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半位错
释义

位错又可称为差排(英语: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学缺陷)。从几何角度看,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线,其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位错”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维托·伏尔特拉(VitoVolterra)于1905年提出。

理想位错主要有两种形式:刃位错(edgedislocations)和螺位错(screwdislocations)。混合位错(mixeddislocations)介乎前面两者之间。

图1:一个刃位错(b=伯格斯矢量)数学上,位错属于一种拓扑缺陷,有时称为“孤立子”或“孤子”。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实际晶体中位错的行为:可以在晶体中移动位置,但自身的种类和特征在移动中保持不变;方向(伯格斯矢量)相反的两个位错移动到同一点,则会双双消失,或称“湮灭”,若没有与其他位错发生作用或移到晶体表面,那么任何单个位错都不会自行“消失”(即伯格斯矢量始刃位错和螺位错是主要的两种位错类型。然而实际晶体中存在的位错往往是混合型位错,即兼具刃型和螺型位错的特征。

晶体材料由规则排列的原子构成,一般把这些原子抽象成一个个体积可忽略的点,把它们排列成的有序微观结构称为空间点阵。逐层堆垛的原子构成一系列点阵平面的,称为晶面(可以将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情况想像成把橙子规则地装进箱子里的样子)。具体的排列情况如图2所示。在无位错的晶体(完整晶体)中,晶面(图2中的红色平行四边形)以等间距规则地排列。

图3:一个刃位错附近的晶面排列情况,图中黑线代表伯格斯矢量方向,蓝线为位错线。

图4:刃位错附近的原子排列情况,沿平行于位错线方向观察若一个晶面在晶体内部突然终止于某一条线处,则称这种不规则排列为一个刃位错。如图3和图4所示,刃位错附近的原子面会发生朝位错线方向的扭曲。刃位错可由两个量唯一地确定:第一个是位错线,即多余半原子面终结的那一条直线;第二个是伯格斯矢量(Burgersvector,简称伯氏矢量或柏氏矢量),它描述了位错导致的原子面扭曲的大小和方向。对刃位错而言,其伯氏矢量方向垂直于位错线的方向。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可求得刃位错导致的应力场为:[2]

其中μ为材料的剪切模量,b为伯格斯矢量,ν为泊松比,x和y为直角坐标分量。从上述解中可以看出,在含有多余半原子面的一侧(y>0),材料承受压应力(σxx<0);在多余半原子面“消失”的一侧(y<0),材料承受拉应力(σxx>0)[2]。

如图5所示,将规则排列的晶面想像成一叠间距固定的纸片,若将这叠纸片剪开(但不完全剪断),然后将剪开的部分其中一侧上移半层,另一侧下移半层,形成一个类似于楼梯拐角处的排列结构,则此时在“剪开线”终结处(这里已形成一条垂直纸面的位错线)附近的原子面将发生畸变,这种原子不规则排列结构称为一个螺位错。

图5:一个螺位错附近的晶面排列情况可以看出,螺位错的伯氏矢量平行于其位错线方向。

尽管形象不甚直观,但螺位错的应力场却远比刃位错的应力场容易求解。在一级近似下,螺位错应力场只有一个剪应力分量不为零:[3]

式中μ为材料的剪切模量,b为伯氏矢量,r为所在点的极坐标极轴分量。该应力解显示,螺位错附近的应力场呈轴对称式分布,大小从内到外递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位错核心区(r=0)处按上述解将得出应力无穷大,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上述应力表达式不适用于位错核心的严重畸变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