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漯河市临渠街清真寺 |
释义 | 清真寺简介漯河市临渠街清真寺,也成漯河市清真西寺,1932年建于(民国21年),与北寺粉房相邻,1958年宗教改革时,并于清真南寺。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原清真西寺位于临渠斜街路西,南临兴隆街(现勤俭街),系1924年由郾城县周庄、马庄一带回族移居源汇区的宰牛宰羊户捐钱买地修建的清真寺。 清真西寺地处火车站商业市场和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之间。东西分别临近消费市场和货源地,而且当时这一带开发程度不高,地阔人稀,是发挥传统宰牲的最佳落脚地,据调查,建国初期,该教坊有回族七八十户200多口人,以周姓、马姓为主,大部分从事宰牛羊业,生活比较贫困。 该坊原属火车站清真北寺,因宰牛羊户增多,屠宰量加大,请阿訇往来有诸多不便,便拟定就近建寺。从捐款购置二亩四分七厘宅地,到建成三进院落(东院为女寺。西院为礼拜大殿和讲堂屋,中院为宽阔的场地,这为宰牛提供了方便的条件),都能说明建寺的这个需要。宅形为长20丈,宽7丈,除礼拜殿南讲堂阿匐住室6间瓦房外,其余14间全是草房。礼拜殿为砖木结构普通民房建筑,东西长5丈,南北宽2丈,可容纳100人礼拜。 西寺从1924年建寺到1958年关闭,34年时间,只请过李大恩、闪文民。周子郁三位阿訇。每位阿訇都在位十年以上。三位阿訇不仅为人谦和,热心为穆民办事,而且各有一技之长,或开点心铺或行医治病,都有生活来源,所以他们对于坊上没有什么过高的经济要求,深受大家爱戴。寺内人员配备也很简单,除阿訇外只请一名寺师傅管理杂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牛羊屠宰数量大又专请一位二阿訇宛占邦代刀。寺内各项开支非常节省。 据老人回忆,建国前宰牛羊户生活都十分艰辛,全家老少成年累月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天起大早去集上卖肉,然后即去牛行街牲畜市场买牛羊。大人剥剔,妇女小孩收拾杂碎。冬天大人小孩双手肿的象发面馍一样。西寺简陋的寺院房舍和机构设置都是这种贫困生活的反映。 清真寺阿訇周阿訇从1946年开始在西寺座位长达十二年。他医术高明,擅长治疗乳腺炎和毒疮杂症。他医德高尚,遇见穷人看病便少收钱或者不收钱,遇上富人看病,他就照收诊费。天长日久大家明白了他那善良的用意,不由更加崇敬。他药到病除,被称为“神医”。一次李俊山生铁骨瘤疮,八方医治无效,最后找到周阿訇。周阿訇告诉他一个月内担保病除如初。果然三十天后行走自如。文化革命期间,一位中层干部生毒疮,各大医院久治不愈,后来托人请周阿訇治疗。当时周阿訇正挨斗,偷着为他治好了病。这位干部深为他的医术医德所折服,深有感触地说:象这样的人也遭批斗真不可思议。据说,在解放前许耀西(曾任淮阳专员朱国喜的秘书)依仗权势妄图勒索西寺的钱财,周阿訇硬顶压力仗义直言受到大家称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