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敕勒人
释义

历史背景 (起源)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勒拿河至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

强盛

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晋朝、南朝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在91年击败北匈奴。后来遭受鲜卑人的攻击下,敕勒人在158年最终击溃匈奴并让其退出东亚的历史舞台,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国的汉朝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北疆境外的内陆亚洲的大漠南北和中亚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另一说法是丁零由狄族与西伯利亚土著混血而成,敕勒是匈奴与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混血而成,汉朝人认为高车是匈奴的外甥),由土拉河至今南俄草原也有他们。487年,阿伏至罗为摆脱柔然统治,率10万多人西迁,在车师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南徙中国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北魏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高车有六姓,袁纥、纥骨、解批均与回纥有关。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在550年之后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土拉河一地有仆固、同罗、袁纥、拔野古、覆罗并号俟斤;今准噶尔盆地南地域:契弊(契苾)部、薄落职部、乙咥部、苏婆部、那曷、乌护、也咥部、于尼护(于尼讙)部;准噶尔盆地北地域:薛延陀部、咥勒児部、十盘部、达契部;哈萨克一带:诃咥部、曷截部(可萨人)、拨忽部、比干部、具海部、曷比悉部、何嵯苏部、拔也末部、谒达(渴达)部;拂菻东:恩屈部onogur、阿兰、北褥九离(巴什基尔)部、伏嗢昏(保加尔人);北海南地域:都播部。

《旧唐书·北狄列传》(卷一百九十九下)列出铁勒十五部:薛延陀、契苾、回纥、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部、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

《敕勒歌》是历史上留下的一首描写敕勒歌生活环境的乐府诗。其中后两句被后人用来描述草原上的美丽风光。相传作者为东魏斛律金。本为鲜卑语,北朝民歌,经翻译为汉字。又有一说为斛律金并不识字,仅是翻译者,因同时通晓鲜卑语及汉语,而将本歌由鲜卑语翻译成汉字。

敕勒族因其造车“车轮高大幅数至多”故而得名高车族。敕勒族长期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迁居,食肉食、饮奶酪、衣革皮、居穹庐(类似蒙古包),能歌善舞。《北史.高车传》载:“其人好引声民歌”,“男女无大小,皆集会。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五世纪中叶,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进行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甚为壮观之事。到了北魏明帝时,由于敕勒统治者为争夺王位,残杀不已,再加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的不断侵袭,力量日渐削弱,最后为柔然所败。这个勇敢剽悍的民族,从鄂尔多斯和阴山南麓似乎悄然消逝了。

其实这个民族并非没有了,因为民族大融合敕勒族先后融入其他民族。后世的突厥族和蒙古族即是敕勒族的后代。

勒勒车

其实,在内蒙古中西部的许多地区,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当年敕勒民族的遗风。衣、食、歌舞等蒙古民族的习俗,与敕勒族的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遇那达慕大会,牧民载歌载舞,盛况空前,未尝不是历史的延续和伸长。高车也一直被民间沿用,伊盟西南部和今天陕西、宁夏等省接壤的农牧区,仍使用着一种特大木轮车,车身长约四米多,车轮高达一米五,车幅多达十六根以上。这种车,载重量大,是一般老百姓所称的“二饼子木车”的几倍。特别适合沙路,遇有大雪覆盖,其它小轮车不能行走,而这种车则运转正常。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已经注意到了,他在中国纪行中曾介绍了当时元朝使用的勒勒车的形状和使用情形。还在书中附了蒙古官员乘坐勒勒车的插图。

追源溯流,今天生活在内蒙古的北方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血缘关系与古代少数民族,决无鸿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