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绛州鼓乐
释义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简要介绍

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历史渊源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还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 《秦王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艺术特色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 “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

代表作品

绛州是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此诞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秦王破阵乐》

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

这是一首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传承意义

《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鼓乐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他们演奏的《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以其震动山河的磅礴气势和令人振奋的旋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