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禅与自在解脱 |
释义 | 本书是艾雅·凯玛在斯里兰卡举办的“十日禅”课程内容的汇集,曾获伦敦佛教学会的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 Award)最佳佛学导论著作奖。 书名:禅与自在解脱 作者:(德)艾雅·凯玛 译者:陈锦书 ISBN:9787807092469 页数:206 定价:28 元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10日 装帧:平装 开本:22.6 x 14.8 x 2 cm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正如作者在为本书写的前言中所说,这本书是为了想要遵循修行之道,以寻求生命的喜悦与满足的人而写的。作者从禅坐的重要性与方法入手,指出禅修具有净化心灵的功用,包括消除烦乱的念头,让心灵专一而不散乱,让心灵保持灵活,以及产生静谧的心灵力量。而其方法则不外身、受、心、法四念处修法,尤其注意对呼吸和念头的察觉。在此基础上,进而生起觉观,体验一切事物无常变易的真相,排除有关自我的概念和思想。当我们的知觉不再受制于情绪反应,而安住于慈悲心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 作者简介艾雅·凯玛(Ayya Khema)为西方第一代女性导师,对佛教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她于1923年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族家庭,后来移民美国。1960到1964年间,她跟丈夫和孩子在亚洲旅行,在此期间开始学习禅坐。10年之后,她在欧洲、美国和澳洲教导禅坐。1979年,她在斯里兰卡,由那拉达大长老授戒为比丘尼,并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成立了国际佛教徒妇女中心。1989年,她于德国创立了佛陀之家,并担任精神导师。1997年11月2日,在德国圆寂。艾雅·凯玛写过二十多本有关禅坐和佛教教理的书,较有影响的有《禅与自在解脱》、《以法为洲》、《我是谁》、《给你我的一生》。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七种语言。 编辑推荐西方第一代比丘尼的佛法开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甚深义理,曾获伦敦佛教学会最佳佛学导读奖。 以对佛法的虔诚和亲切的经验将佛法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本书以清晰流畅的现代语言传达了南传佛教的修行理论和实用方法,有许多针对现代人心理的深入细致的解说,非常值得参考。此书并非如许多其他讲禅类的书,只是讲些生活中的道理,作者的解说皆真正围绕于实际禅修和达到解脱之果的目的,这也是南传佛教的特点。 目录前 言 ............. 1 第一章 禅坐的重要与方法 ............. 1 第二章 禅坐对生活的影响 ............. 13 第三章 止与观 ............. 20 第四章 四善知识 ............. 34 慈爱 34 悲心 45 随喜 50 平静 52 第五章 慈爱禅 ............. 55 第六章 五种障碍 ............. 57 贪欲 58 嗔恚 67 懈怠与昏沉 79 掉举和烦恼 84 疑法 90 第七章 业与轮回 ............. 94 业 94 轮回 100 第八章 慈悲经 ............. 106 第九章 四种快乐 ............. 126 欲乐 126 天乐 128 禅乐 129 观乐 133 第十章 五蕴皆苦 ............. 137 色蕴 139 受蕴 143 想蕴 144 行蕴 145 识蕴 146 第十一章 十种品德 ............. 149 布施 150 持戒 152 舍离 153 智慧 156 精进 158 忍辱 160 真实 163 决意 165 慈悲与平静 167 第十二章 四圣谛与八正道 ............. 168 四圣谛 172 八正道 175 第十三章 新生活的开始 ............. 200 …… 文摘人类习于不断地思索未来及回忆过往,这正是我们认识的一种荒谬。年轻人大多会思索未来,因为他们认为有很多的未来等着他们;而年长的人容易回想起过去,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很多的时光。然而,只有生活在每个刹那,才能算是真正地体验生命。生命是不会在过去进行的,因为那只是记忆;生命也不会在未来发生,因为那还在计划。我们能够掌握的仅有现在,就是这瞬间;而我们“必须”学习活在当下,这也算是一种荒谬!不论你已经生活了六十、七十或八十个年头,现在都必须重新开始学习如何真正地体验生命。如果能好好学习,很多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了。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事实上是有些困难。只要尝试过的人就会知道,而还没有尝试过的人也早晚会发现的。像这么简单的论点,却是一点也不容易做到!