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睢宁话 |
释义 | 睢宁话(或称睢宁方言)是指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话为中心以及周围接近该中心的方言;属汉语北方官话一方言,具有官话的主要特点,如古入声消失;睢宁话内部差异微小,有与普通话相同(或对应)的大部分声调(4个)、拼音、词汇和语法;与周边方言及普通话差异较小,最接近宿迁话、徐州话;同其它汉语方言一样也有向普通话靠陇趋势(不太大);睢宁话历史悠久,语音优美,是表达感情丰富、演化较为完美的汉语之一。 分布范围以睢宁城区话为中心的大概范围是以沙集、黄墩(宿迁)、古邳、双沟、大庙(安徽灵璧)、瓦坊(安徽泗县)、山头(安徽泗县)、凌城一线为边缘的地区,即基本是行政上的睢宁县域,边缘乡镇话有过渡特征,人口约130万。 狭义睢宁话仅指以睢宁城区(117.9E,33.9N)及以城区为主要集散中心的近郊村庄方言,这里的话语是其重要代表,但广狭的与其差异极小,睢宁话多指广义的。 注:因方言存在过渡特点,此界线仅为以城区话为基准的大概范围,不作准确划界依据! 语言特征睢宁话只有部分与普通话存在语音(声调、拼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差异,以下暂列语音(声调、拼音)、词汇、语法差异或特点(参考资料以范围内的城区及附近为参考点,范围内其它郊区也与其基本一致,无太大差异!)。 声调睢宁话有四个声调,且与普通话一一对应(大部分遵循,少数除外)。是睢宁和其他骆马湖附近的特点! 第1声(低平调): 比普通话1声调低些,但声调类型一样,也是平的,用普通话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应该是4-4(普通话1声调-阴平是5-5)。( 此调相对普通话独有,同时睢宁话也无普通话第二声。) 第2声(高平调): 和普通话1声调(阴平)基本相同,普通话2声调-阳平的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高上扬,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是3-5。睢宁方言的2声调有上扬之意,但起音略高,如果用普通话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应该是4.5-5,所以听起来和普通话1声调-阴平(5-5)基本相同。例如:睢宁话方言“同”(2声调)和普通话的“通”(1声调)基本一样; 第3声(上声)、第4声(全降调): 与普通话的3声调、4声调基本一样。例如:睢宁方言的“我”(3声调)、“是”(4声调)和普通话3、4声调基本无异。 轻声与普通话相同。 少数不遵循规律的: 不(1)、一(1)、物(1)、热(1)、室(1)、力(1)、恶(1)、列/烈(1)、叶/业(1)、北(1)、竹(1)、给(2)、谁(3)、没(4)..以上仅为对应声调不同(拼音相同)。对应声调及拼音都不同的己列于拼音差异中,如百bei1,此处就不再列了(可参见拼音目录下 ) 拼音睢宁话仅比普通话少了一个韵母ue,为ue除外与普通话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可能会多一个v与w换用)。除少数外大部分字声韵拼音组合与普通话相同。以下仅列差异部分,即同字不同音的字及其睢宁话拼音如下: 有规律的: ue音在睢宁话中被uo音取代,故无ue音。如:学(xuo2)、雪(xuo1)、绝(juo2)、月(yuo1)、雀/却(quo1)... 睢宁话中z/c/s/d/t不与un/ui/e相拼,却与en/ei相拼;普通话中z/c/s/d/t与un/ui/e相拼在睢宁话中为z/c/s/d/t与en/ei/ei相拼。