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閤家河 |
释义 | 閤家河概说地名。閤(xiá)家河的“閤”是一个罕见的姓氏。此姓全国多存在于湖北省随州一带。而此姓据传又起源于閤家河。 閤家河隶属于随州市府河镇东方乡,是一个村名,也是东方乡的行政中心。地处于府河和另一条小河的交汇处,与316国道隔河相望。村民皆为汉族,多以做小生意和种植蔬菜为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当地有一所小学,名为东方小学。在校人数350人左右。 閤字姓氏发音释义閤,字典里只有其简体写法,即“门”里面一个“合”,但电脑里面却无法打出其简体。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分别为hé、gé。 gé音时“閤”同“阁”,表足不出户,以显矜贵。两个来源:1、南诏王閤罗凤之后,有閤氏。2、宋时有閤都尉、閤门使(两个都是官职),后人以官职为氏。 hé音时“閤”是“合”的繁体字形式,可以组词为合家欢乐。 但是在作姓氏的时候,读音为xiá,同“霞”音,以表吉祥。有说法閤姓的祖先原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师。后来皇帝赐姓在“合”字外面加了“门”字,表示合上门来,只给皇帝一个人教书。遂赐姓为“閤”念xiá,以表吉祥。百家姓、千家姓中均未收录“閤”字。由于字典里面并未标明xiá这一发音,也没有“閤”这个字,而电脑里面只能以ge音搜出繁体“閤”字,导致在当今数字化网络时代,这一姓氏的人在身份证,银行卡等证件办理方面经常遭遇卡壳。 閤氏家传说法这里有一个传说,据说原本这世上是没有这个姓的,其原本是何姓也无从考证,相传此姓祖上世代布衣,过着朴实的乡村生活,后一族人为改变命运,寒窗十年,一举高中,终登仕途,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步步高升,也给“閤”姓族人带来莫大的荣耀。熟料官场风云莫测,此官因秉公办案,冲突了朝廷众臣贪官的利益,而遭贪官陷害,险招杀身之祸,甚至灭族之灾。此官只好退出朝廷,带着族人隐居深山,更名换姓,以避人耳目,终躲过灭族之灾。“閤”即‘合’和‘门’的结合,意思是关上门不与外界联系,重归朴实的田园生活。而这个閤姓人得以繁衍生息的世外避难桃源也因此得名閤家河。 据考,现在此姓多分布在湖北随州市、河南桐柏、湖北钟祥、台湾高雄等地,但人数不多。安徽宣城一带也有分布,且较为集中。 閤氏史料唐代南诏王称号:意为“君主”,南诏王閤劝(808-809年在位)自称閤门舍人。 閤门司,宋官署名。掌皇帝朝会、宴享时赞相礼仪,凡文武官自宰相,宗室自亲王,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首领朝见、谢辞时,按其品秩引导序班,赞其拜舞并纠其迭失。东上閤门掌庆礼奉表,西上閤门掌慰礼进名。有东、西上閤门使与副使、宣赞舍人(通事舍人、閤门祗候。閤门使与副使承接皇帝旨命,宣赞舍人传宣赞谒,閤门祗候分别辅佐宣赞舍人,诸官皆武臣清要之选。熙宁四年(1071),以武臣子弟为看班祗候,在殿庭学习礼仪,熟悉后使为閤门祗候。閤门使与副使多以外石油、勋贵充任,地位相当于侍从官,仅为迁转之阶而不任事,另以他官主管本司事务,称知閤门事。建炎元年(1127),并东、西上閤门。绍兴五年(1135),诏右武大夫以上皆称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称同知者在知閤门之下,宣赞舍人与閤门祗候皆为閤职。乾道六年(1170),又置閤门舍人,以武举入官者充任,掌平时及皇帝外出时觉察失仪并侍立,六参、常朝,后殿引亲王问侯皇帝起居,并仿儒臣馆阁之制,召试中书省后,方加任命。淳熙年间(1174-1189),又置看班祗候,以忠训郎以下官充任,秉义郎以上方除閤门祗候,并须清廉干练,有方略,善用弓马。两任亲民官而无阙误及曾在沿边为官者方能充任。金宣徽院閤门有东上閤门使、副使主管閤门事,西上閤门使、副使掌赞导殿庭礼仪,閤门通事舍人掌通班赞唱、承奏劳问,并有閤门祗候。 閤门通事舍人,宋官名。掌殿庭传宣赞谒,隶于东、西上閤门使。政和年间(1111-1118)改宣赞舍人。参见“东上閤门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