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窦光鼎
释义

人物生平

窦光鼎(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人,自幼好学,颖悟过人,童试、乡试皆列榜首,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为秀才,十五岁乡试第三名。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左中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学政、吏部侍郎、暑光禄寺卿、宗人府府丞、礼部侍郎、左都御史等官职,仕宦生涯屡起屡扑,又屡扑屡起,而此则多因其为人耿直、得罪重臣同僚所起。

他为官清廉,忠于职守。他学问精湛,文词清古,并熟通经史,素有“才子”之称,深受乾隆皇帝雅重。每逢盛大典礼,便令其作词赋铭颂;御制诗文,都令他校阅。与纪文达、朱正文、方纲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文运30年,对清代文化的发展影响颇深。乾隆皇帝曾为其题字“天下书,无不读”,其著作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等。

乾隆五十二年,与朱筠奉旨刊刻《日下旧闻考》。

1795年(乾隆六十年),他任会试大总裁,因复试贡生,牵扯对满族弟子的争议被免官,以四品衔告休。同年农历九月十七日卒。归葬于家乡高家庄。

相关事迹

窦光鼎任职京师时,曾参与秋谳会审,因两起案件定罪适当与否而与刑部官员发生分歧,双方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面对刑部众多官员的反对,他毫不畏惧,一显硬汉本色。最后,乾隆皇帝因顾及群臣脸面,只得下诏责骂窦光鼎意气用事,但仍顶住压力,令其留任,因为皇帝深知窦氏耿直的个性,所以亦颇维护之。

虽有皇帝的照顾,但窦光鼎因反对官场黑幕、揭发贪官等作为,常常将自己置于险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查浙江亏空案中,时任浙江学政的窦光鼎上奏皇帝举发浙江省仓库亏缺巨大,乾隆帝遂派三位钦差秤诏,秉着当时官场“官官相护”的恶习,企图将此事大事化小,上奏称亏空并不严重,与窦光鼎之奏形成针锋相对之势。乾隆帝为进一步明晰事实,派元老重臣阿桂赴浙再查。阿桂到浙江后,也站到了窦光鼎的对立面上。至此,窦光鼎被逼入绝境,他的所作所为既得罪了浙江当地大批官员,又与几位钦差大臣形成对峙,而且他坚持既定立场,且有“不要性命、不要做官”之语,表达了毫不妥协的姿态,这更加招致了对手们的拼死反扑。

危局之下,窦光鼎破釜沉舟,连夜奔赴距省城千里之外的平阳县揪出了部分官员的亏空脏证,从而抓到了支持自己立场的有力左证,一举扭转了原本不利于己的局势,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支持,惩治了贪官,清查了亏空。

乾隆评价

“两浙山川常秀,诸生越旦汝司文。从来士习民成俗,勖彼行知尊所闻。见外发中务清正,涵今茹古去织棼。曰公似矣曰明要,签后纾予一念殷。”这是乾隆皇帝赐给清代著名直臣、廉吏窦光鼎的一首诗,用以表彰其清正廉洁及不畏权臣的风范。

总体评价

纵观窦光鼎的仕途之路,可谓荆棘密布、坎坷异常。窦氏虽有满腹经纶,却屡屡因坚持己见、不肯同流合污而遭排挤、打击,但是面对逆境,他仍不改初衷,并有“不要性命、不要做官”之语,以明心志。其做人、为官之风骨,不但得时人赞许,亦令后人向往,足堪名垂清史、万古流芳。

小说原文

以下摘自二月河历史小说《乾隆皇帝》

“皇上……”窦光鼐伏地大恸,泣不成声说道:“臣今日原本无资格发言的……然而君

父有问,臣子焉得隐匿不言?”

“你早有预备,要直谏而死,置君父子不顾,邀敢言忠直之名!”

“臣不敢……臣没有这样想过……”窦光鼐听着这刁恶刻薄的考语,自尊心象被刀剜一样痛苦,下气泣声道,“臣愿皇上为从谏如流之君,臣不敢以私欲求名邀利之心事君……梁鸿‘五噫’之歌之后,易出‘三吏三别’。今日极盛之世,更须防微杜渐,珍惜物力民命……此是公义,不是臣的私意……”说罢辟踊大哭,爬跪几步到一株槐树下,用头“咚咚”击撞那树,一边撞,一边哭,说道:“恨你不生在御花园!上天怎么偏偏教你生在江

南,生在仪征!”偌粗合抱的大槐树被他撞得干动枝摇,桠上残雪纷纷坠地,披黄瀑布似的迎春花枝也簌簌颤抖,待到索伦和几个太监扯过他时,窦光鼎已是血流被面!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