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桡骨头骨折 |
释义 | 疾病简介桡骨头的头、颈部骨折约占肘部损伤的6%,属于关节内骨折。由于桡骨头、颈骨折的固定需要特殊的技术和方法才能达到稳定,这在临床上不易做到,因此,目前桡骨头、颈骨折的治疗和处理方法仍存在很多争议。 发病病因本病之病原学乃于胚胎期10-24毫米大小时,膀胱尚扩大至脐部,其后膀胱则沿前腹壁下降,在其下降过程中,遗留一细管与尿囊相通,此管道逐渐变细、闭塞、成一纤维索条自脐部连至膀胱前壁,如其未全闭塞仍有管腔相通,则成为脐尿管瘘,如两端闭塞,中间部分未全闭锁,则有形成囊肿之可能。本病由直接外力引起的骨折很少见,常见的是肘关节伸直位摔倒,手掌着地,外力使桡骨头在外翻位与肱骨小头撞击而产生骨折。常合并肱骨小头损伤与内侧副韧带损伤,多见于成年人且容易漏诊,若不能得到早期治疗,有些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受到限制,不得不将桡骨小头切除, 发病机制桡骨头骨折成人多见,青少年少见;桡骨颈骨折则儿童多见,属于骺分离损伤。桡骨头、颈骨折通常由间接外力所致,最常见是跌倒时手掌撑地,肘部处于伸直和前臂旋前位,外力沿纵轴向上传导,引起肘部过度外翻,使得桡骨头外侧与肱骨小头发生撞击,产生桡骨头或颈部骨折,骨折块常向外下或后外下旋转移位。 直接外力也可造成桡骨头骨折,有时导致前臂旋后的扭力也可造成桡骨颈骨折。任何导致肘脱位的外力均有可能造成桡骨头、颈骨折。桡骨头、颈骨折并发肘内侧牵拉伤较多见,可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内侧关节囊撕裂和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 临床表现一、症状和体征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其局部症状轻微,易漏诊。移位骨折常有肘外侧疼痛,肘屈伸和前臂旋转时加重,活动受限。并发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多见,MCL轻度损伤不影响肘稳定性,可出现肘内侧轻度压痛和肿胀;严重损伤时影响关节稳定性,肘内侧出现明显压痛、肿胀和淤斑。伸肘位行外翻应力试验,可出现肘外翻异常活动。 二、放射学检查 1.普通X线片:正位及侧位X线片常能够对骨折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但若只出现“脂肪垫征”,而无明显可见的骨折,行桡骨头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X线片显示肘关节间隙前上方有骨折片时,很可能合并肱骨小头骨折。肘外翻应力位和前臂轴向应力位X线片有助于检查肘和前臂的稳定性。 2.CT扫描:在轴位、矢状面及冠状面对桡骨头骨折进行扫描,有助于评估骨折范围、骨块大小、移位和粉碎程度等。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时,应常规CT扫描,以便更好地了解骨折情况。有时行CT扫描亦可取消进行ORIF的计划,因为有时CT扫描所显示的骨折粉碎或移位程度比常规X线片要更为严重。 骨折分类现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Mason分类,但它只适用于桡骨头骨折无合并损伤者。 分型 表现 Ⅰ型 骨折块较小或边缘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Ⅱ型 边缘骨折,有移位,骨折范围超过30% Ⅲ型 粉碎骨折 Ⅳ型 上述任何一种类型合并肘脱位以及复杂骨折 除简单的放射学表现之外,是否存在合并损伤,包括肘脱位以及前臂骨间韧带的撕裂也影响其治疗。因此,只基于放射学表现的Mason分类不能充分地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并且只采用X线片也不能准确判断骨折块大小或骨折移位程度以及合并损伤。 