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驿传荔枝
释义

简介

驿传荔枝是我国邮驿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据史籍记载,东汉和帝刘肇在位 17年间(公元 89年~公元 105年),常年要求由南海向京城洛阳进贡荔枝,为此朝廷在沿途设置邮递专线,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古代?望敌情的土堡),驿马昼夜兼程,接力传送。谢承的《后汉书》形容:“旧献龙眼荔枝及生鲜,献之驿马传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苏轼的《荔枝叹》形容它是“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 历史上最有名的驿传荔枝故事要数“一骑红尘妃子笑”所讲的故事了。唐玄宗(公元 712年~公元 756年)为了满足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四川涪州(现四川涪陵)置专驿直通长安。据《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到京师。”这里所说的“置骑传送”,就是开辟驿道,接力传递。这还是唐朝新开辟的主要驿道之一,人称“荔枝道”,“由长安南循晋子午道,西经西乡县子午镇,南至涪州,全程 2000里。”如此千里迢迢,荔枝又不易保存,其娇嫩有唐代诗人白居易作证。他曾为一幅荔枝图作序,文中称荔枝“若离本枝,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要使杨贵妃吃到鲜荔枝,传递途中不知要累死多少驿使和马匹。对统治者的这种奢侈骄纵,不顾百姓生死的行为,不少诗人作诗讽之。“诗圣”杜甫在诗中写道:“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所啖荔枝出处考

有趣的是驿传荔枝的故事,在台湾集邮界还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1994年《今日邮政》第 440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杨贵妃所啖荔枝出处考》的文章,作者于文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唐代驿程路线的问题。据史料记载,从上都(即长安)至岭南道广州的驿路有两条,一条是经洪州 3084里,至吉州 570里,至虔州 520里,经过大庾岭至韶州 350里,最后至广州 530里。另一条路线是经江陵府 3130里,至岳州府 570里,至潭州 550里,至衡州 460里,至郴州 370里,至韶州 410里,最后至广州 530里。从上述情况看,不论走哪条路线,上都至广州的路程均在 5000里以上。按唐制规定最高日行 500里计算,广州的荔枝至少需要 10日方可送达上都,不可能送达时仍能保存其原味不变。荔枝应另有产地。查史料,四川涪州也出产荔枝,在涪州城西有一处荔枝园叫“妃子园”。唐玄宗时期,涪州属于山南西道,据考证上都至山南西道 760里。如此一来,只需一两日便可将荔枝递至长安而能保持其新鲜。由此这名台湾学者得出结论“杨贵妃所啖的荔枝,应属四川所产无疑。”

第二个是用什么容器装荔枝能保鲜的问题。该文中提到据邮学家晏星先生在其《富裕的象征———欣尝水果新邮有感》一文中认为是将新砍下的大竹筒作为盛装荔枝的容器,以蜜腊封口,可起到保鲜作用。

这名台湾学者对杨贵妃所啖荔枝的产地问题所作的论断似有一定道理,但以笔者收集到的资料看,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据《唐书》载:“杨贵妃好荔枝,南海岁贡荔枝,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辄败,亦指南海言之。”又据《太平御览》载:“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胜蜀,每岁飞驰以进,则涪不进久矣。”以上均明确记载荔枝的产地为南海,而不是四川涪州。这与本文开始所引用的《新唐书》说乃涪州产地进贡的说法相左。究竟哪种说法正确,还需作进一步考证,不宜忙于作定论。至于用竹筒作为盛装荔枝的容器,并未见这一说法的出处,或许这是晏星先生的设想吧。笔者倒是曾在清代梁章钜所著《荔枝》一文中读到过“宣和间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置宣和殿。”说的是用瓦器将福建的小株荔枝树运至京城。

台湾四季水果产量丰富,品种繁多,享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因此也成为台湾邮政部门发行邮票经常运用的题材。自 20世纪 60年代发行专(题) 27“台湾水果”(第一组)特种邮票以来,已陆续发行多套,形成系列。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荔枝分别在 1985年和 2002年两次在这个系列的“方寸天地”里亮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