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孢粉组合 |
释义 | 孢粉组合(sporo pollen assemblage)从一定层位的样品中分析鉴定出所含孢子和花粉的全部成分。孢粉组合只说明所含成分而不表示其相对含量。 简介由一块岩石或一定层位的样品中所获得的孢子和花粉的全部成分称之为孢粉组合,如进一步用百分数表示其中各成分(科、属、种)的相对含量,就称之为孢粉谱。在一定程度上,前者起着“定性”的作用,而后者则起着“定量”的作用。但在近年来的实际应用中,“孢粉组合”已和“孢粉谱”的概念等同,“孢粉谱”一词在文献中已越来越少见。通常用孢粉分析对地层中的孢粉组合加以分析、对比,据此来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地层年代,并进一步恢复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 主要特征孢粉组合中的孢子和花粉主要有以下特征:1、体积小,产量高。孢粉粒的直径一般为10-200微米,甚至可小于10微米,植物孢子和花粉的产量极其巨大,不同属种的植物其花粉产量不尽相同,风媒花植物的花粉产量特别高。在春季或夏初,植物可产生出大量的花粉,在一个地区上空悬浮着并犹如下雨一样渐渐下落,常称为“花粉雨”。由于孢子花粉体积小,产量大,故孢粉化石在地层中较其他大化石易发现。 2、能搬运一定的距离。由于孢粉体小质轻,有些还具有飞翔的气囊构造,故易被流水、风及昆虫携带到广大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较大范围内孢粉组合成分是混杂的,并具有综合特点,也为地层对比提供了有利条件。孢粉具有被传播的特点,且地球各处均能发现,同一地史时期的陆相及海相地层中保存的孢粉化石彼此见可进行对比。化石的混生可以利用孢粉组合在大区域进行对比。一般风媒花的花粉搬运距离远远大于虫煤花的,而蕨类孢子多数落在原地,当然流水可以进一步搬运,还可以再沉积,草本植物花粉一般扩散不远,但产量高又易被流水搬走。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半孢粉组合反映植物群的准确性。3、外壁坚固。由碳、氢、氧的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孢粉素的外壁,能抗酸、碱,能耐一定的高温、高压,故在成岩。及石化过程中能很好的被保存下来。 4、形态多样,纹饰复杂,便于鉴定。但:现代植物有20多万种,已经研究的植物孢粉有几万种,而且有些植物只能通过孢粉鉴定到科,大孢粉到属,小部分到种,例如禾本科有一万多个种,但只有一种花粉类型。 5、便于统计分析 作用应用孢粉分析来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地层年代和恢复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面貌的主要原理,就是在于不同的地质时期、不同地理、气候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群,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孢粉组合,反之,具有相似的孢粉组合。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的特征基本上能反映当时地面植物群的面貌。 1、大气中的花粉雨基本可代表当地的植物群面貌, 2、表土样品中的孢粉组合能较好反映与植被的关系, 3、靠近大陆的浅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可以较准确的反映沿海地区的植被特征, 4、近岸一带的孢粉组合基本能反映沿岸地区的植被。越靠近海岸线草本植物花粉越丰富 各地质时期孢粉组合1、中、晚元古代微古植物组合泥盆纪以前的植物界均为菌藻植物。一般为海生浮游藻类,有些起源不明,称为疑源类。目前已知最早的细菌化石是距今35亿年前在西澳大利亚的瓦拉沃纳群燧石层中含有的丝状体细菌化石。后在距今32亿年前南非又发现了原始细菌化石等。我国河北、长江三峡、云南梅树村等地也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植物化石。 2、晚古生代孢粉组合晚古生代为陆生植物大量繁盛时期。泥盆纪早期植物体简单,孢子属种已很多。晚期出现了原始的鳞木类和古老的种子蕨。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鳞木类和种子蕨植物很繁盛。晚二叠世晚期出现了古老的松柏类,并开始向中生代的裸子植物过渡。孢粉组合特征基本上与植物发展阶段一致。 3、中生代孢粉组合三叠纪早、中期,继承了晚二叠世的干旱气候植物群属种单调,除含有中生代常见的苏铁、银杏类、松柏类植物外,尚保留有晚古生代孓遗分子,自晚三叠世开始,各类裸子植物大量繁盛。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后期被被子植物占优势。中生代各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基本上与植物演化阶段一致。 4、新生代孢粉组合新生代时,由于构造变动造成地形的分化及地理隔离,使植物群更具明显分区性。新生代晚期植物群面貌已接近现代。孢粉组合特征与植物群基本一致。根据孢粉植物区系,第三纪孢粉组合可分为3个区:东北和华北区,南方区,西北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