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释义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上万年前的石刻岩画。梵尔卡莫尼卡谷地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区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峡谷之中。在这个长达70公里的峡谷中的2400块巨大岩石上,共有14万幅内容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岩画。这些石刻画于公元以前刻成,是关于人类祖先活动的宝贵记录。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岩画历史

壁画简介

就像一本打开了的画册,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此地的先民,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近代农耕部落生活演变的连续性篇章。岩画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以前,当冰川从阿尔卑斯山完全消退之后,梵尔卡莫尼卡山谷逐渐形成了布满沼泽的自然环境。到距今1万年左右, 一些半游牧的狩猎部落在梵尔卡莫尼卡河谷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并开始雕刻岩画。

在最初的两千年间,岩画的内容只是一些大型野兽。其中有一幅,雕刻了一只鹿被标枪刺中,长着两支长角的头部正在扭动挣扎着。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卡莫尼卡时期。

壁画特点

通过对石刻画的技巧、风格和各个时期的内容和研究表明,这些石刻艺术是随着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演进而变化的。

在距今8000年前,梵尔卡莫尼卡谷地的岩刻中出现了人物的形象,表现最多的是祭祀和一些典礼仪式场面,先民们有的在祈祷,有的在朝拜,有的面对太阳,有的匍匐在某些动物图像的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画中更多地出现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景象。在大量的岩石雕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和神秘符号, 如各种曲线、梯形图、网状物等。 这些图形似乎已在向表意符号发展,说明卡莫尼卡的岩画不只是刻画眼前的生活情景, 而且还包含其他更多的东西。有人认为:卡莫尼卡人当时已经到达发明文字的门槛, 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跨过这一步。

壁画制作

从公元前3300年起,梵尔卡莫尼卡岩画上开始出现四轮车、工具和武器,人物、动物的石刻画更趋复杂,在构图上也更加细致,体现了人们对次序和空间的新观念。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即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组织再次发生变化,除专门从事生产粮食的人外,还出现了工匠和商人、武士和巫师。这时的岩画上出现大量的武器:戟、三角形匕首,同时还出现刻制在巨石上的纪念碑式的岩画。这种纪念碑式的岩画往往有较完整的构图, 画面上有武器、符号以及人物和动物等。

青铜时代梵尔卡莫尼卡岩刻的最集中点,位于纳奎尼(现已开辟为国家岩画公园)。在纳奎尼的一块大岩石上, 密密麻麻地布满了876个形象, 共属于五个层次的雕刻,发现有50处覆盖的地方。

梵尔卡莫尼卡岩画笔触粗犷有力,画面丰富生动,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的演变,为研究史前的人类的习俗、日常生活和思想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为人们了解远古时代人类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化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到了公元前六七世纪,伊特斯坎的影响首次在岩画上出现。在此后的大约200年间,从大量岩画上刻画的武器、服饰上都可以明显地感到伊特斯坎风格,特别是当公元前五六世纪时,伊特斯坎的影响几乎波及于每一处岩画点。这时,岩画中出现伊特斯坎的盾牌、头盔、剑等。在伊特斯坎的瓶画和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到伊特斯坎风格的图形。

民族简介

对读者来说,也许伊特斯坎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

距今约3000年前,曾有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出现在意大利中北部的托斯坎尼地区生息繁衍,这个后来消失的民族就被称为“伊特斯坎人”。当罗马人发现这个民族时,他们自称为梵尔卡莫尼卡人。之后,罗马人把他们作为被征服的部落之一,纳入罗马帝国。

然而,在此前的两千年间, 人们对于他们在罗马帝国之前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没有后来岩画的发现, 或许他们的过去将永远是默默无闻。

卡莫尼卡岩画发现于1956年,它们以最为直观的形式,把在罗马帝国的军团到来之前的卡莫尼卡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传统、信仰等多方面的情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今天我们对卡莫尼卡人的了解,比对任何一个史前时代的欧洲人群的了解都要多得多。

有一种观点认为,托斯坎尼是意大利文化的根源,也是伊特鲁里亚文明的摇篮。因为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这个古老的文明深深影响了古罗马的生活方式、政治、宗教、欣赏和阐释艺术的方法。

