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窦桂梅
释义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

中文名:窦桂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蛟河县

出生日期:1967年4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

主要成就: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主题教学

代表作品:《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等

人物简介

窦桂梅,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课程建设与实践开发中,所提出并倡导的小学语文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到过许多省市作经验介绍及观摩教学;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

在团队建设与管理引领中,用思想学术引领学校,努力带领教师办一所令人难忘的、温暖的、卓越的学校。不仅引领清华附小教师成长,还引领区、市,及其他省市语文骨干教师提升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为了学校的发展,加大“人才引进”、“科研课题”、“研修项目”、“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投入与培训,丰富了学校办学资源、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精神品质,带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主要事迹

窦桂梅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六年的实验中成绩突出,1999年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199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1998、1999、2001、2002、2003年《人民教育》分别在“教师风采”、“新星舞台”“世纪演讲”“今天怎样当老师”等专栏介绍她的先进事迹、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几百余场。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 》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_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窦桂梅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相信,新的工作环境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当你翻开《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时,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我在天天阅读着75个孩子的75本天书,阅读和欣赏着人类最伟大的生命杰作。在和孩子的生命交流中一同成长,和孩子一起享受着生活和生命的快乐。

学科贡献

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当我们对这位年轻特级教师的创造力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甚至有人说,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是不负责任的。对此,窦桂梅觉得委屈。那就让我们走进名师的“家常课”,从“学好教材”的原点开始,审视窦桂梅的教改主张,看看“三个超越”到底是要拔着学生的头发离开地球,还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改革创新。

《黄河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文章介绍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情况,对化石的形成缘起进行了推想,并交待了发现化石的经过。很明显,这不是一篇“文学味”很浓的课文,但窦老师把它处理得很“语文”。她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设计出人意料地朴素。她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展开,没有补充其他资料,只借助一台幻灯机打出几个问题、一幅静止的图片,照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不能不令人佩服。

首先研究“推想”。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窦老师为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这些小科学家,一会儿要进行想象和推想,你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往日调皮的孩子在窦老师的课堂上都变得特别懂事:“要特别认真”,“我会做到细心”,“仔细观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遇到难题决不退缩”。听听,五年级的孩子说得多好啊!本该教师强调的学习态度变成了“小科学家”们的“自律”。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角色转换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推想,孩子们真正在课文中走了一趟。

接下去,窦老师领着孩子们进行“假想”:“现在你不是科学家了,而是个小作家。听了科学家的推理假想之后,要是让你写的话,你会怎样写?你非得停留在课文作者的那种写法上吗?”学生兴奋地跃跃欲试,提出了几种调整文章结构的方案。教师没有提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没有提什么续写、扩写、改写,但是,学生却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因为“作家”的角色让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这样,从内容到形式,从态度到知识,学生在“科学家”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切换中经历了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

如果仅仅有这些,这堂课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在学生说出了调整文章结构的几种方法之后,窦老师提示:“从内容上考虑,有没有创新的想法?”——“假想”在这里又插上了翅膀。

开始,学生一时之间似乎还没回过神来,她就进一步启发:“假如我也是作家的话,我就想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作者。例如,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学生开始渐入佳境:“也可能是两群大象争夺领地,一方追逐另一方,不小心陷进去了。”教师乘机“扩大战果”:“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呢?小组合作,大胆创编!”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两头公象争夺地盘时被对方咬掉的”,“母象救公象时用鼻子牢牢地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劲拉断了”。就这样,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的理解很到位,思路通畅开阔,想象丰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同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圈可点的细节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比如,教师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你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我们就来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好不好?”比如,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你们看我刚才提问题的时候,从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学习的科学态度。”再比如,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交际技巧:“你得评价呀,说说人家答得怎么样?”“握握手,说声谢谢。”窦桂梅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于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是啊,这堂朴素的公开课之所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不仅在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且在于精心打造之后自然流露出的细节之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