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浒墅关
释义

浒墅关,地处东经120°29',北纬31°23',位于苏州城西北、南阳山东北麓,东南距苏州古城中心12公里,踞京杭大运河两岸。总面积60平方公里,原有41个行政村,2000年经村级合并后,现有行政村24个,目前设有高新区浒墅关分区管委会和浒墅关镇两个行政单位,总人口8.5万人。沪宁铁路、京沪高速、绕城高速与31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穿镇而过,沪宁铁路在镇区设有车站。目前有多条公交线连接市区,交通运输十分便捷。

地名由来

浒墅关:xǔ shù guān

秦代

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虎丘山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地。唐代

唐代,讳虎,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鏐忌“疁”,遂改名为“浒墅”。

宋代

宋《吴郡图经续记》称“许市”。

明代

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钞关。景泰元年(1450)建关署,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时已是“吴中第一大镇”。崇祯间收藏家袁枢(袁可立子)以户部朗中钞关此地,“榷政告竣,颂声塞途。”(钱谦益《牧斋全集·南征吟小引》),《潇湘图》、《层岩丛树图 》等数幅名画也在此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书法家王铎在此寓居数月,并在名画上为后人留下“明日别浒墅,心犹游其中”的跋语。

清代

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字念成“许”,故至今一直称“浒(Xǔ)墅关”。(此种说法,在当地流传最广。)

概 述

浒墅关,濒临运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嘉靖《浒墅关志》卷16《艺文》。]号称“十四省通衢之地”,北方的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的海货、苏杭嘉湖的丝、棉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都通过这里,故镇内商贾骈集,贸易繁盛,“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道光《浒墅关志》卷11《物产》。]正德时,明政府在浒墅设关征税,自此成为明代最著名的钞关之一,每年商税收入十分可观。直到清代,济墅关仍是驰名全国的繁华市镇,被称为“商旅之渊薮,泽梁之雄钜”。[道光《浒墅关志》文祥序。]

物华天宝黄金地,人杰地灵浒墅关。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的浒墅关是千年古镇、文化名镇、经济重镇。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从事渔猎、稻耕等活动。秦代开始设乡,元代至正年间设税关,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设钞关(官员级别均在六品以上)。民国20年(1931)为吴县第一区区署所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民国23年(1934)与第四区(望亭)合并,为四区区署所在地,面积165平方公里。地域东至黄埭,南至木渎,西至光福,北至无锡县界,1949年4月为吴县县政府所在地。1950年浒墅关区辖2镇18乡。1960年划归苏州市,1962年回归吴县为县直属镇。1988年11月,浒墅关从吴县划归郊区(虎丘区)。1992年9月至1994年4月陆续划出18个村建立省级浒墅关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高新区、虎丘区合并后浒墅关归高新区管辖。

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虎丘山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地。唐代,讳虎,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鏐忌“疁”,遂改名为“浒墅”。宋《吴郡图经续记》又称“许市”。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钞关。景泰元年(1450)建关署,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境内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山有阳山、观山、鹿山、真山、瓦山和白石(豸)山等。水有大运河、白荡、竹清塘(浒光运河)、青苔湖、裴家圩、九曲荡等。其中“阳山为吴之镇”,是吴地主山。主峰箭阙峰高338.2米,箭阙峰顶有一缺口,相传为秦始皇射箭所形成。山顶原有浴日亭,是古时候重阳节登高观日月同升的绝佳处。明王稚登曾记“郡城人于九月重阳群集亭间寅时观日月合壁于此。”阳山素有“吴中普陀”盛誉。鼎盛时达到“一里一庙”。

自东晋至明清,有庙宇神殿30余处。阳山凤凰寺在当地有“先有阳山凤凰寺,后有杭州灵隐寺”之说,故凤凰寺素有“小杭州”之谓。苏州城内香客到杭州烧香后,都要到凤凰寺烧“回头香”、“拷仙水”。

