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燔玉
释义

燔玉fán yù由来 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故名。《旧唐书.王起传》:"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

真玉与次玉之别

祭祀燔玉用真玉,偶尔不足则以次玉或珉代之。在此首先说明一下史书上出现的真玉与次玉的问题。朝廷用真玉见于宋,如《梦粱录》载,宋玉辂用真玉龙[8]。而玉分真、次,见于《金史》:“承安元年(1196年)将郊,礼官奏言: ‘昔大定十一年(1171年)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若燔真玉,常祀用之,恐有时或阙。若从近代之典及本朝礼仪,真玉礼神,次玉燔瘗,于礼为当。”’可是章宗仍“命礼玉、燔玉,俱用真玉[9]。

所谓真玉、次玉之等次,最早始于《周礼》: “天子用全,上公用,侯用瓒,伯用埒。”释为“天子的玉用纯色,上公的玉用杂色,成分四玉一石,侯的玉成分三玉二石,伯的玉成分玉石各半”。[10]又据《石遗记》载:“石季伦爱婢妙别玉声,悉知其产地。言西方、北方玉声沉重而性温润,佩服者益人性灵;东方、南方玉声轻洁而性清凉,佩服者利人精神。”章鸿钊认为,“其言轻洁者,明东南方产非真玉也[11]。”至唐玄宗天宝十载诏曰:“礼神以玉,取其精沽温润,今有司并用珉,自今礼神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礼用珉如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12]《五音集韵》:“烈火烧之不热者真玉也。”上述对真玉的诠释虽各有所指,但诸家公认其质纯、音沉重、性温润者为真玉。联系唐、宋朝廷用玉均取自于阗,可知其真玉必为于阗玉,其他地方玉材均为非真玉,也就是泛称为“珉”者,“似玉而非也”[13]。所谓次玉属美石[14],也是非真玉。可知朝廷用玉是以真玉即和阗(田)玉为主,在和阗(田)玉不足时亦用珉,即次玉,非真玉现在扼要地说明帝王冠服、车辂、宝册等用玉情况。

以玉祀神之礼制

以玉祀神由来已久。《周礼》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玉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54]这种礼制为历代帝王遵循。宋代初年,“凡大祭祀、大朝会天子皆执圭”。[55] “元丰新礼,皇帝祀天捂大圭,其制圆首前绌,于礼未合。哲宗元枯元年仿西魏、隋、唐玉笏之制,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长尺二寸,其厚以镇圭为约”。[56]

金祭祀用玉礼制

金代天子亲祀吴天上帝以苍璧,皇地祗以黄琮,青帝以青圭,赤帝以赤璋,大明以青硅璧,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北极以青硅璧,天皇大帝以玄硅璧,神州地祗以玄色两硅有邸。[57]帝措大圭、执镇圭。朝日夕月仪:朝日玉用青璧,夕月用白璧。[58]高操,青帝币玉皆用青。[59]晨裸,帝措镇圭。[60]凡天子大祀,则陈八宝及胜国宝于庭,所以示守也。[61]社稷坛礼神之玉奠于神前,瘗土加于币,玉用两圭有邸,盛以匣,瘗玉以玉石为之。[62]祀长白山:大定十五年(1175年)三月,奏定册封仪物:玉圭、玉册。[63]祀镇安公(旧名旺国公):太祖伐辽尝驻跸于此,明昌六年(1195年)八月,以冕服玉册,册山神为镇安公。[64]祀瑞圣公(即麻大葛山也):章宗生于此,明昌四年(1193年)八月以冕服、玉册封山神为瑞圣公。[65]

元代祭祀用玉礼制

元代祭祀用玉大体袭金制而略变。如:一日圭币,吴天上帝苍璧一,燎玉一;皇地祗黄琮一;配帝青币一;黄帝黄琮一;青帝青圭一;赤帝赤璋一;白帝白琥一;黑帝玄璜一;大明青圭有邸;夜明白圭有邸;天皇大帝青圭有邸;北极玄圭有邸。[66]祭祀宗庙: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八月丁酉,以江南所获玉爵及坫凡四十九事纳入太庙。十七年(1280年)十二月甲申造迁于太庙。”[67]神御殿:“世祖、武宗影堂皆藏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仁宗影堂藏皇太子玉册十有二牒、皇后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凡帝后册宝以匣匮金锁钥藏于太庙,此其分置者。”[68]其祭器:“……玉器、水晶、玛瑙之器为数不同……又皆有珊瑚树、碧甸子山之属”[69]。祭祀太社太稷:“玉币,社稷皆黝圭一;缫藉,瘗玉一,以黝石代之;玄币一”[70]。

明代祭祀用玉礼制

明太祖朱元璋重视礼制, “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研究”[71]。吉礼:“玉帛,玉三等:上帝,苍璧;皇地祗,黄琮;太社、太稷,两圭有邸;朝日、夕月,圭璧五寸”[72]。加上谥号:“洪武元年(1368年)追尊四庙谥号,册、宝皆用玉。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其宝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盘龙钮”[73]。

清代祭祀用玉礼制

清代礼制:顺治帝人关,“顺命创制,规模闽远”[74]。吉礼:“玉六等:上帝苍璧;皇地祗黄琮;大社黄硅;大稷青硅;朝日赤璧;夕月白璧。旧制,社稷坛春秋常祀用玉,祷祀则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会天旱祷雨,谕曰: ‘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特敕所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式”[75]。加上谥号:“顺治元年(1644年)进太祖、孝慈后、太宗玉册、玉宝,奉安太庙。册长八寸八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册数十,底面二页镌升降龙。宝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钮高二寸七分,长四寸二分、广三寸五分,宝孟金质。凡太庙册、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骊体,宝文加谥号”[76]。上尊号徽号仪:“册宝初制用金,康乾时兼用嘉玉,道光后专以玉为之”[77]。朝带之制:“大典礼御之。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78]。

祭祀用玉器也是朝廷用玉的一部分,是由“古六器” 。 发展演变而成祭祀之后或收藏起来或火燔瘗埋,故未见出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