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韨 |
释义 | 韨 音fú(服) 亦作“芾”。汉以后又称“蔽膝”。商周至元明的一种祭服。形似围裙,系在腰间,其长蔽膝,为跪拜时所用。以皮革涂朱或彩绘称韦韡,以丝绸绘织绣图称黻。汉以前用皮革,魏晋以来用丝罗。安阳殷墟出土的贵族人,腰带之下正中部分,佩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是较早的韨。周制,韨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按等第不同,韨上图案不同。如明代皇帝韨,织火、龙、山三种章纹,东宫、亲王则织火、山两种章纹。《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孔颖达疏引郑玄《易乾凿度注》曰:“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敝前者,重古道不忘本。”《汉书.王莽传上》:“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韨衮冕衣裳。”《宋史.舆服志三》:“天子之服有衮冕,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似云朵,饰以金及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参阅《礼记.玉藻》、《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孔颖达疏引徐广《车服仪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