具体如下: 1、un与z/c/s/d/t/l相拼时un变为en则为睢宁话读音。如:尊(zen1)、村(cen1)、孙(sen1)、蹲(den1)、吞(ten1),轮(len2)...与其它拼同普通话(不变),例:军(jun1) 2、ui与z/c/s/d/t相拼时ui变为ei则为睢宁话读音。如:最(zei4)、嘴(zei3)、翠(cei4)、催(cei1)、岁/穗(sei4)、对(dei4)、堆(dei1)、腿(tei3)、退(tei4)...与其它拼同普通话(不变), 3、e与z/c/s/d/t相拼时e变为ei则为睢宁话读音(其中z,c,s要变为zh,ch,sh)。如:择(zhei2)、册(chei1)、色(shei1)、得(dei1)、特(tei2)...除克/刻(kei1)、格/隔(gei1)外与其它拼同普通话(不变),例:车(che1)、渴(ke1)、喝 (he1) ai变为ei为睢宁音仅限百/柏/伯/掰(bei1)、白(bei2)、拍(pei1)、麦/脉(mei1)、摘(zhei1)、宅(zhei2)、窄(zhei1)、拆(chei1)、摔(shuei1)少数字外,其它多数同普通话仍为ai。 例:摆(bai2)、排(pai2)、卖(mai4)、帅(shuai4)、改(gai3)等仍同为ai。 部分语音变音规律: xi的轻声音变为yi(轻声)在。例:东西(yi)、可惜(yi)、出息(yi)、欢喜(yi)。 shi的轻声音变为re(轻声)。例:粮食(re)、结实(re)、老实(re)、本事(re);十的两边都有数字(即几十几)时发轻声。如二十一:er4reyi1,听似二一,细听其间是有轻声re连接的。 hu的轻声音变为wu(轻声)。例:招呼(wu)、在乎(wu)、喳呼(wu)。 无规律的: 就dou4、宿xu1、活he2、别bai2、笔bei1、谁hei3、国gui1、绿lu1、什sheng4、怎zeng3、饿wo4、脚/角juo1、药/钥yuo1、深/伸chen1、的dei/dai、随cei2/sei2、踩pai3/cai3、棵kuo1/ke1 、边bier1/ber1、奶nai3/nan3(作代词)、尿niao4(作动词)/sei1(作名词)、没有miu3/mei4you3、给我gei2wo/guo 词汇名词 耳子=耳朵、腚半=屁股、脊股=后背、手指盖=指甲、肚眼=肚脐; 长虫/蛇=蛇、癞呱=蟾蜍/癞哈蟆、麻燕=麻雀; 大秫=玉米、小秫=高粱、白芋=甘薯/红薯、辣萝卜=萝卜、【zhua4】莲=瓜子; 手幅=毛巾、手捏=手帕、套皮=皮筋、梳子/模re=梳子、板子/凳子=板凳、脚压车/自行车=自行车、堂屋=主房、锅屋=厨房、茶/开水=开水、打闪=闪电、泥/土re=泥土 特殊形容词(前字加深后字程度) 感觉:滚热(指物体)、死热(指环境)、清冷、冰凉、生疼、活痒... 味道:鲜甜、烈酸、苦咸、活苦、活辣、瞎腥、喷香、温臭... 颜色:乌黑、虚黑(指物体)、瞎黑(指环境)、煞白、通红、(chua1)黄、(ti1)蓝、虚绿、虚紫、虚青... 形态:多大、瞎小、多长、瞎短、多高、瞎矮、多/透胖、瞎瘦、多粗、瞎细、多宽、瞎窄、多快、瞎慢、虚尖、(ti1)团/圆、(ti1)平、挺硬、稀软、稀碎、挺湿/潮、焦干、虚清... 其它:怪好、瞎孬、怪俊、瞎丑、多重、瞎轻、瞎少、活嚎、(ti1)亮、垃脏... 其他词 我/俺--我、俺/我们--我们、拉呱--聊天、溜门--窜门、摸迷--迷路、欢喜/欢--喜欢,恶喜--讨厌,随哪/任哪--到处、随谁/任谁--任何人,无论谁、将将/刚刚--刚刚、早星/早晨--早晨、晌午/中午--中午、晚黑/晚上--晚上 谝--炫耀、恣--舒服,快乐、孬--不好 hai3—指破损,同坏。kou3—指人坏,同坏。juo2—骂。gang3—撞。quo3—折。kuai3—抓、挠。ci1—喷射。