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碲 |
释义 | 碲(音帝),TELLURIUM,源自tellus意为“土地”,1782年缪勒(Muller von Reichenstein)发现。除了兼具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外,碲还有几点不平常的地方:它在周期表的位置形成“颠倒是非”的现象──碲引比碘的原子序数低,却具有较大的原子量。如果人吸入它的蒸气,从嘴里呼出的气会有一股蒜味。 汉字介绍部首笔画 读音:dì 部首:石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五笔86:DUPH 五笔98:DYUH 仓颉:MRYBB 笔顺编号:132514 14345252 四角号码:106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8B2 基本字义 1. 一种非金属元素,无定形的结晶体,对热和电传导不良。加入金属或合金中,可以改变性能。它的化合物有毒,可做杀菌剂。 详细字义 〈名〉 1. 一种与硒和硫有关的半金属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tellurium]——元素符号 Te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石帝 汉字部件分解:石帝 笔顺编号:1325141 4345252 笔顺读写:横撇竖折横捺横捺撇捺折竖折竖 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Chemistry] tellurium (Te) 简介碲(音帝),TELLURIUM,源自tellus意为“土地”,1782年缪勒(Muller von Reichenstein)发现。除了兼具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外,碲还有几点不平常的地方:它在周期表的位置形成“颠倒是非”的现象──碲比碘的原子序数低,却具有较大的原子量。如果人吸入它的蒸气,从嘴里呼出的气会有一股蒜味。 元素名称:碲 元素符号:Te 元素英文名称:tellurium 元素类型:非金属元素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20.5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19 地壳中含量:(ppm) 0.005 相对原子质量:127.60 原子序数:52 质子数:52 中子数: 同位素: 摩尔质量:128 原子共价半径:136皮米 所属周期:5 所属族数:VIA 电子层排布: 2-8-18-18-6 核电荷数:52 电子层:K-L-M-N-O 外围电子层排布:5s2 5p4 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 氧化态: Main Te+4 Other Te-2, Te-1, Te0, Te+2, Te+5, Te+6 化学键能: (kJ /mol) Te-H 240 Te-O 268 Te-F 335 Te-Cl 251 Te-Te 235 晶胞参数: a = 445.72 pm b = 445.72 pm c = 592.9 pm α = 90° β = 90° γ = 120° 莫氏硬度:2.25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 2610 电离能(kJ /mol) M - M+ 869.2 M+ - M2+ 1795 M2+ - M3+ 2698 M3+ - M4+ 3610 M4+ - M5+ 5668 M5+ - M6+ 6822 M6+ - M7+ 13200 M7+ - M8+ 15800 M8+ - M9+ 18500 M9+ - M10+ 21200 常见化合价:-2 0 4 6 单质: 单质化学符号: 颜色和状态: 银白色金属光泽 密度: 6.25g/cm熔点: 452℃ 沸点: 1390℃ 发现1782年德要矿物学家米勒·冯·赖兴施泰因(Muller von Reichenstein)在研究德国金矿石时,从一种呈白而略带蓝的金矿里提出白色金属样物质。1798年德国人克拉普罗特证实了此发现,并测定了这一物质的特性,按拉丁文Tellus(地球)命名为tellurium。 碲在自然界是一种同金在一起的合金。1782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家矿场监督牟勒从这种矿石中提取出碲,最初误认为是锑,后来发现它的性质与锑不同,因而确定是一种新金属元素。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证实,牟勒曾将少许样品寄交瑞典化学家柏格曼,请他鉴定。由于样品数量太少,柏格曼也只能证明它不是锑而已。牟勒的发现被忽略了16年后,1798年1月25日克拉普罗特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一篇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金矿论文时,才重新把这个被人遗忘的元素提出来。他将这种矿石溶解在王水中,用过量碱使溶液部分沉淀,除去金和铁等,在沉淀中发现这一新元素,命名为tellurium(碲),元素符号定为Te。这一词来自拉丁文tellus(地球)。克拉普罗特一再申明,这一新元素是1782年牟勒发现的。 描述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种同素异形体。电离能9.009电子伏特。结晶碲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外观,密度6.25克/厘米3,熔点452℃,沸点1390℃,硬度是2.5(莫氏硬度)。不溶于同它不发生反应的所有溶剂,在室温时它的分子量至今还不清楚。无定形碲(褐色),密度6.00克/厘米3,熔点449.5±0.3℃,沸点989.8±3.8℃。碲在空气中燃烧带有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碲;可与卤素反应,但不与硫、硒反应。溶于硫酸、硝酸、氢氧化钾和氰化钾溶液。易传热和导电。 来源碲是稀散金属之一,有两种同素异形体,一种为结晶形、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另一种为无定形,为黑色粉末。结晶形碲的熔点为449.8℃,密度为6.24克/厘米3。性脆。碲的化学性质与硒相似,在空气或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碲,发出蓝色火焰;易和卤素剧烈反应生成碲的卤化物,在高温下不与氢作用。 从电解铜的阳极泥和炼锌的烟尘等中回收制取。 用途碲消费量的80%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钢和铜合金加入少量碲,能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并增加硬度;在白口铸铁中碲被用作碳化物稳定剂,使表面坚固耐磨;含少量碲的铅,可提高材料的耐蚀性、耐磨性和强度,用作海底电缆的护套;铅中加入碲能增加铅的硬度,用来制作电池极板和印刷铅字。碲可用作石油裂解催化剂的添加剂以及制取乙二醇的催化剂。氧化碲用作玻璃的着色剂。高纯碲可作温差电材料的合金组分。碲化铋为良好的制冷材料。碲和若干碲化物是半导体材料。超纯碲单晶是新型的红外材料。 主要用来添加到钢材中以增加延性,电镀液中的光亮剂、石油裂化的催化剂、玻璃着色材料,以及添加到铅中增加它的强度和耐蚀性。碲和它的化合物又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辅助资料碲与它的同族元素硫相比,在地壳中的含量少得多。碲成单质存在的矿是极难找到的。 碲在一般状况下有两种同素异形体,一种是晶体的碲,具有金属光泽,银白色,性脆,是与锑相似的;另一种是无定形粉末状,呈暗灰色。密度中等(6.240 g/cm3),熔、沸点较低(449.6 ℃、989.9 ℃)。它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可它却有十分良好的传热和导电本领。在所有的非金属同伴中,它的金属性是最强的。 碲在自然界有一种同金在一起的合金。1782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家矿场监督牟勒从这种矿石中提取出碲,最初误认为是锑,后来发现它的性质与锑不同,因而确定是一种新金属元素。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证实,牟勒曾将少许样品寄交瑞典化学家柏格曼,请他鉴定。由于样品数量太少,柏格曼也只能证明它不是锑而已。牟勒的发现被忽略了16年后,1798年1月25日克拉普罗特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一篇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金矿论文时,才重新把这个被人遗忘的元素提出来。他将这种矿石溶解在王水中,用过量碱使溶液部分沉淀,除去金和铁等,在沉淀中发现这一新元素,命名为tellurium(碲),元素符号定为Te。这一词来自拉丁文tellus(地球)。克拉普罗特一再申明,这一新元素是1782年牟勒发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