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邕宁县 |
释义 | 地理位置邕宁县总面积4725平方公里,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纬22.7℃,东经108.35℃,地处亚热带季风区, 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8℃,无霜期346天,适宜各种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北面与武鸣、宾阳接壤,东面与横县,西面与扶绥接连,南面同钦州、灵山为界,是首府南宁市的市辖县,县城蒲庙镇,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5公里。县境东、北、西三面环抱南宁市。东西最大横距87.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8公里。 邕宁县地处大西南出海大通道枢纽地带,地理位置优势,交通比较发达,已形成了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陆路距沿海的北海市和防城港市仅100多公里。邕江横贯,上通南宁、龙州、百色,下达梧州、广州、珠海、深圳;湘桂、南(宁)防(城)铁贯穿车站8个,南(宁)北(海)、南(宁)柳(州)高速公路、南(宁)梧(州)、南友(友谊关)等公路干线及遍布全县的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南宁国际机场坐落在县境内的吴圩镇,航班可飞抵北京、上海、厦门、昆明、北海、桂林、深圳、香港、河内等地。 历史沿革秦以后,今邕宁地属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辖地。 汉属郁林郡领方县及合浦郡治合浦县辖地。东汉因之。 三国时代,今邕宁地属吴国辖地。东、北、西境属吴置郁林郡临浦县,南境属合浦郡合浦县。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 ,先设晋兴郡,后置晋兴县,属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仍基本沿袭。 隋罢晋兴郡为晋兴县,属简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属郁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此置南晋州,初领宣化一县,五年析宣化置武缘、晋兴、朗宁、横山四县。(乾元后省横山)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邕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永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邕州。长庆二年(822年)于此设邕管经略使。宣化县属之。 宋开宝四年(971年) 更晋兴为乐昌,六年省朗宁入宣北,封陵入武缘,如和入宣化。此间,州、郡、及宣化县治均在南宁。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邕州改为邕州路。泰定元年(1324年)又改为南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宁路改为南宁府。清代仍沿袭,宣化县属之。 民国2年(1913年)6月废府改道,宣化县改为南宁县,隶属邕南道。民国3年(1914年)1月改称邕宁县。邕宁县得名之始并延续至今,隶属南宁道,列为甲等县。民国15年(1926年)10月裁道,直属广西省府。民国19年隶属南宁民团区,后设置南宁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改隶该公署。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 25日邕宁县人民政府在南宁宣布正式成立,县府设在今南宁市糖纸厂。1950年12月,县府从南宁迁至蒲庙,设在今人民医院。1951年8月县府迁往五塘,设在今五塘中心小学。1953年1月县府由五塘迁返蒲庙。1951年,邕宁县隶属南宁专区(后改宾阳专区迁往芦圩)。1952年7月,邕宁县改置邕宁专区,12月,设置广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3月20日将区改称州) ,邕宁专区属之。1953年撤销邕宁专区,邕宁县属桂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3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后(1965年10月12日将“僮”字改“壮”字),废州设署,邕宁县隶属邕宁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更名为南宁专员公署,1971年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归属南宁市。 2005年3月18日,邕宁县撤县设邕宁区,仍属南宁市管辖。 行政区划2000年,邕宁县辖15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5190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蒲庙镇 112370 良庆镇 44620 那马镇 23171 那楼镇 52501 刘圩镇 44736 南阳镇 25340 伶俐镇 26906 五塘镇 56153 四塘镇 27568 昆仑镇 19134 吴圩镇 64945 苏圩镇 58217 那陈镇 28286 大塘镇 40672 南晓镇 34445 新江乡 23725 百济乡 36319 镇龙乡 15511 中和乡 25424 长塘乡 31269 延安乡 22821 大沙田沿海开发区虚拟镇 37771 2002年,邕宁县辖18个镇、3个乡、213个行政村、35个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县总人口92.6万人。 