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浔埔村 |
释义 | 浔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东海镇(现东海街道办事处)的东边,泉州湾晋江下游的左出海口岸边,面积约3.8平方公里。在明清时属晋江县三十五、三十六都及泉州府治城厢东隅驿路铺。民国时,埔村属临海乡、法石乡所辖。浔埔村(现为浔埔社区),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浔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浔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浔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沿革概况浔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明代这里曾设鹧鸪巡检司(如今日的派出所一样的机构),又置铳台,以御由海入江之倭寇,而保郡城之安全。浔埔村地处泉州湾晋江下游出海口,泉州两江(晋江、洛阳江)的突出部,依山临海,前有涛涛晋江,后依新兴滨城,是一个以渔业经济为主,工农商并举的沿海渔村。全村90%以上的人口从事渔业有关的活动,包括海洋捕捞、养殖、水产加工,海产买卖生意等。妇女主要承担滩涂养蚵和市场经营,男性则大多从事海洋渔业。这是一个有1635户,总人口有6166人的自然村。浔埔村于2003年改为社区。现浔埔社区设七个居民小组,(片区)组长由黄玉华、张琴、黄秋明、黄应、谢里、黄章招、黄竹卿等担任。党支部党员有79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11人。现社区内拥有社区办公大楼壹幢,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等三处文教卫生设施。社区现有海洋机动渔船450艘;滩涂养殖面积达7000多亩;有对台贸易码头一座。社区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浔埔顺济宫)。浔埔村杂姓聚居。浔埔村是汉族聚居地,但亦有人怀疑不属汉族,而是其他少数民族(此问题待考证)。村里主要姓氏有黄、郭、蔡、庄、谢、郑、许、王、吴、杨、陈、翁、施、苏、洪等15个姓氏,其中黄姓所占人口最多,约70%。浔埔现居住台湾的台胞约1000多人,都是解放初期在海上捕捞,被国民党巡逻舰连船带人牵往台湾。他们先是当兵,后做苦工,于是在台成家立业、传子传孙。 民国时期浔埔曾设三保、三十甲。解放初期设若干个互助组,公社化时候设渔农两个大队,分为十四个生产小队,同时设两个渔业队(分内、外海)和一个海上运输队。 解放初期,浔埔第一任村长为黄泉明,文革至九十年代村长先后为郭瑞国、黄文灶、黄荣和、黄允俊担任。临海党支部书记为黄金该。1958年大跃进期间渔业公社曾与乌屿、金崎合并,书记由陈德才担任,社长由杨厚衍担任。 现浔埔社区主任为黄苞,党支部书记为黄允俊。 老人协会主任为黄荣辉。副主任为黄顺昌、黄玉和、黄文降。 浔埔村现在水陆交通便捷,现在从泉州到后渚的沿海大通道亦经浔埔村而过。 经济建设旧社会,浔埔人民穿着百补衣,过着牛马不如的极其艰苦的生活。有一首浔埔民谣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村民贫困的穷苦生活:“乌衣短裤去捕捞,一日三餐蕃薯糊。男儿三十没娶某,女子远嫁再受苦。” 社会浔埔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其困苦。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浔埔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浔埔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浔埔村是泉州市三大渔港之一(另两个是崇武、深沪)。村里有外海捕捞渔船100艘(其中钢质渔轮15艘),渔业年产量:36.98万担,产值1.58亿元,内海以流刺蚵株养殖为主,著名的“?埔蚵”深受泉州广大市民喜爱,“?埔蚵”久负盛名,是泉州地区的特产,经济价值高。浔埔的海产品辐射全市各个市场,同时兼种紫菜、海带等,为繁荣泉州城乡商品市场做出了贡献。渔业生产历来是?埔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总产值占全村工农业产值的47%。 社会事业解放前浔埔村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非常落后,解放后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教育方面现临海小学的前身为“普德学校”,当时校长是庄红杨。正式创办临海小学是1930年,校长为陈建民,学校设在浔埔、金崎交界处,学生来自附近10多个村落,即?埔、金崎、后渚、北星、东梅、石壁、后埭、宝山、双坪等村。学校有学生300多人,教师7人,经费来源小部份为学生学费,大部分为大普公(圣姑娘娘庙)香客的香资。解放前临海乡没有中学,学生小学毕业后都到泉州晦鸣中学就读,村里当时也没幼儿园。 现在的临海小学学生有600多人,教师20多人。浔埔还设有幼儿园,学生有100多人,幼儿教师10多人。 医疗卫生方面解放前医疗卫生事业极差,村里没有医疗所,真是“病无医药,死无草席”,寻医治病非常难。有病一定要到泉州市内看病。村里的街道又脏又臭,行人走路都难受。原街道很狭窄,长不足百米,宽仅三块石砖;现村里小街长400米,宽10多米,街上还有路灯,高楼大厦林立,一派欣欣向荣好景象。 体育方面过去浔埔男人捕鱼、摇船,而女人织网破蚵,谈不上体育活动和竞赛。现在村里有健身房。春节有排球赛。村里还涌现出现任教于甘肃兰州大学的长跑健将黄腾达,任教于养正中学的体育教师黄钟瑜(已故),他教练的学生郑宝珠(河市镇残疾人)曾两次在世界残疾人运动会上荣获了铅球、铁饼世界冠军。 古建筑荟萃泉州著名渔村浔埔,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仅现存的古建筑、寺庙、具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比比皆是,五彩缤纷,真是使人眼花缭乱。 