考古研究表明,虽然伊特鲁里亚文明并非民族意义上的文明,但他们却创造了一种鲜明的伊特鲁里亚文化,他们的艺术对后来的罗马文明有着极大的催化作用,为罗马文明的极盛

准备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以至于影响到后来整个西方文明。很多人认为是罗马人发明的罗马数字其实是源于他们,罗马帝国的前三位皇帝皆发迹于此。

这个自称为梵尔卡莫尼卡人的部族, 早在公元前,就把他们的铭文刻在岩石上了,但他们用的是伊特斯坎的字母去拼写当地的方言,而这种字母已经失传了。

虽然我们至今无法解读这些古人留下的铭文,但总有一天,人类会读懂他们在大地上留下的“语言”,我们期盼着……

石雕画廊

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在位于伦巴第平原上的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发现有着一批最壮观的史前岩石雕刻群--超过140,000幅的标记和图案刻在岩石上已有8,000年之久,这些图案描绘了当时的农业、航海、战争和魔法。

梵尔卡莫尼卡是意大最著名的石雕画廊,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区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峡谷之中。在这个长达70公里的峡谷中的2400块巨大岩石上,共刻有14万幅内容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石刻画。这些石刻画是在公元以前刻成的,前后持续了大约8000年,是关于人类祖先活动的宝贵记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具有"突出的全人类的人价值"。1980年将它列为"世界文物遗产"之一。

岩画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以前。当时,一些半游牧的狩猎部落在梵尔卡莫尼卡河谷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大约经过400代之后,这些部落才被纳入罗马帝国。当时的罗马人他们为梵尔卡莫尼卡人。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就是卡莫尼卡人的艺术结晶。通过对这些石刻画的技巧、风格和各个时期的内容和研究表明,梵尔卡莫尼卡石刻艺术是随着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最初的两千年间,即早期的梵尔卡莫尼卡时代,岩画的内容只是一些大型野兽,可以看出作者是些猎人。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成为岩画的主题,表现最多的是祭祀和一些典礼仪式场面。

约公元前3300年,三个新的因素使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是车轮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运输能力,增加了卡莫尼卡人进和商业活动和与其他部落接触的机会;第二是冶炼术的出现,制造出了更好的工具,使物质财富大为增加,但由此也引出了对物质财富的保护问题;第三是糙石巨柱的出现,表现了一种新宗教的诞生,这种宗教后来在东起高加索、西至大西洋海岸的广大地区传播开来。由于上述三种因素,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一方面是与外界的接触增多,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此,表现人物、动物、四轮车、工具和武器的石刻画更趋复杂。在构图上也更加细致,体现了人们对次序和空间主面的新观念。

反应内容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即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组织再次发生变化。除专门从事生产粮食的人外,还出现了工匠和商人,武士和巫师。这时候的石刻画里,出现了一些新的形象和人物,如一些典礼场面、祭祀亡人、舞蹈和其他一些社会活动的场景,尤其是一些经济活动或日常生活的情景。

梵尔卡莫尼卡岩画笔触粗犷有力,画面丰富生动,反映了太古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的演变,为研究史前的人类的习俗、日常生活和思想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其久远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化也揭开了艺术史新的一章,并使人们对人类早期在构图和配景上的最初探索也有了一些了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托斯坎尼是意大利文化的根源,也是伊特鲁里亚文明的摇篮。因为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这个古老的文明深深影响了古罗马的生活方式、政治、宗教、欣赏和阐释艺术的方法。

考古研究表明,虽然伊特鲁里亚文明并非民族意义上的文明,但他们却创造了一种鲜明的伊特鲁里亚文化,他们的艺术对后来的罗马文明有着极大的催化作用,为罗马文明的极盛准备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以至于影响到后来整个西方文明。很多人认为是罗马人发明的罗马数字其实是源于他们,罗马帝国的前三位皇帝皆发迹于此。

