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楸蠹野螟 |
释义 | 【学名】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 【英文名称】betula pyralid 【分布】辽宁、华北、华东、华南、山西、陕西 【寄住】楸树、黄金树 【形态】 成虫体长约15mm,翅展约36mm;体灰白色,头胸、腹各节边缘略带褐色;翅白色,前翅基有黑褐色锯齿状二重线,内横线黑褐色,中室及外缘端各有黑斑一个,下方有近于方行的黑色大斑一个,外缘有黑波纹2条;后翅有黑横线3条。 卵椭圆形、长约1mm,初乳白色,后红色,透明,表面密布小刻纹。 幼虫老熟时长约22mm,灰白色,前胸背板黑褐色,2分块,体节上毛片褐色。 蛹纺锤形,长约15mm,黄褐色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出现成虫。雌雄交尾后产卵于嫩枝上端叶芽或叶柄基部,少数产卵于叶片上,卵期6-9天,幼虫孵化由嫩梢叶柄基部蛀入直至髓部,并排出黄白色虫粪和木屑,受害部委形成长圆形虫瘿,幼虫钻蛀虫道长15-20cm。幼虫于6月下旬老熟,开始化蛹,7月中旬始见一代成虫,二代幼虫7月下旬出现,幼虫一直危害到10月中旬,10月下旬老熟幼虫越冬。 【防治方法】 1.剪掉受害枝灭幼虫 2.初孵幼虫可喷洒1000倍除虫脲 3.对于已经钻蛀到枝梢内部危害的,可以注射40%氧化乐果1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