观山,又名管山,因秦时白鹤道人管霄霞隐居在此修炼得名,为明清时期吴中道教胜地,香火极盛,1958年毁。鹿山,相传为吴王养鹿的地方。现有兰风寺,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原名景福庵,因清初庵中出了一名高僧兰风禅师,故名兰风塔院。阳山又为古今战场。

吴越春秋时,公元前437年秋,吴王夫差兵败自刎于阳山山南一里,越王勾践葬夫差于此。半山寺是吴王夫差忠臣公孙圣“天葬”之地。当地有民谚曰:“夫差的梦,半山寺的钟(忠);夫差的恨(狠),公孙圣的命。”

文昌阁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当时为全国著名道院—太微律院。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登阁眺望运河风光,赞为“昌阁风桅”。明王稚登《夜过浒市》诗中写道:“东归夜指阖闾城,月出津亭听鼓声。”这鼓声就来自文昌阁。太平军占领苏州时,又成为太平军扼守苏州的北大营。1757年,苏州府司马林良铨以乾隆皇帝南巡时赞美浒墅关文昌阁“昌阁风桅”为由头,与当地风雅士人饮酒唱和,赞浒墅关美景八处,其余为浮桥夜月、龙华晚钟、渔庄夕照、南河榆荫、管山春眺、白荡菱歌、秦馀积雪。世事变迁,有的美景已不复存在;有的依然在展示着迷人的风姿;有的是新发现的旅游景点,如真山吴王陵等。

浒墅关地处江南水网地区,西部为丘陵山区,有山有水,气候宜人。自然资源雄厚,物产丰腴。平原水网地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及经济作物为主,畜禽、草席、蚕桑等为副。西部山区主产花果、茶叶、苗木和蚕桑等。其中蚕桑和草席生产已有近两千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蚕桑界前辈章孔昭、郑辟疆、邵申培、费达生、姚咏平等推动下,培育了高品质低病毒的“铁种”蚕种,推广全国。草席生产为全国四大产区之一。历史上浒墅关的草席作为贡品供皇帝享用,称为“贡席”。粮油总产量至九十年代已达到3.27万吨。新民苗圃的苗木出口海外。阳山地区的高岭土及钽铌矿储藏量为全国较大容量的矿藏之一。

明代前,浒墅关已是“吴中一大镇”,当时设置巡检司和税务机关,“一地两关”。经济十分繁荣,“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成为康熙“海禁开放”后江南对外开放的商品集散要地。人称浒墅关为“活码头”。

近代工业发展较早,1919年起就有了造纸、供电、缫丝、丝织等企业。1949年前已有工业企业50余家。1949年建国后,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以冶金、建材、造纸、轻纺、化工、陶瓷、食品机械等工业门类。1986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工业卫星镇。至1999年已形成具有省(部)、市、县、镇、村及外资、民营个体规模型企业1160余家,工业涉及10个大类,产品达千余种,工业总产值29.64亿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增加了新型建材、精密机械、光电资讯、精细化工、塑胶制品等新型工业门类。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工业销售42.4亿元,三产总产出4.7亿元,自有产品出口4.1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1个,总投资2.9亿美元,注册资金1.4亿美元。引进民资项目98个,总投资26亿元。

浒墅关的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历史上人才辈出,据统计,自宋朝至清代,浒墅关出了进士17名、举人29名(其中武举人4名)、贡生19名。晋代的支遁、宋代的郑起潜、谢涛、明代编撰《永乐大典》的王汝玉、王进兄弟;留下传世名著“三言”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和他的画家冯梦桂、诗人冯梦熊兄弟并称“吴下三冯”;当今金石名家矫毅的世祖矫顺;藏书家顾元庆;文学家、《阳山志》的作者岳岱等。清代作家韩洽等。近代对体育、戏剧与话剧影响颇大的徐傅霖(卓呆)、《新儿女英雄传》作者之一的孔厥以及享誉“活关公”的周鸿江和闻名江南的陆建章、张鸿声、王月香等评弹艺人,或是当地人,或是侨居者,在浒墅关这块热土上,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浒墅关古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夫差昼匿食稻米”、“ 公孙圣半空三应夫差唤”、“白龙娘娘潇湘子”以及“孟姜女过关”等典故。历史名人王鏊、范成大、沈周、文征明、袁枢(袁可立子)、王铎、王稚登、李根源等吟颂浒墅关的诗文和摩崖石刻繁多。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浒墅关关官

