近山脚的位置(见前图),村边翠竹摇曳,庭院桃季芬芳,当属天地存精华,山水存灵气之地。“覃应机主席故居”现有陈列室两间,陈列有覃应机生前图片、文献、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文物100余件。

大事年表

1915年11月出生,壮族。广西东兰人。

覃应机曾经就读的“青年训练班”所在地——“东兰县劳动小学”,后被地方土劣改名为“东兰县模范小学”。196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覃应机提议,东兰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当年7月1日起,将“东兰县模范小学”恢复为“东兰县劳动小学”校名,同时决定这一天为校庆日。

1929年参加农民自卫军,曾在韦拔群的率领下,参加攻打东兰县城战斗。

1929年12月参加著名的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至1937年,任广西东兰县三石区劳动童子团团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七军二纵队二营营部勤务员,红七军五十六团八连通信员、宣传员,红七军五十五团二连班长、排长、青年干事,五十六团团青年干事、连长,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员,在国家保卫局学习,任云都县补充三师特派员,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三军团五师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十三团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十三团营副特派员,红三军团保卫局科员,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二局侦察队侦察组长,红八十一师特派员,红一师一团特派员,红一军团保卫部巡视组组长、二科科长。

1937年至1945年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外勤情报组组长,八路军总部参谋、侦察队队长、代科长,晋中游击支队政治教导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员、二分队分队长,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公安处副处长,晋冀鲁豫边区公安总局秘书主任,冀南公安局副局长,冀鲁豫公安局副局长,在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党校第六队学习、任党支部书记。

1945年至1949年任冀南公安局局长,冀南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河北省公安厅厅长、中共河北省委社会部部长。

1949年10月至1952年任广西省委社会部部长,广西省公安厅厅长、公安纵队政治委员,广西省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南宁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广西边防局局长。

1952年8月任中共广西省委常委;12月兼省政府副主席,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桂西壮族自治州州长,州党委书记。

覃应机主席

1955年2月任中共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法委主任。

1957年4月任中共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

1958年3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兼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1966年至1971年于“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1年2月起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常委,

1973年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7年11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2月兼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

1979年3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3书记;同年12月兼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1983年5月至1988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

1992年12月8日在南宁逝世,享年78岁。

自著作品

覃应机:《硝烟岁月》(覃应机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论评作品

1.黄志平:《覃应机长征传奇》,《文史春秋》1999年第5期。

覃应机著《硝烟岁月》精装版和平装版

2.金本毅:《一位老红军的电力情怀——覃应机与广西电力工业》,《广西电业》2004年第7期。

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忠心耿耿为人民——纪念覃应机同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8月。

4..潘琦:《一个老红军的情怀》,《南国早报》2007年6月19日。

5.孟庆春:《历史大转折中22个首任省长、市长和自治区主席纪实》(共和国高端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1月。

诗赞

身殁精神在,

灰撒红河清。

功业垂不朽,

遗志生者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15: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