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饸烙
释义

饸烙:《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王桢是元代一位农学家,他的农学专著《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那么,金钢饸饹面起源于什么时候?根据郏县县志中的记载,据传,金钢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当时,居民使用一种叫饸饹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时,以小麦面代替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金钢饸饹面还有不少有趣的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名三边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来河南与李自成义军作战。据传,为了丰富关中将士口味,他传谕三军,每军可以携带20台桦木饸饹机。这一年10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东南讲武场相遇,义军佯败。明军追杀义军15里,至郏城东冢头、柿园一带的蓝河岸边李庄,义军用“以利诱之,以敌取之”的策略,弃金银、辎重于道,得胜。孙传庭部溃不成军,只得轻骑突围西窜,几十部桦木饸饹机为郏地李庄百姓及义军所得。义军所得八台,李庄百姓为纪念义军的金刚精神将“刚”改为“钢”,美名为“金钢饸饹”。精美的饸饹面制作设备顿使百姓喜不自胜,一时街旁馆巷,“金钢饸饹”招子旗(即古时饭店招牌)迎风飘舞。自此,饸饹面制作水平又进一步。而另一说则是,唐朝时郏县就已经有了金钢饸饹面了,这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着不解之缘。明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一书“谏迎佛骨”一节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这里指的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带)刺史吴员元济反唐,拥兵自立。韩愈随军平叛,生擒吴元济,史称“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军离蔡,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金钢饸饹面。由此推断,“金钢饸饹”面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平顶山郏县金钢饸饹面已经成为群众的一种主食。以李姓开店为多。上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钢饸饹的佐料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细辛、麦冬等十多种养气滋补的中药佐料,更具暖胃怯寒、滋阴壮阳的保健防病功效。

河北中区传统主食:常见的为红薯面,荞麦面,各种豆类为主,榆树皮面做粘合剂的面条类食物。以河北保定唐县最为有名,筋道爽口,光滑顺溜、百吃不厌。采用传统手工压制,最大限度保证了饸烙的原始口味。

饸饹,是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面团轧成滚圆长面条,直接进开水锅煮熟,初以荞

制作过程

麦面为面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及茴香、花椒、胡椒、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熬制的羊肉高汤,熬上一天的高汤,既去了羊肉的膻气,又消减了羊肉的火气十分滋补,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特别是色鲜味美的辣椒油等调味品,更是别具一格,色、香、味俱佳。二十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郏县饸饹的制作也由过去千年的笨重制作方法改为机械制作,佐料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佐料,加上祖传的配料秘方更具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美容养颜的功效。《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郏县饸饹“舒脾艰胃,养生至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