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
释义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系二〇〇二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的姊妹篇。选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基本信息出版社: 岳麓书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平装: 310页 开本: 16开 ISBN: 7806653562 内容简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介绍。全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作者简介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用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己。 目录1.原折:授翰林院侍奖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1 2.原折:应诏陈言疏/7 3.原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19 4.原折:备陈民间疾苦疏/29 5.原折: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39 6.原折:特参长沙协副将清德折/47 7.原折:移驻衡州折/52 8.原折:报东征起程日期折/56 9.原折:留胡林冀黔勇会副片/60 10.原折:靖港败溃后未发之遗折/63 11.原折:缕陈鄂省前任督抚优劣析/68 12.原折:奏参江西巡抚陈启迈折/77 13.原折:报丁父忧折/90 14.原折:沥陈办事艰难仍呼吁悬在籍手制折/97 15.原折:恭报起程日期折/106 16.原折:谢曾骥云赐封典恩折/112 17.原折:遵旨会筹规剿皖逆折/115 18.原折:谢署两江总督恩折/123 19.原折:苏常无锡失陷遵旨统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127 20.原折:请起用沈葆桢折 21.原折:奏请带兵北上以靖荑氛折/141 22.原折: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148 23.原折:克复安庆省城片/155 24.原折:沥陈前湖北抚丞胡林翼忠勤勋绩折/160 25.原折: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168 26.原折:参翁同片书/175 27.原折:查复何桂清退守情形折/181 28.原折: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187 29.原折:恳辞曾国荃补授浙抚并谢恩折/192 30.原折: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匪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198 31.原折:曾国荃因病假请开缺回籍调理折/212 32.原折:江南贡院修复工竣拟即举行乡试请简放考官折/219 33.原折: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225 34.原折:再请收回节制三省成命片/228 35.原折: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片/233 36.原折:曾国荃调补鄂抚并负剿捻新命恭谢天恩折/238 37.原折:剿捻无功请暂注销封爵片/242 38.原折:复陈病状艰难请准不回江督本任仍命李鸿章暂行兼署折/245 39.原折:兵部右侍郎彭玉龄恳辞奖叙片/250 40.原折:奉旨补授大学士仍留两将总督之任恭谢天/256 41.原折:李朝斌毋庸复姓归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259 42.原折:遵旨预筹与外国修约事宜密陈愚见以备采择折/262 43.原折:补用副将胡开泰殴妻致死恶迹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270 44.原折:谢子纪泽授员外郎恩折/273 45.原折:密陈津郡救案委曲求全大概情形片/276 46.原折:复审凶犯行刺马新贻缘由仍照原拟分别定拟折/283 47.原折: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肆业折/303 序言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 近年来,以清代皇帝后妃为题材的所谓清宫戏风行荧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观众,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过了一把“人间帝王家”的干瘾。人们在熟悉了“朕”“万岁爷”“大人”这一类称呼的同时,对君臣朝廷之间的路数也略知一二。看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管道,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纽带。皇帝可以从日常的奏折中看出所委大员对他的情谊深浅、忠诚程度、和朝廷贴心不贴心等等。曹丕的一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话,曾经被无数文人所引用,并因此而自豪。其实,对于通常文章而言,是攀不上“经国大业”这个高度的,惟奏折这种文章或许可以接近。 晚清是一个风云剧变的时代,乃名符其实的多事之秋。现在仍大体完好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数十万份军机处副录的奏折,是那个时代所留下最权威、最直接、相对来说也是最为真实的记录。 在咸丰后期至同治年间,备后海内外瞩目的奏章,当属两江总督衙门所拜发的各类折片。以总督曾国藩为名义签发的这批折片,一时有天下第一奏折之称。 咸丰十年春,曾氏取代何桂清做了两江总督。