浔埔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加以扩建,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该宫坐北向南,现存为两进,中有拜亭,外有拜埕,还有旗杆夹石及百年古榕树数棵。宫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宫主祀海神妈祖,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硬山式。祀有大妈、二妈、三妈,配祀观音。据传施琅平台时曾莅宫求签灵应,平台后敬奉一匾“靖海清光”。左款:大清康熙二十四年。右款: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敬立,岁次庚午重修。现木匾为近年重立。 山门内东墙嵌有二方花岗岩石碑,一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一为民国元年(1911年)《公禁碑文》。 石埕的围墙上嵌有黄贻果(清探花黄贻楫的亲兄弟)撰写:“湄云普荫”石碑二方,墙内壁的一方尚完好,墙外壁一方断裂,为原刻。 该宫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巷、西至民宅、南至戏台、北至巷。建设控制地带:东巷外50米,西宫外50米,南戏台外30米,北巷外50米。 新厝王爷馆:祀刘王爷,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1991年重修,面积约60平方米,神诞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 厝仔王爷馆:祀白王爷,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1991年重修,面积约60平方米,神诞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 顶路王爷馆:祀雷、肖、温三王爷,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1980年重修,面积40平方米,神诞为每年五月十三日。 吴厝关帝庙:祀关帝,建于清末,1987年重修,面积约50平方米。 众多的民间信仰寺庙:全村共有14座民间信仰寺庙。包括妈祖宫、土地公宫、王爷宫、城隍公、阴公等,其中王爷宫最多,共有8个,其中一个是全村共同祭拜的,就是“圣公圣妈”。其他王爷为大巡伯、王爷伯、宋公伯、蔡公伯、红面将军、肖王爷、应灵公和三爷公。 蚵壳厝:主要散落在?埔、金崎两村,尤以?埔为多。至今完整的蚵壳厝在东海街道就有三十多处,而?埔村就占有一半。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与墙模厝一样,冬暖,夏凉,不怕蛀虫。有人说它墙体坚固,可以抵挡炮的攻击。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埔蚵壳厝大的带有天井(即二进),小的只有单独的一栋,但都建筑得错落有致。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 风俗奇观泉州城里人称“浔埔阿姨”叫“鹧鸪姨”,其原因要追溯到明代。那时浔埔不叫浔埔村,而叫“前埔”。村附近有座鹧鸪山。《闽书》称为:“圣姑”。据《晋江县志》载,鹧鸪铳台在三十七都临海乡,明朝天启七年(1627)知府王犹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又据《泉州府志》载:明代曾在祥芝乡(现石狮市祥芝镇)设置一个巡检司,负责海防及向来往船舶抽收税款。至清康熙年间,巡检司迁移至临海乡(今之?埔),改称为“鹧鸪巡检司”。巡检司遗址所在地的海口,至今仍叫鹧鸪口。因上述原因,城里人把来自“鹧鸪口铳台”、“鹧鸪巡检司”所在乡村的妇女就统称“鹧鸪姨”。 浔埔阿姨的服饰与惠安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而“?埔阿姨”则是“民主头,封建肚”。惠安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而“?埔阿姨”则在头部装饰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头”。 爱戴花是“浔埔阿姨”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待到及笄(十五岁女孩叫及笄),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从此,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佩上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圆髻四周戴上几串四时鲜花缀成的花环,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含苞欲放的鹅黄色的含笑花,有球状的白色、红色的粗糠花……逢年过节,便是妇女们争芳斗艳的时刻,你看那一个个的发髻,活象姹紫嫣红的小花圃,谁家有了喜事,就要备上成千串一尺来长的花串,分赠给乡里的妇女。 “浔埔阿姨”梳的发式叫“粗脚头”,称“浔埔阿姨”叫“粗脚氏”,这是相对于“缚脚氏”(缠脚:三寸金莲)而言的。因为即使在封建社会,浔埔妇女也是从来不缠足的。该村的男人大都出海捕鱼,家务、农活、以及养殖海蛎、扛网挑鱼都由勤劳能干的“?埔阿姨”承担,“三寸金莲”如何适应走烂泥海滩呢?现在“?埔阿姨”的另一个特点是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去做生意,一队队“浔埔阿姨”就踩上自行车(现在骑摩托车),载着满篓的鱼、虾、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形成了人们常见的“浔埔阿姨鱼档”。(叫卖海鲜) 风味小吃“蚵仔煎”是闽南著名的风味小吃。一提起“?埔阿姨”及“?埔蚵”,人们便联想到种海蛎。浔埔人把山上的条石,杂石抬到海滩上,二条、三条架成一株,过了一段时间,石上会附生出海蛎来。(如万安桥就是利用海蛎固基法造桥的,至今仍可看见桥南渔民到那里削蚵)。