明代自倭寇袭扰,开始实行禁海政策,京杭大运河是全国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全国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由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至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北新(杭州)。江西九江是第八个。其中临清、北新两关征收船料与货税,其他各关只征收船料。至万历年间,运河七关商税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增为42万余两,约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

苏州浒墅关,自明景泰元年(1450)始设“钞关”,古镇浒墅的后面便拖了一个“关”字。浒墅关,名至当今。 浒墅关的关官因此应运而生。

浒墅关从建关第一任榷关主事到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止,194年间,共任命关官146任,148人次。明亡后,清顺治二年(1645),由弘光小朝廷派出的关官程良孺投清归顺,至道光六年(1826)共有关榷116任,211人次。鸦片战争后历史进入近代阶段,关于关官的详细情况,当另外再去查证。现在就专说明清的事。

浒墅钞关的设立,其实早在洪武初就已启动。宣德四年(1429),朝廷已先后在商运中心地段对商货税款用钞交纳,在长江、大运河上设置了十几处钞关收取钞银。到景泰元年只是正式出台罢了。明代商贾活跃,在全国范围内设关收税,算得是与经济的增长同步,既可叹也无可厚非。可叹者,虽有明确的税则,具体的规定,到了关官手中往往会演绎出因人而异的结局,廉明清正和贪赃枉法又能孵化出一幕幕截然不同的钞关画卷。所谓“钞”,是指明钞、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民间合称“钞票”,实是纸币。钞关就根据来往船只的载重量、所载货物和路程远近,折银收钞。据明嘉靖九年(1530)榷关主事方鹏时的收钞规定:“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浒墅当地口溜:“七个铜钿折一分”),对过路船中的钞船、河船、堂船、航船,从五尺(木尺)起至一丈四尺止,都有规定。如五尺:收钞十贯;六尺:收钞二十贯;一丈:八十贯;一丈四尺:二百贯。对长船、川船、乌船、赣船,亦另有规定。但具体执行就不那么简单。“清官面前照章办;瘟官嘴里漫天喊”,百姓就是这样在哀叹。

清官也好,瘟官也罢,先来看看他的权力有多大:

浒墅钞关的人役配备,皇帝不同,配置也不同,明清两代也各有千秋。还是仍以明嘉靖时为例,列于下:

委官一员(主事)

府吏一名:收掌文卷,每季轮送吏农三名;

县吏四名:长洲、吴县各二名。填写簿票,一季一换;

老人八名:轮流二名值日开闭浮桥(即水关);

阴阳生八名:轮流二名值日报时,遇应更替时由州府阴阳学审送;

库夫四名:太仓、昆山、常熟、嘉定各一名,俱属徭役内编制,每季一名,季末更换;

门子二名:长洲、吴县各一名;

皂隶八名:长洲、吴县各四名。徭役编制;

馆夫一名:姑苏驿呈送;

水夫十八名:大座船十名,小座船八名,姑苏驿送;

民快三十名:长洲、吴县各十五名,送船料贮府和夜间巡更看守库藏;

弓兵三名:由浒墅关所辖的木渎、吴塔、望亭三处巡检司审送,每司一名,一年一换;

总甲六名:轮流二名,值日巡逻陆路水域。

此外尚有舍人五名,每年四季汇报税课文册及到任呈文。银匠、凿字匠六名、船埠头一名看管。在清代时,增了巡栏十名,丈量十名,译满文的书手二名。衙门的确不小。

至于浒墅关官管辖区域之大,在江南各镇,可算是绝无仅有。下辖的望亭、吴塔和木渎三个巡检司,就在东南北三个方向上守住了西太湖水域。浒墅关本身则扼控新塘桥港、黄埭港、射渎港、枫桥港等处南来北往西行东去的各类商船,还设立了板桥港、凤凰港等20多处内河江湖的港埠卡子,扼控苏锡常和太湖、长江的水路要道。同时,更控制“沿海四港”即吴淞港、浏河港、白茆港和福山港的船舶进出口钞收。这四港自万历初年设置后,即设堡一座,驻扎游击官兵,“委官一员,书办一名”,并有守员差役“在彼处发单,赴关上料”。其中第一港门吴淞口,在上海小东门地段还设有守员及官帮办发单,对海船收钞料。