两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域宽阔,物产丰富,且人文荟萃,历来为国家的重要地区。而眼下它的衙门所在地江宁府,却做了与朝廷对抗的敌国都城,攻克江宁便成了朝野上下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又是肩负收复国土重任的湘军最高统帅,这个衙门自然成了天下关注的第一衙门,从这里发出的奏折,几乎每份每篇都牵涉到当时整个国家的军政要务。同时,此时的两江之主乃望重士林的一代文章宗师。他所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为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总汇。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两三百名才隽之士,当时的文章高手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人先后都为他代拟过奏折,即便从纯文章的角度来看,两江总督衙门里所产生的折片也决不会是平庸之作,像《参翁同书片》这样的折子,一时间全国各大衙门的师爷们争相传抄,广为播颂,奉为参折弹章的经典之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评点者从曾氏存世的两千多道奏折中,选出其中最为精粹的四十七篇来加以述说议论。与对曾氏家书的评点一样,评点者会联系到该折产生的背景、上折人其时所处的状况、折子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内幕等等,来为读者剖析这道奏折中的不为常人所知的曲折机奥,抉出其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精微细末。 评点者尤为注重的是,从这些奏折里所体现出的晚清时期大臣与君上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身为朝廷的部院负责人,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与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的抱负才干,以求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一个处于大局重新洗牌的特殊时刻的离职大臣,是如何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天赐机遇,借朝廷之力,将事业做大做强,以至于领一时之风骚,为当世之骄子:一个执掌兵符的战地统帅,面对同一营垒中的种种疲软散漫、腐败恶劣,是如何通过引来上方宝剑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从而赢得军事上的最后胜利: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借上奏申述的机会,巧与中央政府周旋,既如愿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罪大老板;一个想干大事业的方面大员,又是如何通过奏折来提出自己的设想创意,并因此取得朝廷全面赞同的最佳效果。评点者一如既往,也很乐意借议论所选折片之机,说说点点滴滴的读史浅得,与读者一道来领略中华民族那些永具魅力的历史智慧。 奏折其实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其名称虽随着封建皇朝的消失而消失,其实质毫无疑问将会长久存在。通常人自然轮不到给中央写报告,但给上级写报告,则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事。在政府部门里,地市要给省写报告,县要给地市写报告,乡镇要给县写报告;在其他部门里,中层干部要给主管领导写报告,主管领导要向董事会写报告,即便身为一个普通员工,到了年终时,也要有一个本年度的述职报告。可见,报告这种文章,几乎于每个人都有关系。当年这批有着“第一报告”之称的折片,给我们今天有志于写好本职报告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借鉴和启示作用。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湘军某营官给曾氏呈递一份军情报告。报告说这段时期来仗打得是“屡战屡败”。曾氏读到这里,提起笔来将“战”“败”二字互换,变为“屡败屡战”。同样是四个字,只不过位置换了一下,通篇报告的气象便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说的是曾氏败而不馁的气概,但这种气概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改动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则说明文字本身的重大功能,二则也说明曾氏文字功夫的精到。我们透过保存在曾氏老家富厚堂奏折草稿的修改原件,可以知道当时每道折片都是经曾氏精心修改而后誊抄拜发的。所选的这四十多道折片,是曾氏全部奏折中的文章精品。评点者在每道折片后都加上“写作简析”与“要言妙道”两个栏目,分析其写作上的特色,勾出其篇中的精采文字,以求帮助读者更好领会该折片在为文上的良苦用心,而于自己的报告写作有所裨益。 书摘轻授非常之权 咸丰十一年十月中旬,以慈禧、恭亲王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作出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即由曾氏节制两江三省及浙江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总兵以下各级文武官员均归曾氏调遣。曾氏身为两江总督,两江所辖的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文武理归节制。浙江省与福建省合在一起,上面还有闽浙总督,其衙门设在福州市。按常例,浙江省的军务由闽浙总督节制。朝廷将浙江从闽浙体系中分出来,交由曾氏节制,这是一个特例。东南战场,主要就是这四个省份。现在都交给曾氏,也就意味着朝廷已将整个东南战场交给曾氏了。东南这四省既是当前的主战场,又是朝廷财赋的主要供应地,其每年所提供给中央的银钱几为全国之半。故当时的野史常有曾氏为半壁河山之主的说法。