由于浔埔处于山海交汇的泉州湾入海口,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出产的海蛎特别肥美,著名的闽南风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浔埔蚵作为最佳原料的。 人们只要走进?埔村,便可见家家户户门口,头戴鲜花的“?埔阿姨”,老、中、青、少妇个个腰系围巾,坐在板凳上,敏捷地用小铁锥撬开海蚵壳,一只只水灵灵的海蚵就剥出来了。他们把刚剥的海蚵,拌上鸭蛋(鸡蛋)、蒜叶、姜末、葱头、韭菜、薯粉,用花生油一煎,把香喷喷的蚵煎捧到客人的面前,还有那个客人不乐开怀呢? 英才辈出浔埔人杰地灵,这里从古至今,英才辈出,人才济济,现仅录如下: 古代刘公志盛,生平未详,但顺济宫里有一碑文可略见其生平事迹:在大清顺治十七年间,刘公志盛任泉州镇水师都师于本村时,为政清廉,严以律己,命士兵不许扰民,保护桑梓、渔佃,资助献地,支持重修顺济宫,对开拓水师门路,发展经济促进海外交往,起过一定作用,深受群众爱戴,生员、居士、里老特立此碑为念。 现代翁连福,解放前随蒋介石部队到台湾,军人出身。原是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私人秘书。现已故。 黄丙丁:留日医学博士。抗日战争前被日寇杀害,后追认为烈士。 陈敬聪:曾任鲤城区委书记、洛江区委书记,现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黄国富:现任南安市副市长。 吴新闻:现任洛江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黄钟瑾:南京大学化工系教授,已退休。 黄 螺:原广东军区医院团级干部,转业任鲤城区卫生局局长。 陈坤扬: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工程师。原任泉州市供电局副局长,已退休 郭细全:厦门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曾任沈阳大学机电学院政治部主任。现已退休 张臻顺:50年代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曾在新疆地质部门工作,任领导要职。已退休 吴剑毅:(吴新闻之子)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王锡玉: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现市检察院任职 黄明转:华东石油学院毕业(钻探专业),后留美,现供职于美国。 黄单向:陕西石油学院毕业,现任丰泽区民政系统党委副书记。 再创辉煌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埔人民胼手胝足,在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经创造出?埔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埔人民在团结、开拓、务实、求真精神的指导下,为家乡经济的崛起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拼搏,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一个崭新的富裕的闽南渔村正崛起在人们的眼前。 今日的浔埔,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临海背山的优势,大力开发渔、工、贸各种产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并且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和旅游业。在党的领导下,现在浔埔人民正齐心协力奔小康,努力创造着未来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现在居民的收入年年在提高,浔埔村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变得越来越新,越来越富裕。一幢幢新的居民楼正成排成行不断地屹立起来,宽敞的水泥马路在村里不断延伸着发展着。美丽的沿海大通道正从村旁穿过。勤劳能干的浔埔人民正把握时机,抢抓机遇,努力发挥渔村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将把浔埔建设成为泉州湾晋江北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俗风情泉州著名的历史文化渔村浔埔村简介----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 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浔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浔埔命名更为妥切, 因此,“浔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特色古建筑:蚵壳厝 蚵壳厝主要散落在浔埔、金崎两村,尤以浔埔为多。至今完整的蚵壳厝在东海街道就有三十多处,而浔埔村就占有一半。 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与墙模厝一样,冬暖夏凉,不怕蛀虫。墙体坚固,据说可以抵挡炮的攻击。 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浔埔蚵壳厝大的带有天井(即二进),小的只有单独的一栋,但都建筑得错落有致。 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 特色风俗奇观:浔埔阿姨 浔埔阿姨的服饰与惠安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而“浔埔阿姨”则是“民主头,封建肚”。惠安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而“浔埔阿姨”则在头部装饰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头”盘头上插满鲜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