地盘多,权力大,派出的官员自然亦非同一般了。明代146任榷关官员中要有119任是进士出身的官员,仅10多位是举人出身。清朝时期也一样,只是多半以府院(中央机构)员外郎兼任移任到关上。顺治、康熙年间,还以满汉族的高级官员和笔帖式成员到钞关治理。朝廷慎重挑选了这些文化品位高的关吏来,却又很不放心。因为浒墅钞关“油水大,河水肥”,诱惑力特别大。所以关官的任期一般都很短暂,一年居多,二年很少,三年四年依稀见得,仅有乾隆时的任官满人图拉一任做了12年,是最长的一位。地域分配也很小心,比照选派地方官条例,决不用本地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在明朝,福建、山东两省的关官最多,有59位;到清朝则满员不少。

不可能把那些关官的姓名、业绩一一道来,但一个不说也不好。就先说前面提到的方鹏:他是明代第40任榷关官,字其大,南直隶(今南京)地域人,进士出身,以户部员外郎“榷关浒墅”。那时候,朝廷收足了税,供嘉靖皇帝喊道士打醮拜谶,浒墅关的百姓苦得非凡,当然没有什么人去读书。方鹏就“创义塾,教里人”,还建书院祀宋朝的范文正公,鼓励读书。中了秀才的读书人,也就因为穷,从来不去省里应乡试考举人,他又助他们每人四两银子,劝他们不要耽误了前程。他做的好事,百姓记得。他死后,当地人就在义塾内建祠堂,把他当菩萨那样供奉纪念。

袁枢(1600-1645)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上“寓”下“心”),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他善骑射,有边才,工诗赋。袁枢以户部郎中于“崇桢十五年(1642年),命榷浒墅关商税,随职各著劳效。十七年五月差满,例还部”。则其任职有2年左右,也算是比较长的一任了,他在任职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钱谦益赞颂他“榷政告竣,颂声塞途”。朝廷信任他的原因可能还跟他的出身有关,他的父亲是明代已故著名的直臣廉吏袁可立。他还是明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与很多江南名士都有交往,他在浒墅关时,他的家乡睢州城遭到李自成军的焚城和水淹,很多流传到今天的珍贵书画,例如董源的《潇湘图》和《夏山图》、巨然的《萧翼赚兰亭图》和《层岩丛树图》、《秋山图》、王维的《山阴图》等,都是他随身携带到浒墅关寓所才得以幸免于劫难的,被古今业界传为千古美谈。崇祯十六年春天,著名书法家王铎在这里对这些书画进行了题跋和鉴赏,感慨万千,“袁君收藏如此至宝,葵邱城堕家失,有此数帧不宜郁宜快也。”(王铎《潇湘图·跋》)。还有他们二人合作的“仙砰”二字的摩崖石刻巨制,已经成为今天苏州珍贵的书法和旅游资源。

明朝时候还有一些让百姓称颂的好关官,是:何楷、杨姜、王之都、尢时熙、郑善之、许豸、黄世清以及明代《关志》始纂者陈大咸、董子策、董汉儒。后两位是浒墅到枫桥运河“董公堤”的创建人和修缮者。

清朝的二百多名关官中有六人卒于任期,一人自刎。这就是第26任主事徐大用(满州正红旗)于康熙十年因“议事不谐”自杀。其馀分别是第19任副榷刘洪誉因革除关卡弊端而“卒于任上”;第53任主事图尔亲(镶红旗)因“课额亏而焦心致疾”逝于任上;第72任主事苏尔禅(正白旗)、第87任主事图拉、第98任四德和第110任和明。现今的文昌古阁留下了四德的手书匾额。