2003年,邕宁县辖18个镇、3个乡:蒲庙镇、良庆镇、吴圩镇、苏圩镇、延安镇、四塘镇、五塘镇、昆仑镇、长塘镇、伶俐镇、南阳镇、刘圩镇、那楼镇、新江镇、那马镇、大塘镇、南晓镇、那陈镇、中和乡、镇龙乡、百济乡。共213个村委会、35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93.08万人。 2004年,邕宁县位于广西西南部,面积4725平方千米。辖3个乡、18个镇共213个村委会和35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938834人。 2004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79号)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邕宁县,设立南宁市邕宁区。将原邕宁县的蒲庙(不含莫村)、新江、那楼、镇龙、百济、中和6个乡镇划归邕宁区管辖,邕宁区人民政府驻蒲庙镇。区划调整后,邕宁区辖:蒲庙镇、新江镇、那楼镇、百济乡、镇龙乡、中和乡。2004年末,总人口31.6万人。 2005年3月18日邕宁县撤县设区,邕宁区正式成立。新成立的邕宁区辖原邕宁县的蒲庙镇(不含莫村)、新江镇、那楼镇、镇龙乡(2005年7月撤消镇龙乡,整体并入那楼镇)、百济乡、中和乡。原邕宁县的四塘镇、五塘镇、昆仑镇划归南宁市兴宁区管辖;刘圩镇、南阳镇、长塘镇、伶俐镇、仙葫开发区、蒲庙镇的莫村村委会划归青秀区管辖;延安镇、苏圩镇、吴圩镇划归江南区管辖;那陈镇、大塘镇、南晓镇、那马镇、良庆镇、大沙田开发区、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划归新成立的良庆区管辖。 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南府发[2005]70号):撤销镇龙乡建制,整体并入那楼镇,扩大那楼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的那楼镇管辖罗马、那盆、那头、屯六、那旺、屯了、中山、那务、坛墩、坛垌、河浪、华佳、那利、三江、那文、那他、那丰、那良、屯良、棠梨等20个村和那楼、镇龙2个社区,总面积354.2平方千米,人口8.77万人。那楼镇人民政府驻那楼社区。7月,撤销镇龙乡,并入那楼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邕宁区辖3个镇、2个乡:蒲庙镇、那楼镇、新江镇、百济乡、中和乡。共有9个社区居委会、65个村委会。 蒲庙镇 面积249平方千米。辖21个村(居)委会,160个自然坡。年末人口123744人。 那楼镇 面积354平方千米。辖22个村(居)委会,102个自然坡。年末人口85550人。 新江镇 面积165平方千米。辖9个村(居)委会,61个自然坡。年末人口29294人。 百济乡 面积310平方千米。辖14个村(居)委会,137个自然坡。年末人口42867人。 中和乡 面积176平方千米。辖8个村(居)委会,37个自然坡。年末人口33118人。 文物古迹古遗址石船头遗址 位于良庆乡那黄村木三岭北坡脚下,濒临邕江南岸,与青山塔隔河相望。遗址东西长约50米, 南北宽约15米。河岸边露出堆积层厚约0.8米,有大量螺壳、蚌壳,还发现过陶片及石器等古人类物。 青龙江口遗址 位于伶俐乡洞江村与定西村交界处,包括青龙江口东西两岸的土丘。西北临邕江,与军山林场隔河相望。遗址文化层主要在东岸,东西两岸均发现过石器及陶片等遗物。目前东岸表层及西岸河边横断层仍有大量螺壳、蚌壳。 天窝遗址 位于长塘乡天堂村坛尧坡的螺丝山上,属沿河丘陵台地,长400米,高25米,宽180米。北临邕江,与高堂村隔河相望。遗址南面的螺壳层厚达1.2米,曾发现石器及陶片等古人类遗物。此外,从地表上还发现生物化石及兽骨。该遗址因是一座岩基泥表山丘,泥石交错,比较坚固。沿江一面虽经河水长年冲刷,仍未发现崩塌痕迹,南面台地文化层基本完好。 以上三遗址,1981年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铜鼓解放前,县境内曾在邕(宁)、钦(州)、上(思)交界的岽尖山、大塘乡花甲山、九塘乡黄宣村、五塘镇凌慕坡、芦敢坡、良庆陶瓷厂等地发现过古铜鼓。解放后,又先后在五塘镇坡利坡、九塘乡坛敏坡、大塘乡那团村巴里坡等地发现古铜鼓。近年,在吴圩镇祥宁、康宁、那审三坡新出土的3只铜鼓,经鉴定为南北朝时南朝的铜鼓,现珍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古建筑五圣宫 位于蒲庙镇团结街北端邕江之畔,以祀北帝、龙母、天后、伏波、三界五神而得名,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乾隆八年(1734年)期间,后经过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物。此庙的建筑风格、浮雕、壁画堪称精美,可惜“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坏不少。现庙内尚保存的楹联、碑记及部分檐下浮雕,对研究历史仍有价值。今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江桥 原名皇赐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动工,十八年八月落成,为那楼乡那马村前清补授千总李翘然独资建造。