除了借着禅坐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习生活在每个当下。禅坐有各种观点和层面,对于学习活在当下有很大的帮助。 “悲心”是我们的第二位善知识。残酷是悲心的远敌,而怜悯则是近敌。怜悯之所以称为近敌,是因为怜悯与悲心非常相似却又不同,因而算是一个敌人。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感到难过的时候,就会产生怜悯之情。然而,悲心却是共同承担他人苦难的勇气。英文的悲心“compassion”中,字头“com”表示参与,字尾“passion”是指强烈的情绪。悲心是一种同理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觉。 当人们真正了解,自我之中存在着苦与不知足,而且又能够体会出他人的感觉,悲心就会因此出现。否则人们仍然会活在幻想之中,幻想着自己必定会万事如意,只有别人才会倒霉不已。如果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内心所有不知足的思绪不断地在快速转变,包括喜欢和嫌恶、遗憾和怨恨、恐惧、烦恼和紧张,就会知道自己与他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相同。因此,当他人面临着困难的时候,就能体会出那个人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那也将是属于自己的问题。 有恐惧就不会有悲心 人们彼此之间的区隔,是基于我执。这个“我”,就是我们一直不断保护以及防卫的“我”。“我”会感受到威胁,但是,对于这个人们所不甚了解的“我”,竟然会时常感受到威胁。人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谁,所知道的只是伴随着恐惧、对于“我”的威胁。而有恐惧就不会有悲心,因为恐惧是建立在憎恨上。我们只会对不喜爱的事物产生恐惧,对喜爱的事物是不会有恐惧的。心中的恐惧越多,悲心就越少。恐惧也总是建立在自我的观念上。阿罗汉就是完全没有了恐惧,悟道者心中是不会存在恐惧的。对悟道者而言,体悟到万法本身无有实际,因而无所得也无所失,就无所谓恐惧了。越多的自我,就有越多的恐惧,恐惧黑暗、恐惧小偷、恐惧恶劣天气、恐惧未来等等种种的恐惧。恐惧总是建立在保护这属于幻想的“我”之上,我们越想要保护这个“我”,就越不能拥有悲心。 当然,悲心可能只是口惠而实不至,我们能假装有悲心——大部分人非常擅长假装。有一次,一位驯象师的儿子,名为裴撒(Pessa),来拜访佛陀说:“于大象,我了无疑惑,我了解大象想做什么,就真的会去实行,大象们的意图我能了解,只要掌握了意图,它们就会听从我的指挥。但是对于人,我有许多疑惑,人们总是说一套做一套。”佛陀回答说:“你说得没错,因为象群居住在世间的丛林,但是人们却身处在内心的丛林里。”人们说是一回事,想的和做的却又是另外一回事,最糟糕的是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认为事情应该怎么做,会认为这是民俗、习惯或传统,但是我们却不彻底地检视我们的思想、说法或行为。 只有当我们一丝不苟地检视自己,或许我们就能够了解佛陀教导的内容。对于我们每一位的问题,佛陀都有相当深入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我们都有不同的外貌,而且好像也是有不同的观念和想法。表面上在人们之间似乎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根本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出生,而且我们都是追寻着相同的事物,想要达到相同的目标。我们都武断地认为,在人们之间有所差异。这全部都是建立在“自我”的观念之上。 每位懂得思考的人,都会惋惜在国际间没有真正和平的事实。每个人都想要世界和平,然而这显然从未发生过,在这个世纪内,各地始终都存在着战争。每个国家都耗费庞大的精力、金钱和人力来建构巨大防卫系统。只要人们稍有不友善的举动,或是稍有侵犯领空海域的时候,防卫系统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攻击系统。这种行为常被合理化评论为:“我们为了保卫所有的国民、必须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裁军仅仅只是一种希望和祈祷,不能成为事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裁军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否则真正的裁军将无法实现。 大体而言,防卫和攻击的戏码,常常在我们身上上演,我们常常为了自我的假象而防护。 如果有人斜眼瞪我们,对我们不够重视、不够珍爱,甚至于责备我们的时候,防卫系统就摇身一变而成为攻击系统。合理的说法是我们必须防护这个自我,“国家”就是“我”,所要保护的国民就是“自我”。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自我防护,所有的国家当然也就如此防卫。除非每个人从自己开始改变,否则不能期望这个世界会有所改变。因此我们必须从自己内心做起,为世界和平尽一分心力。只要我们将我执去除,和平才可能实现,而我执的去除,必须要一丝不苟地审断我们内心的世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