sao4—快。ou3—焦/ 煳 语法1、第一人称代词睢宁话中用“我”或“俺”,其中“俺”也可表示“我们”。对应关系为:我/俺=我、俺/我们=我们 2、称呼指定的亲属时要在特定的称谓前加人称代词(或名子,若是自己的要用“俺”),同时把普通话中连续双音节词缩略为一个。如“俺妈”、“你弟”同“妈妈”、“你弟弟”。 3、表示“可以”时睢宁话常用“管”,而普通话常用“行”。(管=行) 4、“上”常作动词,意思同“去”。例:上上海。 5、“怪”常作形容词,意思同“很”。例:怪好。 6、“搁”常用来表示“在”,“搁”后接数量(或形容数量)词时同“放”。如“搁家”同“在家”、“搁多少”同“放多少”。 7、“晚”在“这晚、那晚、哪晚”中的意思为“时候”。 8、“挨”意思同动词“被”,睢宁话常用“挨”。例:挨我看见了。 9、普通话中类似“行不行、好不好”的反复问句形式睢宁话中是在一个关键字前用“还”表达。例:还管、还好(还v必须在问句或陈述问句才同v不v,否则相同!) 10、“我/俺的、你的、他/她/它的”中的“的”若后接关联词常被省略。例:“这像我笔,可能是我的!”前字被省略,后字不变。 11、睢宁话中有较多类似“通红、烈酸”之类的特殊形容词(前字加深后字程度,更多详见词汇目录),该类词用于所形容事物之后。例如形容苹果很酸时要说成“苹果烈酸!”而不是“烈酸的苹果!”。 …… 差异关系与周边方言内部 睢宁话内部一致性很强,差异极小,一般来说感觉没有不同,不过本地人如果存细观察也是能发现的。比如“二、耳、儿”县城以西(如庆安)也可念作“ler”,而以东(如高作)只念“er”,再如连续两字均发第一声时西边缘(如岚山、高楼)前一字发音会接近第三声,后字第一声不变;而大部分地区(如城区、高作)则不变,两字仍均第一声。但这些并不影响交流。 外部 睢宁话与周边的宿迁、邳州、新沂、泗县(皖)、灵璧(皖)差异极其微小,与徐州、宿州、淮北、临沂、枣庄、蚌埠、阜阳、亳州、济宁、商丘等差异也较小;此片区以北、西差异变化较小,以南、东差异变化较大,至长江附近已难以听懂,而北至东北黑龙江仍基本听懂 。 与普通话、英语睢宁话是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一支,故大部分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相同相似之处,懂普通话而不懂睢宁话的人可以大概听懂;类似普通话,汉语睢宁话与英语差别很大,不懂汉语完全听不懂 与行政区划睢宁话范围与其行政区范围基本一致是一巧合。睢宁虽属江苏省徐州市,但只与徐州及其全市方言差不多。而与南京及大部分江苏地区方言(主要江淮方言)差别较大。 相关内容存在问题发展现状 睢宁话同其他汉语一样也有像普通话靠拢趋势,虽说不大,但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色”原本s为sh,e为ei,第一声发shei1;但现在很多人发se4,或者两音都用,这就不符合对应规律了。另外一些普通话词、新生词正逐渐丰富睢宁话。此现代睢宁话主要以主流有代表性的为准。比如z/c/s/d/t不与un/ui/e相拼,这是原本规律,也是现今仍遵循的主流;但受普通话影响也不排除少数人z/c/s/d/t与un/ui/e相拼相拼。一般来说年轻人(尤其学生)会更接近普通话,年长者更具睢宁话原本特性,而中年人最具代表性。必须知道其原本特征才便于了解和其今日及未来发展变化。 本地自然概况中心位置:(117.9E,33.9N) 海拔:20m~50m 气温:年平均14℃。一月平均0℃,七月平均27℃。 降水:年降水量900mm。夏季500mm,冬季50mm。 年太阳辐射总量:50 00000000J/m2 气候:温带季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