无论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还是对于东南战事来说,这都是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举措。之所以有此举措出台,显然是因为中央政府换了老板的缘故。 目前中央政府的格局是慈安、慈禧、恭亲王三驾马车。慈禧虽然精明强干,热中权力,但在两宫中她的地位偏低,且她对外部情势尚不十分了解,故而她一人专权的时候还没成熟。慈安一向性格柔懦,对政治与权力兴趣不十分浓烈。因而,在对国事的处置上,这三驾马车中掌管方向盘的此刻还是恭亲王。据史载,恭亲王无论在器局见识上,还是在办事能力上都比咸丰要高一筹。他显然不像咸丰那样对曾氏及其湘军集团又用又疑,而是较为大方地予以使用,让曾氏感觉到朝廷对他的全盘相信。无疑,新班子的这个决定是对的。因为,当时浙江省的军情已完全与江苏南部的军情连成一气,把浙江军务交由曾氏节制,将更有利于江南战场的统一筹划统一指挥,从而推进江南战局的发展,早日结束江南战事。这个结果的最大得利者自然是朝廷,是皇家。 出于对曾氏的成见,多年来,咸丰对曾氏不是那么完全相信的,咸丰的这种态度无疑给曾氏及其湘军集团带来过浓重的心理阴影。新班子-上台,便作出这样一个少见的特别决定,很可能也与消除曾氏对中央的隔阂,换取他对新主全心全意的效忠有关系。 然而,老于世故的曾氏自有他的考虑。出于他的考虑,他请求朝廷收回节制四省的成命,将浙江军务交给左宗棠去督办。他的考虑,在折子上明写的是三点:一是他的能力欠缺:“自顾非材,实难胜任。”二是没有这个必要:“大局所系,必应统筹,臣本未敢稍涉推诿,不必有节制浙省之名而后尽心于浙事也。”三是左宗棠可以担负这个重任:“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除开这三点原因外,笔者以为至少还有两点,是他心里所想到的,而不宜在奏折上写明。 一、作为史官出身,曾氏对前代史册中那些因过大的权力而招致不测之祸的记载,深怀恐惧之心。曾氏的这种心思在许多时候都流露出来。他说过:“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他又说过:“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少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还说过:“自古高位重权,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其成败祸福,则天也。”复出之后的曾氏,其为人处世有一个很大的转变,那便是胡林翼所指出的“谨慎之过”——谨慎过了头。既深知权大的负面影响,又过于谨慎,这就势必导致曾氏在超出常规的权力面前的临履之感。他的不兼统浙江的想法,就不完全是出于矫情。 二、眼下浙江军务的督办者左宗棠,是曾氏所熟知的一个人物。左的为人,也正如胡林翼所说的“才高而偏激之过”。左是大材,但自视甚高,性情偏激。这种人只能在人之上而不能处人之下。左曾经表示愿意在曾氏帐下自领一军,曾氏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其内心深处便是担心左不好领导。果然,左后来奉旨组建楚军,其营制就完全与曾氏所制定的营制不同。可见,左是不愿意居曾氏之下的。现在,朝廷要曾氏来节制左,难保今后不发生不愉快的事,故而不如早推辞为好。 这道奏折中,曾氏为恳请收回成命时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在朝廷不必轻假非常之权。”笔者相信,这句话对当时的当国者会有很大的震动性。非常之权,不宜轻易授予。这句话的背后应该潜伏着这样的台词:否则,将有可能导致非常之变。这的确是真心实意且目光高远地为朝廷着想的话。怪不得新班子在接到这道奏折后,回复了一段带有感情色彩的朱批:“曾国藩奉节制江浙等四省军务沥陈恳辞一折,谦卑逊顺,具见悃忱真挚,有古大臣之风,深堪嘉尚。惟左宗棠业已降旨,令其督办浙江军务,并准其自行奏事。江浙军情本属相关一气,凡该大臣思虑所到,谅无不协力同心,相资为理。节制一事,该大臣其毋再固辞。” 但曾氏在接到这道上谕后,还是呈递了一份《再辞节制四省军务折》。这道奏折的重点便在阐述上次所说的“在朝廷不必轻假非常之权”:“至于节制四省之名,仍恳圣恩收回成命。臣非因浙事既已决裂预存诿过之意,倘左宗棠办理毫无嚣成效,臣当分任其咎。所以不愿制四省、再三渎陈者,实因大乱未平,用兵至十余省之多,诸道出师,将帅联翩,臣一人权位太重,恐开斯世争权竞势之风,兼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机括甚微,关系甚大。” 曾氏可能觉得上次奏折中只是提到一句,而没有将此层意思说清楚,让朝廷明白这是他恳辞的一个最重要理由,故不惜再次渎请。作为一个熟谙前史善于思索的政治家,曾氏对“权力”二字的分量及配置是研究颇深的。他在大权在握尤其是在湘军大功告成之后,对这些问题思考得更多更深透。历史证明,这场战争所带给晚清政局最大的后遗症便是曾氏所担心的“外重内轻”,最后爱新觉罗政权便丧失在这个“外重内轻”中。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往后的有关评点中再来细说。显然,曾氏的这段阐说引起了当政者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他们对曾氏的政治信任。曾氏很快收到回答:“兹据该大臣奏称:接奉恩谕,再陈下情,现在诸道出师,将帅联翩,权位太重,恐开斯世争权竞势之风,兼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恳恩仍收回成命等语。具见谦卑逊顺,虑远思深,得古大臣之体。在曾国藩远避权势,自应如此存心,方不至起骄矜之渐。而国家优待重臣,假以事权,从前本有实例。曾国藩晓畅戎机,公忠体国,中外咸知。当此江浙军务吃紧生民涂炭,我两宫皇太后孜孜求治,南望增忧,若非曾国藩之悃忱真挚,亦岂能轻假事权?所有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提督以下,仍悉归曾国藩节制。该大臣务当以军情为重,力图攻剿,以拯生民于水火之中,毋许再行固辞。国家用人行政,自有权衡,各路统帅谅不敢妄行矜诩,希假事权,以琐渎陈奏,上烦朝廷裁抑也。将此宣示中外知之。” 这段上谕,颇有点君臣推心置腹的模样。最后几句话更是警告他人不得援为成例,效法学样,意谓这是朝廷对曾氏一人的格外倚重。曾氏与中央政府,此刻似乎已到了肝胆相照、水乳交融的境地。当然,这只能是短暂的。P.171-17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