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瓯江彩鲤 |
释义 | 简介瓯江彩鲤是浙江瓯江流域沉睡千年的"明珠",新开发中的养殖新品种。 瓯江彩鲤俗称"田鱼",是瓯江流域的地方性养殖对象,史料考证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养殖历史。该鱼在瓯江流域每逢佳节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佳肴。在古代,该鱼制成的鱼干,与龙泉青瓷、宝剑均为朝中贡品,但一直是农家养殖对象,没有科学改良。为了更好发扬这一优良中国原种,现在浙江省龙泉市国家级瓯江彩鲤原种场和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承担了瓯江彩鲤提纯选育工程。 养殖基地龙泉市拥有一座国家级瓯江彩鲤原种场。是浙江省瓯江彩鲤原种生产定点单位。技术上依托上海水产大学(即今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作支撑,在田鱼形态、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分子遗传等方面开展种质特性研究以及在食用和观赏等方面开展开发利用工作,技术一流,成果累累。 瓯江彩鲤形似鲤鱼,味胜鲫鱼,鳞如鲋鱼,色若金鱼的鱼。从体色上可分为红、乌、白和花(又称火柴头)等等;从鳞片上可分为大鳞田鱼和细鳞田鱼两种。 瓯江彩鲤营养丰富、肉质细嫩、磷片柔软可食,是淡水鱼中的一绝,尤其是其鱼肝,食用更是极品享受。其成品鱼干配味独特,基本都是出口。田鱼还属药用鱼类,它的肉有利尿、消肿等药效。 因其体色五彩多姿,成了一种理想的观赏鱼种,不少人把瓯江彩鲤移殖到家庭的鱼缸和池塘饲养,用来美化和点缀家园环境。 初步研究发现,瓯江彩鲤生长迅速、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鳞片柔软可食为最大特点之一,是食用鱼中的上品。它不仅具有耐粗食,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合于池塘和网箱高密度养殖,为山区农民提供致富之路;而且体色丰丽,色彩丰富,有红色、白色和花色等多种多样的体色,可与著名的日本锦鲤相媲美,作为观赏鱼类开发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原产地浙江瓯江全流域:包括浙江龙泉,云和,松阳,景宁,丽水,青田,永嘉、温州等地。 丽水下属的龙泉和青田,温州的永嘉推广的比较好。丽水青田稻田养鱼项目被联合国联农组织认定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和永嘉更是利用瓯江彩鲤走出养殖和旅游结合的道路,两个县都被赋予:中国田鱼之乡的称号。龙泉则凭借地处瓯江源头的优质水质在田鱼良种培育方面占据优势,拥有一座国家级瓯江彩鲤原种场。是浙江省瓯江彩鲤原种生产定点单位。目前该鱼在浙江省全境全面推广。 瓯江彩鲤历史渊源说到瓯江彩鲤就要从稻田养鱼开始,瓯江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而贵州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同样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侗、苗族的稻田养鱼和瓯江流域的稻田养鱼还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说来话长。 江浙一带在历史上属春秋时期的吴越国,吴越两国的语言风俗相同。后来楚灭吴,接着秦灭楚及越,秦又被汉所灭。在这些战乱过程中,秦及西汉曾数次强迫越人大规模北迁至黄淮海一带,同汉人合居,以防止越人的反抗,他们慢慢地和汉族融合了。 留下的越人,分散往东部迁徙,或向西南内地迁徙,或进入山区,脱离了与汉族的来往。 往东逃到沿海岛屿的越人,被称为外越;外越的一部分更继续渡海去了日本,同时把水稻种植也带了过去,从此日本有了水稻。古越人同日本的原住民虾夷人通婚,世代繁衍,成为日本民族。原来的虾夷人遭到不断排挤,迁往今北海道和琉球群岛,成为日本的少数民族。外越人渡海到日本后,个别的古越语还保留在日语里,典型的如日语的“依缓”,即古越语的“稻”词。同样,日语的船、盐、猪肉等词的发音,也都是古越语的残存。 留下来的部分越人,陆续向内地迁移,抵达今西南广西、贵州一带,定居下来,被称为百越的后裔。在吴越原地未迁移的越人,因不愿受汉族统治,纷纷逃到江、浙、皖一带的深山里,被称为山越。山越经过与汉族的不断斗争(从略),最后与汉族完全融合,到了唐宋的文献里已不再见有山越的记载了。 越族与汉族完全融合后,古越语消失了,变成流行至今的吴方言,通行于苏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皖南和闽西北,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著名的古越女子所唱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是古汉语对古越语的翻译,《越人歌》的原音已无法听到。但是现今的壮语含有古越语的成分,所以今天的壮族知识分子能破解《越人歌》的大部分内容。 古越族是个沿海以种植水稻及渔猎为生的民族,所以司马迁形容“江南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所谓“火耕水耨”是形容稻作技术较粗放,“饭稻羹鱼”是对古越人生活方式极好的概括。渔猎需要熟练的驾驶能力,古越人最善于驾驶独木舟,古籍上说越人“是以剪鬟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所谓水神,是一种鱼类~鲛的图腾信仰。古越人捕鱼为生,对鱼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意识。