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敕封护国寺 |
释义 | 位于泰州兴化市戴南镇护国街。始建于唐。一九九八年六月,江苏省和泰州市佛教协会批准戴南镇修复护国寺。现为兴化境内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乡镇佛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该寺扩建于宋,重修于明清。原弥勒韦驮神龛上方木匾镌有“上刹建自大唐”等字样。寺内的宋、元石础门墩,鸟兽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建国后,区、乡、镇及公社机关、镇中心小学等公共机构设于寺内,护国寺大部分房屋得以保存。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成立敕封护国寺修复委员会;六月九日迎请回镇江江天禅寺赠送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七月二日起庙宇修建工作启动,维修大雄宝殿,修复天王殿,年底告竣。二零零零年春,由浙江汤丙全老技师设计和敬塑三尊大佛像、十八罗汉像、四大天王像。同年五月十一日,护国寺举行释迦牟尼玉佛开光大典。二零零二年春至二零零五年底,戴南镇政府拆除原镇政府临街三层办公楼和政府内四层办公楼,并将护国寺西边原戴南小学校迁出,腾出地块全部移交给护国寺,新建山门殿、东厢客(斋)堂和敬塑山门殿菩萨等。 建筑特点今寺前后三进,寺内有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宇九间。因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一零二三至一零三一)护国寺扩建时,为保护天王殿东侧一棵唐代皂荚树(现已不存),僧众将殿宇西移两米多,形成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的独特的建筑布局。 旅游特色山门殿单檐歇山屋面,四角飞翘,有斗拱,白矾石门额长一百二十五点五厘米、宽三十厘米,上刻“敕封护国寺”,分两种字体。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康熙帝南巡时,从随其南巡的内阁大学士王士祯口中得知护国寺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渊源,遂御题“敕封”二字,冠于“护国寺”前。寺僧重制石额嵌于山门殿上方,至今不变。天王殿为硬山屋面,迎门供奉大肚弥勒佛,左右为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手执宝杵的韦驮像。殿前平放的那块青石,即传为唐王李世民跪过的拜石。大雄宝殿前带卷棚,硬山屋面。住持室西壁挂着慈舟禅师生前手书的一副对联:护持正法续慧命,国泰民安利有情。 相关传说唐太宗贞观年间(六二七至六四九),唐皇巡视辽水(今辽河)入海口时,突遭高丽大将盖苏文袭击,坐骑受惊迷途,辗转迁延至黄海之滨七星庄(即淮南道海陵县戴家泽,今戴南镇),躲进路边的一座小庙。盖苏文紧随其后,但眼看小庙破败,断定唐皇不会在此藏身,于是骑马向别处追去,唐皇遂逃过一劫。这时大将薛仁贵寻至庙前护驾,李世民临行前在拜石上跪拜菩萨,他日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唐皇回到京城,特派大臣尉迟敬德来到七星庄,制办砖瓦木石,招募能工巧匠,在小庙原址监造禅寺,并手书“护国寺”,以旌表“护佑大唐国”之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