以上统计是从建关的1450年到有记载的1826年,短短的376年,却共有关官359名,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多一些,更换之频繁,实所罕见。但亦从中不难看到封建统治阶级对财赋的重视。平心而论,盘剥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浒墅钞关的建立,无疑对当时水路交通的发展治理、疏浚航道、修筑堤驳码头、促进商品流通、整治一方平安,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只是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瘟官贪赃官越来越多,“需索留难”的积弊越积越深,浒墅关变了鬼门关,对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了。五年前拓宽大运河,在张公桥(崇福桥)某拆迁户中发现同治八年二月的《奉宪勒碑永禁》碑,表明太平天国失败,满清恢复统治后,也知道不能再继续肆意盘剥,必须放宽税收政策,于是在浒墅关的关卡前竖立了这块永禁碑。至于到了光绪末年和民国时期,撤关建立“检问所”,“永禁”成了失禁,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就不再叙述了。

区域区位

浒墅关镇位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古城西北,距苏州市中心仅10公里,与无锡市中心和上海市中心分别相距20公里和100公里。东依苏州工业园区,南接苏州市区,西临太湖,北靠无锡高新区。盛享“江苏百家名镇、浒墅关第一镇”(洪学智题)之美誉。

历史沿革

“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浒墅关镇始建于秦朝,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丘(今苏州虎丘)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地,几经易名,唐代讳虎,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忌“疁”,遂改名“浒墅”;明宣德四年(即1429年),户部设钞关于此,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时已是“吴中第一大镇”。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字念成“许”,故至今一直称“浒(Xǔ)墅关”。

浒墅关镇于1949年4月25日解放,时为吴县县政府所在地。1960年浒墅关镇划归苏州市,1962年又回归吴县,1987年浒墅关镇与保安乡合并,成立新的浒墅关镇,实行镇管村的体制。1988年浒墅关镇划归苏州市郊区(虎丘区)管辖。1992年9月至1994年4月陆续划出18个行政村建立省级浒墅关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高新区、虎丘区合并后浒墅关镇划归苏州高新区管辖。

交通条件

浒墅关镇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全镇河道纵横、公路四通八达。我国交通大动脉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均穿越镇区;直达或途经镇区的市内公交有311、529、306、85、441、321路等;一小时内均可直抵东西北向的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光福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形成了发达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

科学规划

浒墅关镇自198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镇以来,每届党委、政府班子,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和加强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先后制定了《浒墅关镇基本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浒墅关镇古镇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浒墅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十五”计划》。尤其是划归苏州高新区后,又制定了《浒墅关镇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并邀请了全国著名规划大师阮仪三为浒墅关镇古镇区开发改造进行规划,为全镇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决策指导和实施依据。

经济状况

浒墅关镇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全镇有12个行政村,26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5.1万 人,其中农村居民2.7万人,城镇居民2.4万人;辖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8万亩,山地苗圃5200多亩,鱼池1200多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三麦和油菜。

浒墅关镇既是苏州市的工业卫星镇,也是沪宁线上的工业重镇。镇区有上海宝钢宝化炭黑集团有限公司,吉化集团苏州安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蚕种场、苏钢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安泰变压器厂有限公司等县属以上企业50多家;有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苏州第四水泥厂、浒墅关石灰厂、浒墅关针织厂、苏州华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州南兴研磨材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400多家。

浒墅关镇是“货物辐辏、商贾骈马坒 ”之地,服务业十分发达。镇区拥有下塘农贸市场、上塘农贸市场、木材市场、苗木市场、苗猪市场、浒新综合(小商品)市场和席草市场等八大集贸市场。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完成一般预收收入1.06亿元,首次跨入苏州市财政收入超亿元先进镇行列;实现工业销售5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自有产品出口额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镇居民年平均收入达1万余元,近几年来,全镇经济连续呈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园区建设