认为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在水稻收获后,举行尝新谷和吃鱼之前,必需举行祭祀的仪式。 回顾了吴越的“饭稻羹鱼”历史,就可以理解,当山越被迫逃进山区后,他们原先“饭稻羹鱼”生活中的河海鱼食,完全断了来源,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能继续了。“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泉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于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瓯江流域的老农常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山越是到三国孙权时才与汉族发生密切的交往。孙权建立吴国之初,国力弱小,要抵挡曹操大军的南下,兵力远远不够,于是设法从山越中征兵,山越又勇敢善战,从而促进了山越和汉族进一步的融合。 这1200年历史还是推迟了。应该说有不少于两千年的历史 山越中另一部分向西南内迁的,把稻田养鱼也带到新居住地,保留着更原始的稻田养鱼文化内含。贵州的侗族,稻田养鱼就非常普遍而隆重,侗族人民的稻田养鱼还保留同祭祀的密切关系,每逢水稻收获,必须用新谷和田鱼祭祀祖先。侗族鼓楼里陈列的龙,龙身是鱼身,龙头是鱼头,不象汉族龙头的大眼睛、长状两支大角、下巴有龙须的形象,还保留着古越族信仰鲛(龙)的形象。 品种来源1998~1999年,从浙江省龙泉市的龙南、屏南等乡镇瓯江彩鲤历史产区共收集瓯江彩鲤亲鱼3万余斤,约2万尾,从中选择出繁殖用亲鱼2096尾,其中“全红”877尾、“大花”616尾、“麻花”292尾、“粉玉”122尾和“粉花”189尾。2000年末又补充了部分亲鱼构成了良种场瓯江彩鲤的基础群体。选择亲鱼的形态标准为体长为体高的2.5~3.4倍,体长为头长的2.9~4.7倍,体长为尾柄长的6.8~10.7倍,体长为尾柄高的5.7~8.3倍,头长为吻长的2.1~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0倍,背鳍Ⅲ3,16~18,臀鳍Ⅲ5,侧线鳞数35~36,第一鳃弓外鳃耙数20~22。 特征特性瓯江彩鲤具有生长迅速快、耐粗食、抗逆性强等特点,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鳞片柔软还可食用,是食用鱼养殖的一个极好品种。而且瓯江彩鲤体色艳丽,有全红、大花、麻花、粉玉、粉玉花等多种多样的体色,在我国的鲤科鱼类中极为罕见,也能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鱼产业进行养殖。瓯江彩鲤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8.04%,脂肪为2.37%(鲜重比),肌肉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还含有适量的钙、铁、锌、硒等矿物元素,其中锌的含量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因此,瓯江彩鲤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鱼类,宜推广养殖和加工利用。 养殖要点1、池塘养殖(1)池塘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常规养殖池塘均可,池底平坦、便于捕捞,水面、水深无特殊要求。 (2)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60~75千克(池底留水5~10厘米)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或用10ppm的漂白粉溶解全池泼洒。 (3)鱼种质量。放养彩鲤良种场生产的冬片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肥满度好、游动活泼、无明显伤残病灶。 (4)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要对鱼体进行消毒,消毒操作时水温温差应控制在2℃以内。常用消毒方法有: ——1%食盐加1%小苏打水溶液或3%食盐水溶液,浸浴5~8分钟; ——20~30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溶液,浸浴10~20分钟; ——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背光浸浴5~10分钟。 (5)放养密度与混养搭配。常用放养密度为每亩放养冬片鱼种或大规格夏花鱼种1000~1500尾,其中可混养15%~20%的鲢、鳙、草、鳊鱼等鱼种。 (6)投饲管理。选用鲤鱼配合饲料,采用“四定”法投喂。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5%~32%为宜。在水温16℃~33℃时,日投饲量为鱼总重量的3%~6%,在水质过肥、天气不正常、鱼发病的情况下及水温低于16℃或高于33℃时,要减少投饲乃至不投饲。 (7)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巡塘,观察水质和鱼的动态。平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泛塘。对食场要经常进行清理消毒。适时注水,改善水质。要做好防洪、防逃及防敌害工作。 (9)成鱼出池。养殖鱼类达到商品规格后,即可用抬网诱捕或用成鱼拉网分批分次捕出上市。 2、网箱养殖(1)网箱要求。制作网箱的材料宜选择聚乙烯有结网片,网线的规格一般为3×3或3×4。常见网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积4平方米的小网箱,深度为1.5米~2米;另一类是面积25平方米左右的大网箱,深度为2.5米~3.5米。