这个自称为梵尔卡莫尼卡人的部族, 早在公元前,就把他们的铭文刻在岩石上了,但他们用的是伊特斯坎的字母去拼写当地的方言,而这种字母已经失传了。

虽然我们至今无法解读这些古人留下的铭文,但总有一天,人类会读懂他们在大地上留下的“语言”,我们期盼着……

文化遗产

在位于伦巴第平原上的梵尔卡莫尼卡谷地,有一批最壮观的史前岩石雕刻群。在持续约8000年的历史中,岩石上刻满了超过14万幅的符号和图案,这些图案描绘的主题是农业、航海、战争和魔法。

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岩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在方圆6平方公里的原始环境中遗存岩画个体图像达8532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个体图像1422个,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40多倍,堪称世界之最。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丽石黄衣测年,岩画专家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距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中晚期距今4000年到1000年,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有关部门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岩画多为凿刻和敲击,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岩画相比,大麦地岩画最大的特点是内涵极为丰富,它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先民火热的生活、美好的愿望和热烈的情感。在岩画密集地段,几乎每块石头上都有岩画,而且不少岩画还是画在其他岩画上,画面极具层叠感。大麦地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数量多。欧洲著名的洞窟岩画数量并不多,少至100多幅,多则300多幅,没有一处超过1000幅。澳洲岩画、非洲岩画虽然数量多,但分布星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的规定,每1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10000幅图形则可称为世界岩画的重点地区。大麦地岩画则集中分布在1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岩画有3000多组,展现个体形象845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到200多组,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足可以称之为重中之重了。

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因为很有可能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往前推5000年,而备受瞩目。尽管此说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大麦地岩画是一部游牧先民的宏伟史册!大麦地位于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西北部,水洞沟遗址下层文化距今4万年至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水洞沟原始先民的足迹,通过贺兰山与卫宁北山一直到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一行程路线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考古发现所证明。贺兰山与卫宁北山是古代原始先民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大麦地又是这一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因此人们经常在这里憩息、休整、打猎、准备远征,还制作了岩画,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遗址的保存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束锡红说,大麦地集中了这么多的岩画,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大麦地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地带,从地质条件看,这里的山体低矮、山坡和缓,岩面自然平整洁净,是岩画创作的天然画板,而且这里遍地是原生铁矿石,十分坚硬,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作为天然的良好的画笔,再加上气候干燥,受到的雨水侵蚀少。这些地理条件都让大麦地岩画得以良好的保存。

深处卫宁北的大麦地岩画不好找,周围是荒漠一片,了无人烟。李祥石说,目前进入大麦地的山口只有几个,除了岩画研究者和考古人员和当地少数几个居民知道如何进入,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个地方。也正因为大麦地岩画这种隐秘性,使得直到今日,大麦地岩画仍保存了基本的原生状态,很少人为的破坏。

如今,遗留在崇山峻岭间岩石或崖壁上的岩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日晒、自然腐蚀,再加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损毁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剧。岩画专家呼吁,我国岩画的保存状态堪忧,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这里的一些岩画已风化脱落,个别岩画还被人为剥落,农民也常在刻有岩画的岩石上休息、践踏。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说,岩画的保存状况令人心急如焚,在寻觅岩画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熟悉的画面已风化脱落成碎块,原本完整的岩画已变得残破不全,因无知或有意毁坏的人为因素,往往发生在保护措施到位之前。据宁夏自治区文物局多年统计,贺兰山的古代岩画与崖刻题记,自从发现以来就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98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发行的一套三枚《贺兰山岩画》特种邮票,邮票图名分别为人面、射猎、公牛,其中最珍贵的公牛岩画现在已荡然无存。近年来,由于有关部门加强了管理,才使贺兰山岩画保护状况有所好转。中宁县黄羊湾岩画曾是宁夏岩画中保存较好的一处,然而由于修建铁路炸山采石,致使大批岩画损失殆尽。20世纪90年代这里尚有部分岩画留存,而现在完好的岩画已寥寥无几。岩画专家认为,由于岩画遗存的特殊性,目前切实的措施是在岩画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岩画保护区,就地由专人保护,而对于散布易搬动的小块岩画,应登记建档采取易地保护办法,同时对于自然破坏严重且研究价值大的,应该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进行加固与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