Hotchkiss(1977)根据患者的X线表现,临床特征及合并损伤对Mason分类进行了改良。 分型 表现 Ⅰ型: 关节内骨折块移位小于2mm Ⅱ型: 骨折粉碎不严重,可采取ORIF 骨折累及范围超过了桡骨头边缘 Ⅲ型: 为了恢复肘或前臂的活动范围,需行桡骨头切除术 上述分型中的每一种都可同时合并肘脱位、前臂骨间韧带撕裂(Essex-Lopresti损伤)、尺骨近端骨折(属Monteggia骨折脱位的一种类型)及冠状突骨折。此分类中,Ⅰ型很少需要手术治疗,Ⅱ型需慎重考虑,Ⅲ型则有很强的桡骨头切除指征。 疾病治疗一、Ⅰ型骨折 无须复位,用吊带或石膏制动3-4天。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情况开始主动活动。2-3个月后,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但伸肘减少10-15°并不少见。对合并有肘脱位者,仍建议进行早期功能活动。若有可能,应测定患肘进行功能活动的安全区域,一般是伤后几周内禁止患肘完全伸直。带有锁定装置的铰链支具很有益处,可使患者恢复自信,减少活动受限。 二、Ⅱ型骨折 若无严重粉碎,可采取ORIF。 对无机械性阻挡者,治疗同Ⅰ型骨折,特别是对功能要求较低者。对有机械性阻挡者,如对功能要求较高,应采取ORIF;要求较低者,可考虑行桡骨头切除。如对关节对合不佳及机械性阻挡的程度不能确定,可考虑晚期行桡骨头切除。 对合并有前臂骨间韧带损伤者,若行桡骨头切除,有可能导致有症状的桡骨向近端移位。尽可能对此种骨折进行ORIF。 合并有肘关节脱位时,保留肱桡关节的接触有助于在急性期维持肘部稳定。应尽量保留桡骨头,并保护和修补后外侧韧带复合体。 三、Ⅲ型骨折 桡骨头、颈严重粉碎骨折,不能进行桡骨头重建以保留桡骨头,为改善肘及前臂活动,常需行桡骨头切除。不合并肘脱位和尺桡骨纵向分离时,可选择早期切除。 合并有前臂骨间韧带损伤(Essex-Lopresti)者,其最终的结果很差。行桡骨头切除后,即使行尺桡骨横向穿针也不能阻止晚期桡骨向近侧端移位。近年来,有建议行延期桡骨头切除术以缓解症状者,但对大多数Ⅲ型骨折,骨折移位阻碍了早期活动又成为另一难题。最近的行金属桡骨头假体置换,能有效地提高肘外翻稳定,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四、手术方法 桡骨头切除术取肘外侧切口,一定避免损伤骨间背侧神经。切口不能超过肱骨外上髁远端5cm,切除桡骨头时,应将前臂完全旋前,尽可能保护后外侧韧带复合体,可在肘肌的前缘或后缘进入关节。 桡骨头、颈骨折行ORIF一般取Kocher或远端“J”形切口,在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隙进入。将骨折复位后,根据情况应用螺钉或小钢板螺钉固定。应用螺钉时应将钉尾埋于软骨下,应用钢板时一定将其置放于安全区内。复位后桡骨颈处如有缺损,应予植骨,以提高骨愈合率。 五、术后处理 若内固定比较牢固,术后用石膏或夹板制动3天,然后用轻便关节被动练习器训练2-3周。3周时复查X线片,若骨折稳定,则允许开始轻柔的主动活动,鼓励被动的旋前旋后,但应避免在前臂旋前位屈肘,否则将增加骨折端的应力。一般6周早期愈合,完全愈合一般需3个月。 疾病预后因桡骨头骨折易出现合并损伤,并发症较多。单纯桡骨头骨折常后遗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者,尤其是桡骨头切除后,易出现肘外翻不稳定及慢性尺神经炎。Essex-Lopresti损伤则出现前臂及腕部的不稳定及慢性疼痛等。 对手术患者,最常见的是内固定物失效,可行延期桡骨头切除治疗。术后8-12周未获得骨折愈合者,也宜行桡骨头切除,不应再尝试其他形式的内固定。 在一些病例,不只是进行了手术,还采取了手法复位或其他治疗,可能会发生异位骨化。早期可不予特殊处理,对影响功能者可行晚期切除。强调预防为主,术中应彻底冲洗,术后禁忌强力被动活动,并可应用消炎痛类药物预防其发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