李翘然曾独建三桥,一日皇赐、一日清廉、一日狮子,广为行人所称颂。三桥尤以皇赐桥最雄伟壮丽,桥身全为规格石条建成,有五拱;桥长55米,高15米,宽4米。解放后,用水泥加固栏杆,可通汽车。今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山丽水昆仑关 位于县境内九塘乡驻地以北4公里昆仑村的昆仑山上, 因山得名。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始建,于石龟塘垒石为关。宋景祐二年(1035年)筑关城于昆仑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宣化县知县柳际清重建关楼。1944年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亭、公墓及牌坊。此关处群山叠蟑之中,地势险要,是南宁东北门户,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以宋朝名将狄青“上元三鼓绝昆仑”和1939年冬抗日“昆仑关血战”最为突出且闻名中外。可惜古关于1976年5月, 被县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拆毁。抗日纪念建筑群文物,也于“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自治区文化厅拨给维修专款,由邕宁县修复后,已恢复原貌。今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斑山 又名斑峰,高211.5米,位于刘圩乡刘圩街东北1里,为县名胜之一。民国《邕宁县志》记载:县东南百里,全山皆石,颜色铁红,杂以青黑色,故名斑峰。山有三峰隆起,登巅而望,四下低平,颇有独尊气势。山有甘泉井、鹞洞、燕巢、仙人掌、石棺材、瀑布、虎额、古榕树等胜迹。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刘圩斑峰书院,以此山命名。 花甲山 高415米, 位于大塘乡大塘圩东北10里南荣村附近。民国《邕宁县志》载:县南百五十里,峰曰甲峰,有甲岩(龙母岩),可容千余人,中祀飞龙神。岩踞绝壁,有悬石如牛鼻,游人须小心攀沿而过,始可到达山巅。山顶稍平,有石鼓,天旱时,昔时乡人以猪皮蒙鼓.击之求雨。端午节,游人如云。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甲峰书院,以山命名。1944年冬,中共大塘党组织曾在山上十字街洞开会,研究布置开辟新区工作。 尖山 又名尖峰,高383.4米,位于五塘圩北10里,因山巅尖削得名。宋《太平寰宇记》载为都茗山《明一统志》、《方舆纪要》载为都石山。清末增生、教育家青培芳《陆艺圃先生寿屏》中有“闲披都石之风,惯浴西云之水”之句。山上多峋嶙削拔巨石,景点40多处。相传清乾隆、嘉庆年间,甘肃省天水知县、广西灵川训导、凌慕村举人陆广达于山顶西壁,刻有诗文多首,其中一首:鼎立乾坤气势雄,果然到此罕人踪。朗□□峰谁能□,万里江山一览中。 又据民国《邕宁县志》引《南宁府志》说:“有石二、三亩,传为仙人弈棋石。山腰飞瀑潺湲,雪花乱溅。”西云江流至尖山下,为数巨石阻挡,湍流激荡,水花四溅,蔚为奇观。复潜流石缝之中轰隆作响,暗流数十丈,又涌出乱石,急流直泻。乡贤们于明清时期和民国23年, 曾先后在此山下西云江筑坝3座,即曾山陂坝、凌慕坝、裕生坝,灌溉六七千亩良田。 逃军山 古名道人山,高473米,位于伶俐乡高塘村北约4里。山上有洞,可容千人,相传古代兵燹乱世,乡人多逃避于此,因而得名。民国《邕宁县志》引《南宁府志》:“逃军山,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末土寇李哑,屯据于此。”据传,李哑其人,本系刘圩乡人氏,说话口吃,并非哑口。他是反清复明的农民武装首领,因清军追剿而逃入逃军山,周围村庄因而得以保护。故后人在山上设“李哑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远近群众,均来奉祀。解放前,该山设有军山林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林场规模扩大。 蒲津公园 位于蒲庙街银枕岭。据碑志记载:民国26年(1937年),由八尺区区长卢耀寰、蒲津镇长黄伯瑜倡建。1980年,县人民政府从改善县城旅游设施考虑,拨款扩建,将园地延伸至楼台岭,总面积为160亩。园内广种树木花卉,建有亭台楼阁、花圃鱼池、儿童乐园等。 现已初具规模,为邕宁县游览胜地之一。 徐汉林烈士陵园 位于新江乡汉林村(原名盘古村)西面一山上。 1950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四师四○○团在新江区盘古村围剿黄硕德股匪战斗中,遇敌顽抗,该团6连7班副班长徐汉林舍身炸敌堡,壮烈牺牲。后于此建立“徐汉林烈士陵园”。每年此日,当地群众都前往扫茔,举行纪念活动,以寄托哀思! 凤凰湖 位于大王滩乡连山村八尺江上游,距南宁市32公里。1958年,于此截江筑坝,建成大王滩水库,后改称凤凰湖。湖区四周群山环绕,层峰簇拥。湖侧之凤凰岭与猫头山隔水对峙,势如天门中开。游艇经此驶入内湖,近观清风、明月岛,远眺美女山,秀色天成,美不胜收。今已辟为自治区首府旅游胜地。 清水泉 位于蒲庙镇南十里新新坡附近,有清浊二泉。清水泉是地下河天窗,水清如镜,冬暖夏凉,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所,近年已辟为县城饮水工程;浊水泉,是否与清水泉同属一地下河水系,尚未探明。此泉长年水位保持正常,但水混浊不清。两泉偎近,一上一下,清浊分明,蔚为奇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