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嬉皮 |
释义 | 定义嬉皮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其特点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异服装和发型,常服用引起幻觉的麻醉剂或大麻。嬉皮一词始见于1960年代。 由来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嬉皮士风格Hippies的波希米亚l民族风打扮是从60年代末开始盛行。1960年代末,Beatles倡导着Love & Peace的理念,年青人反对时装界带给社会的制服式观念,于是发起了文艺复兴的革命,实行古着主义。1967年,Beatles带头到印度寻求心灵治疗,除了令印度和尼泊尔等地成为旅游点之外,波希米亚民族风打扮亦成为年青人的时尚。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年轻人们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留起长发(因为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大胡子,穿着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19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的年轻人聚集在那个村中,他们穿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 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这个词。 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社会评价嬉皮士(Hippies)是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反体制,反战,追求迷幻药,性开放;嬉皮士他们否定既有的社会制度、物质文明、性观念等,寻求直接表达爱的方式的人际关系。他们留长发、蓄胡子,奇装异服,时常共同生活,并且吸毒。 嬉皮士因为追求爱,所以也追求美好的事物,尤其以花为主。这次活动的中心就在旧金山,因此有个歌词是这样说的:If you a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 a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因此这些嬉皮士也被人们称为"花童"。这些人通常反对政府的一切决定,认为一切政府活动中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到了运动结束后,一部分人沦落社会底层,在被迫的情况下进行贩毒、偷运军火等非法的勾当;另一些人抓住了时机,或者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有了稳固的经济来源,过上了较为优越的生活,这些人通常被人们称作"雅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