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沔阳善书 |
释义 | 简介说善书,又称讲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善书起源于清顺治年间的“宣讲圣谕”。“宣讲圣谕”说唱的是宣扬封建伦理的故事。至光绪年间,“宣讲圣谕”就被“十全大善”所代替,具体提出了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设义学、设义渡、施茶水、恤孤贫等十大善行,以提倡正直善良、勤劳俭朴、忠孝节义,反对奸盗邪恶、虚伪狡诈、伤天害理,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说唱内容。从此称为“宣讲善书”、“说善书”,后来简称“善书”。 清乾隆年间流传沔阳。沔阳善书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大致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边县市,以仙桃城区、沔城、胡场、通海口、沙湖、长埫口和西流河最为集中。旧时的讲唱活动很盛行,常有“五里三台戏”的场景。九十年代,沔阳善书都不乏讲唱艺人和听众。 沔阳善书已入选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特色沔阳善书通常以一人主讲、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出。形式有问有答,说唱结合。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 三种。答词在善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答词的演员,既是“包袱”的制造者,又是“包袱”的揭示者,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逗得听众哄堂大笑。善书的说唱艺术要求演员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脸生采,目生光”。有人以“正派、雅致、细腻、动听、感人”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善书的唱腔以“宣腔”为主,具有深沉委婉、灵活多变等特点,在主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唱腔有“丫腔”、“梭罗腔”、“流浪腔”、“哀思腔”等10余种,分别表现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各有特色。 沔阳善书的内容以劝人行善的公案、传说故事为主,如《义仆救主》、《翰林洞》、《冤冤相报》、《酒色案》和《白玉圈》等等。中心少不了一个善字,善的中心是潜心积德、广行善事,方得善终。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劝人行善。 沔城演员说唱时,只拿一块醒木和折扇或手帕,没有乐器伴奏,是一种徒歌形式。善书的曲目称为“案传”。据艺人解释,采用旧时官府判案的材料和宣讲的材料,称为“案”;用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宣讲材料,称为“传”。传统的案传有300种左右,较有代表性的为《窦娥冤》、《蜜蜂记》、《生死牌》、《四下河南》、《一江血》等。 沔阳善书的特征主要是说表,也叫宣讲,是以说唱为主,表演形式分为单案与对案(单口和双口),主讲为主案,配讲为抉案。沔阳善书没有乐器伴奏,全靠艺人一张嘴。沔阳善书的唱腔十分丰富,突出的特点是多少离不开一个“哭腔”,因此,民间多称为“哭善书”,凡唱词部分,多用不同的哭腔演唱。善书的唱要求唱腔逶婉动听、唱腔多样、唱中有悲。唱时自行起腔,抱字行腔,有板有眼、高低起伏,催人泪下。沔阳善书的说,要根据书中人物的性格、年龄、性别等特征,说出不同的语调,注重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