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目 |
释义 |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文学上反对当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主张文要出自真情。他与他的兄弟创造文学史上地位甚高的“公安派”影响广泛。 书名:袁宏道集笺校(上中下) 作者:(明)袁宏道 译者:校注:钱伯城 ISBN:9787532547081 类别: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开本:2 诗人介绍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湖广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世人又称“公安派”。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趣,其山水游记尤为突出。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原文天目[1] [明]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2]不可言[3],由庄至颠[4],可[56]二十余里[5]。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6];貌古则鲜妍不足[7],骨大则玲珑绝少[8],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9]:凡此皆山之病[10]。 天目盈山皆壑(hè)[11],飞流淙淙[12],若万匹缟[13],一绝也[14]。石色苍润[15],石骨奥巧[16],石径曲折,石壁竦峭[17],二绝也。虽幽谷县岩(yōu gǔ xuán yán)[18],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19],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20],诸山尖出云上若萍[21],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22],其观奇甚[23],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24]。山树大者几四十围[25],松形如盖[26],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27],六绝也。头茶之香者[28],远胜龙井[29],笋味类绍兴破塘[30],而清远过之[31],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32],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33]。 宿幻住之次日[34],晨起看云,巳(sì)后登绝顶[35],晚宿高峰死关[36]。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37]。数日晴霁(jì)甚[38],山僧以为异[39],下山率相贺[40]。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41],争以饭相劝[42]。临行[43],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44],奈何[45]?”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46],山僧不劳过谦[47],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译文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古,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比较荒凉;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玲珑精致的感觉;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天目山满山都是深沟,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山谷悬岩处,寺庙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棉花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详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清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是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有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我说:“天目山也有些我的一份子,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众人大笑着分别。 注释[1]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临安县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 [2]幽邃(suì)奇古:是说天目山处于偏僻深远之地,姿态奇特,神貌古老。 [3]不可言:无法用言语描述。 [4]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曾双目失明,以东西天目泉水洗眼后复明,故名双清庄。颠:同“巅”,山顶。 [5]可:大约。 [6]峭削:像刀削过那样陡峭。鲜(xiǎn):稀少。以上两句是说,处于深僻的山大多荒凉,陡直峻峭的山则很少有迂回曲折的妙趣。 [7]貌古:指山的神气容貌显得古老。鲜妍(xiān yán):鲜艳美丽。 [8]骨:指山的骨架。这句是说,高大的山很少能给人精巧灵便的感觉。 [9]石峻:石头又高又大。毛枯:草木枯败。毛:指草。 [10]病:缺陷。 [11]盈山:满山。壑:山沟,山谷。 [12]飞流:山高坡陡,流水直泻而下。淙淙(cóng):流水的声音。 [13]盈:满 [14]壑(hè):沟 [15]缟(gǎo):白色丝织品。 [16]绝:绝妙,独具的美妙。 [17]苍:青黑色。润:光滑滋润。 [18]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奥巧:透漏巧妙。 [19]竦(sǒng)峭:笔直挺立,极为陡峭。 [20]“虽幽”二句:是说天目山中小庙虽然在深山狭谷、悬崖峭壁上,但建筑都是精美的。“县”,同“悬”。庵:指小庙。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 [21]晓:天刚亮。 [22]尽:完全。这句是说,整个大地都成了琉璃的海洋。 [23]萍:即浮萍。这句是说,云里露出的山头,像是浮萍。 [24]“然云”句:意谓云的形状常常变化,各种变化出来的形状都不能持久。 [25]其观奇甚:是说云态给人的观感印象太突出了。 [26]悉其形状:明了云的各种各样的形状。 [27]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 [28]盖:伞。 [29]直:通“值”,价值。 [30]头茶:第一次采摘的春茶。 [31]胜:优于。龙井:一种著名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附近的龙井一带。 [32]类:像。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作者《食笋时方正月》自注说,他的好友山阴人陶石篑“屡称破塘笋”。 [33]清:清爽鲜美可口,与肥甘相对。远过之:远远超过破塘笋。 [34]修真栖隐:隐居深山,修心悟道。修真:修心养性,即指出家。栖隐:即谓隐居。 [35]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36]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 [37]绝顶:最高峰。 [38]高峰、死关:都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关,天目山地名,地形险恶,故名。 [39]活埋庵(ān):天目山上的小庙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 [40]霁(jì):雨后转晴。这句是说,一场雨后,连续好几天十分清朗。 [41]异:反常,山中温润多雨,僧见连日晴朗,故以为异。 [42]率:全,都。相贺:和尚们认为天晴是好兆头,所以都来庆贺。 [43]执:行。 [44]争以饭相劝:意谓争着招待作者。 [45]临行:将要离开的时候 。指作者即将离开天目山。 [46]“不足”句:意谓跟大人您的眼界很不相称。“当”,相称。“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不足:不值得 [47]奈何;怎么办呢?表示没有办法。 [48]“天目”句: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们也有一份,与我们也有一些关系。“某”,谦称自己。“些子”,一些,一点。分(fèn):同“份”,份额。 [49]过谦:和下句“面誉”,都是指天目山说的,意谓不须替天目山过分谦虚,也不须当面夸奖。 [50]颠:通“巅”,山顶 [51]县:通“悬” [52]琉璃:光彩夺目的宝石,上釉彩瓷亦称琉璃。 [53]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54]面誉:当面称赞 [55]因:于是 题解本篇选自《袁宏道集笺校》。本题共两则,此选其一。本文主要不在记游,而是评介天目山的独绝佳处。一开头,作者用“幽邃奇古”四字概括了天目山的特点,又用“不可言”三字赞叹其奥妙,逗人兴趣。但作者并不接着就作具体介绍,而以三组对偶句泛论一般深山僻岭的不足和无味,抑彼扬此,用议论再作反衬。然后列举天目山的“七绝”。这“七绝”是比较而来的,所举都属他山皆有、常人可觉的景物。前三绝是水、石、小庙,凡山都有,有目共睹。第四绝举雷声小,见出空旷高远而回响轻散,是写耳听,亦有谷皆响之事。五绝写云,六绝写松,则为名山多具而人所共赏的景物。至于七绝的茶和笋,本属浙江土产,所以比之以浙江著名的龙井茶和破塘笋,扑鼻芳香,清品清味。作者以活泼的笔调、简洁的语言写上述景物的特点,点出独绝处即止,不铺叙,不渲染却令人感到新奇,觉得奥妙,别有一种情趣。“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韩愈这两句诗,也许可以形容本文的写作艺术特点。 篇末作者开了个玩笑,稍带讽刺了庸俗客套,诙谐地对山僧说:“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这话确乎包含着真知灼见。祖国河山大好,我们都是她的儿女,都要爱护她,为她增色生光。 也表明了自己想归隐山林退出官场的意愿。 1. 天目山的七绝是: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2. 山石的颜色深沉润泽,山石的棱角巧妙精致,山路盘旋迂回,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3. 虽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建筑的很好,这是第三绝。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4. 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到的好像婴儿的啼哭,这是第四绝。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5. 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晓,在悬崖峭壁,云彩洁白纯净的就像棉花,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6. 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 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伞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7. 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芳香扑鼻,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然而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