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畲 |
释义 | 基本信息畲shē 郑码:ODBK, U:7572, GBK:EEB4 笔画数:12, 部首:田, 笔顺编号:341123425121 详细释义动词畲 shē (1) 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burn grass and wood in the field and use the ash as fertilizer] 新畴复应畲。——陶渊明《和刘柴桑》 (2) 又如:畲种山林 名词畲 shē (1) 火耕地,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field with burned grass as fertilizer] 长刀短笠去烧畲畲。——刘禹锡《竹枝词》 (2) 又如:畲刀;畲田;畲耕(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 (3) [量词]。如:“锄得一片地,种得一畲粟” (4) 畲族。同“畲” [She nationality] (5) 另见 yú 其它字义畲 yú〈名〉 (1) 开垦了二、三年的熟田 [fields in the third year of cultivation] 田…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尔雅·释地》 如何新畲。——《诗·周颂·臣工》 (2) 另见 shē 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午集上】【田字部】 畲 〔古文〕𤰩【唐韵】以诸切,音余。【说文】三岁治田也。【易·无妄】不耕获,不葘畲。【诗·周颂】如何新畲。【传】一岁曰甾,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礼·坊记引易不葘畲郑注】田一岁曰葘,二岁曰畲,三岁曰新。【诗诂】一岁为葘,始反草也。二岁为畲,渐和柔也。三岁为新田,谓已成田而尚新也。四岁则曰田。若二岁曰新田,三岁则为田矣,何名为畲。【正字通】据此则诗传,尔雅,说文谓三岁为畲。皆不足信。当从郑注。 又【集韵】羊茹切,音豫。治田也。或书作畭。 又诗车切,音奢。火种也。 方言集汇粤语:jyu4 se1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cia2 [客英字典] ji2 cia2 [台湾四县腔] ji2 cia2 [梅县腔] cia2 [宝安腔] ji2 | ca1 [客语拼音字汇] sa2 相关词语斫畲 菑畲 畲刀 畲菑 畲民 畲族 畲火 畲客 畲耕 畲田 新畲 石畲 山畲 烧畲 春畲 耕畲 开畲 畲族 畲民畲族族称确认 汉字中“畲”(余田)为“垦熟的旱地”的意思,“畲”(人示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简称。宋朝末年有汉族史书称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为畲民,以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的意思取名。 “畲”字被用于称乎一个民族群体开始于公元12世纪中期。宋朝、明朝、清朝及建国前对他们都以“畲民”、“畲客”称乎。畲民自称“山哈”,表明是外地迁往山里的客户。以前景宁等地汉族称畲民为“客家人”,畲民称汉族为“民家人”、“本地人”。 建国后,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浙江、福建等省的畲民迫切要求中国人民政府确认畲民为单一民族。 1953年8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畲民识别调查小组,分赴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等畲民地区进行民族识别调查。1955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再次派出畲民识别调查组到广东省凤凰山区、莲花山区进行识别调查。 1956年8月1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认为畲民可以确认为是一个少数民族。1956年10月15日至20日,浙江省人们委员会民族事务处在杭州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一致同意“畲族”为族称。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正式电告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四省,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称为“畲族”。 畲族畲民分布 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一百多个县的部分山区。其中绝大部分在闽东浙南。截止2006年底,据不完全统计,畲族人口为630378人。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 畲语最初的民族语言调查认为畲族有本民族的特有语言畲语,不属于汉语,仅在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一小部分自称“活聂”([hɔ22 ne42])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近十多年来有学者经过详细深入调查发现,这种所谓的“畲语”其实是接近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是瑶族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畲族本民族语言,并指出这是旧有的民族语言调查所犯的其中一个大错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