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泗华陂
释义

简介

泗华陂位于延寿溪下游龙桥大石下旁,距莆田县城西北3公里许,离上游东圳水库4公里,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宋代往省驿道由此经过,旁有使华亭,因而得名。原陂创建年代无考,据《兴化府志》卷五十三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明永乐间(1403~1424年)重修,改名永利陂。天顺二年(1458年),参政方逵募众修陂。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吴兴裔孙同知吴日强捐金倡修。

原坝长253.12米,高3米,顶宽1.2米。坝水平面成弧形凸向上游。基础用直径15厘米松木卧椿横向密排,上铺顺水大条石三层,每层各露径边宽30厘米,其上用块石干砌迭成弧形,外坡为1∶1,内陂为1∶2。陂顶中间有一缺口,宽42米,深0.65米,以利于溪洪下泄。陂两端有渠道各1条,南渠宽1.47米,长1公里,灌溉龙桥、四步岭,出吴公庙前流入延寿溪,灌溉100多亩。北渠(今名泗华支渠,属东圳水库灌区),宽3.5米,长4.67公里,灌溉下郑、吴庄、洋西、下刘、白杜、霞尾、企溪、洞湖(原淡头)等村,灌溉面积3000多亩。

50年代初,成立泗华陂管理委员会,分期进行整治。1953年10月,在店仔头附近修建横跨延寿溪的倒虹吸管1座,长63米,开挖渠道长2.75公里,灌溉畅林、南郊一带1074亩。1956年泗华陂并入木兰陂灌区。1958年春,中共莆田县委要求实现提水改为自流灌溉,决定引用泗华陂水源,于北渠首段新开渠道长4.67公里,建过沟木渡槽6座、公路倒虹吸管1座,使企溪、北大、洞湖、龙山、吴江、埭里等村8000亩田地得到自流灌溉。该“渠化”工程于当年通水,遇上三次台风暴雨的袭击,企溪后沿福厦公路平行的渠道(高出1.5~2.0米)屡修屡坏,尤其8月31日延寿溪山洪暴发,泗华陂被冲毁200米,当即组织力量抢修,修复后陂顶宽2米,抬高正常水位0.6米。被毁坏的“渠化”工程却不再修复。

1964年,原泗华陂灌区划归东圳水库城郊渠道站管理,灌溉城郊、西天尾等公社9个大队的7000亩耕地。1973年7月3日,一号台风猛袭莆田,泗华陂被东圳水库下泄的洪水冲毁。灾后,改原干砌为浆包干滚水坝,修复后的滚水坝外露高度3.1米,顶宽2米,在坝高1.5米处下游坡留一平台,宽1米,平台下坡度1∶0.3,平台上坡度1∶0.6,全部用条石丁砌,坝顶浇灌混凝土盖面。坝两端为浆砌块石堤岸,与下游公路拱桥相连接。

泗华陂旅游开发区

泗华陂旅游开发区位于城厢区西北部,为城厢区“八五”规划重点开发的旅游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城(荔城)常(常太)公路横贯其中,交通极为方便。整个开发区以泗华陂为中心,上有泗华溪,下有延寿溪,周围绿水环绕,满目青山,花木扶疏,四季如春,瓜果飘香,风景如画,是旅游、度假的胜地。

泗华陂为莆田仅存的唐代大型水利工程。其工程规模仅次于木兰陂,在莆田四大陂中名列第二。陂长120余米、宽10米,为唐代吴兴所建。以巨石垒筑,历经千年,犹保持完好,形似吼地欲飞的苍龙。陂上的泗华溪高出北洋河流3米,全长1.5公里,水面面积300多亩,常年流稳波平,清澈见底,远远望去,宛如王鉴琼田,溪中沙石松软,碧波微澜,游鱼戏水,怡然自得;溪旁佳木葱笼,百鸟啁啾,漫山翠黛,琼枝竞秀。每年春至,泗华陂上帘瀑直泻,飞珠溅玉,空山扶琴,荡然放歌,气势壮观。

在泗华溪之南,有天马山避暑山庄,为清末在莆创办圣路加医院的美国人所建。天马山麓盘亘曲折,跌宕起伏,怪石嶙峋,洒脱自如,集奇撮胜,返朴归真。其山腰处绿荫如盖,清风徐徐,幽静可人,避暑山庄择此宝地而建,形成“浓荫翠黛隐红瓦,花团锦簇映朱枝”之人间胜景。现有通山公路直抵山麓,为过往游人提供极大方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