2003年6月份,经苏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同意,由浒墅关镇与苏高新集团共同组建“苏州新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也从当初的6000万元增加至目前的1.2亿元,经过二年多的开发建设,浒关工业园已具相当规模。浒关工业园优势强劲,潜力巨大。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浒关工业园与沪宁高速公路东桥互通和苏州新区互通近在咫尺,直接相通,区位优势明显,“八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完善。内有浒杨路、浒通路和中心路等主干道。二是项目资金优势。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已有落户项目70多只,注册资金近30亿元,总投资达40多亿元,其中,有宝钢冶金机械厂、苏州安利化工厂、宝化炭黑厂、荷兰斯塔尔涂料、大润发康诚仓储有限公司等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达10只,年内开工的项目确保50只。三是产业群和产业链优势。目前,浒关工业园内形成了以苏州安泰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工业电器产业,以宝钢冶金机械厂等企业组成的机械制造产业,以苏州塑料九厂等企业组成的轻纺产业,以大润发康诚仓储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物流产业以及最近引进的模具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规划了2000亩的模具产业基地,首期开发408亩,浒关工业园将成为融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等产业链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模具产业基地,为全镇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

文化教育

浒墅关的吴地文化源远流长,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生存。进入人类阶级社会以后,自泰伯在吴地立国,代代相传,逐步形成的吴地文化在浒墅关域内充分地得到了展示。浒墅关镇的文化教育较为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代,浒墅关区域内有进士17名,举人29名。浒墅关镇作为全国蚕桑科研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和蚕种生产基地,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被日本蚕业专家称为蚕业界“圣人”的已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蚕学协会名誉理事长郑辟疆先生,于1912年创办了全国唯一的蚕桑专科学校。他亲任校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蚕桑业高级技术人才。建于1926年的浒关蚕种场,占地125公顷,每年生产蚕种70万张,且品种优良,被誉为“铁种”。该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科研为先导的三级(总场、分场、机厂)繁育、四级(繁育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制种的育种体系,为我国蚕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国后的50年代后教育又有发展。仅镇街区就有完全中学2所,完小中心校2所,且为市区重点学校。还有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称蚕专90年代末改为苏州大学西校区)和苏州幼儿师范学校(简称“幼师”,90年代末搬至城区山塘街与市二十八中合并)。目前镇区有1所四星级中学——吴县中学、苏州文昌实验学校、浒墅关中学等2所三星级重点中学,浒墅关中心小学校1所和培智学校1所。另有成人教育中心和各类培训机构,全镇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以及7-15周岁的残疾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也达100%,升学率达99%,辍学率严格控制在零。成人继续教育情况良好,每年各类培训人数约6000人左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浒墅关人民确立和弘扬了“振兴浒关、人人有责,爱我浒关、勇挑重担”的浒墅关精神,为建设浒关、发展浒关、振兴浒关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99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乡镇”。

名胜古迹

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在浒墅关镇留下了颇多名胜古迹。古运河畔、阳山脚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坐落于镇西的阳山,古有“吴中普陀”之称,海拔338米的箭阙峰以其俊秀的峰峦、奇特的岩石,耸立在江南平原上,更显得十分壮观。阳山东首的仙人洞、来鹤峰则是千姿百态,别具一格,使无数游人流连忘返。镇南运河旁的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扼守苏州西北大门的指挥所和屯粮营垒,它和三里亭、兴贤桥等古迹都被中国国际旅游总社列为古运河游览景点。

环境保护

认真实施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和自然开发项目中,做到了环境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2005年以来,新建、扩建技改项目25只,其中三产业7只,新建工业类项目14只,技改项目2只,扩建项目2只。在日常工作中,该镇将“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设的项目都要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工业类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均要做环境影响评估表(书),根据项目的不同,与上级环保部门对每个项目进行审定、批复,业主根据批复的要求,做到了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在投产或者正式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对“三产业”项目做到了从严把关,对居民有影响的行业、对镇容镇貌有影响的行业,坚决控制,较好地保护了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两年多来,浒墅关镇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迈出了超常发展的崭新步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富民为核心,努力建设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新城镇,形成了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镇容镇貌焕然一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保、医保和低保等社保措施得到落实。目前,浒墅关镇正在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浒墅关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将自己装扮成一颗镶嵌在苏州天堂项链上的璀璨明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