网目大小以不逃鱼为原则。 (2)养殖水体要求。要求水面宽阔,水体交换良好,水位相对稳定,水体流速在0.2米/秒以下;水体透明度1米以上,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6.5~7.5。水质清新。 (3)鱼种放养。有两种养殖方式,一种是夏花鱼种进鱼种箱强化培育鱼种或分养到成鱼箱当年养成商品鱼,另一种方式是过冬鱼种进成鱼箱养成成鱼。放养的鱼种质量和消毒方法同前。 (4)放养密度。网箱养殖宜采用单养模式。面积4平方米的小网箱,放养密度可为250尾/平方米~350尾/平方米,面积25平方米的网箱,放养密度可为15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其它规格网箱养殖密度可据此适当调整。 (5)饲料与投饲方式。饲料抛撒在网箱中央水面上,驯化成集群到水面抢食的习惯,抛撒的饲料要少,以便鱼能瞬间在水面抢食完为度,投饲持续到只有少量鱼上浮摄食为止,以“八分饱”为好旺食季节。投喂浮性饲料的网箱,可在网箱四周加缝1.5米的密网,下缘伸入水下50厘米,要与箱壁贴缝,或在网箱中央内面设密网食台,防止饲料散失到箱外,浮性饲料(膨化料)可一次或分次投入食台(或箱中),投入量以不小时内吃完为度。 (6)投喂量与投喂次数。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水温15℃~20℃时,日投率为0.5%~2%,日投喂1~2次;水温20℃~30℃时,日投率3%~8%,日投喂3~4次;水温30℃以上时,日投率3%~6%,日投喂3次。水温10℃~15℃时,可选天气适量投饲,以保证鱼体质良好(保肥)为原则。阴雨闷热、水体混浊或鱼发病时,当天应少投或不投饲料。 (7)日常管理。坚持日常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网箱要经常清洗,要密切注意防汛。 3、稻田养殖(1)养鱼稻田的要求。光照条件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不会渗漏水的旱涝保收田。最好相对集中连片。 (2)养鱼稻田的结构。沟坑式的结构由鱼沟(分主沟和次沟)和鱼坑组成。田埂边和进排水口连线上的鱼沟作为主沟,其它为次沟。主沟的宽和深分别为1米和0.8米,次沟的宽和深分别为0.8米和0.6米。鱼坑的位置一般选在进水口边或田中央,直接与主沟相连。鱼坑的深度为1米,面积10平方米以上。沟坑面积一般要求占稻田面积的10%~20%。进排水口一般设置在稻田的相对位置上。 也可不开沟坑进行平板式稻田养殖,最好加高田埂,蓄水深达20~30厘米,所谓“一掌水”养鱼。 (3)防逃设施。把田埂加宽至30厘米~50厘米,加高至离田面40厘米~60厘米,并夯实。在进排水口处应安装拦鱼栅。拦鱼栅的材料可选择聚乙烯网片或铁丝网,网目大小以鱼种不会逃逸为前提。 (4)稻田消毒。在放养前7天进行。可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消毒,每667平方米用量为7.5千克,溶解后全田泼洒。 (5)鱼种放养。放养彩鲤冬片鱼种或大规格夏花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肥满度好、游动活泼、无明显伤残病灶。消毒方法同前。 (6)放养密度。每亩放养尾重为10克~20克的鱼种200尾。 (7)饲养管理。人工饲料的日投喂量掌握在鱼类总重量的3%即可。人工饲料可用鲤鱼配合饲料,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以25%~32%为宜。也可投喂一些米糠、大麦、小麦及切碎的瓜果疏菜等。饲料投放点主要是鱼坑和鱼沟或在进水口附近田面。 (8)稻田施肥。养鱼稻田的施肥原则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可选用粪肥或厩肥,用量为每1亩水田每季稻用200千克~300千克。施追肥要少量多次,用量掌握在总施肥量的30%。在稻田田面水深6厘米以上,水温28℃以下时,几种常用化肥每1亩的单一施用安全用量为:硫铵10千克~20千克,尿素6千克~8千克,硝酸钾4千克~6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10千克。 (9)稻田用药。稻田水稻治病要大力推广使用生态、生物防治方法,若需用药,应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不得使用禁用药物或对鱼类毒性较大的农药。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坑,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料器喷,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用喷雾器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平板式养鱼稻田可分两半丘田交替施肥用药,不要全田同时施用。 (10)日常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位应保持在5厘米~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水位可加深至15厘米左右,水稻收割后,水位可加深至30厘米以上。在高温季节要加强换水,防止田水温度过高。平时巡田要做到认真仔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雨天要增加巡查次数,防止溢水逃鱼。养鱼稻田不宜让鸭子进入,如发现敌害生物,要及时除掉。 (11)成鱼起捕。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起捕前先放水,慢慢地把鱼集中到鱼沟和鱼坑中,再进行捕捞操作。 适宜区域适合水温在5~30℃之间的淡水地区养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