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沔阳剪纸
释义

简介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古称水乡泽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里民风敦厚,物产丰富,不仅以“鱼米之乡”闻名于世,而且民间艺术灿烂夺目。沔阳渔鼓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民歌和剪纸都很著名,亦称“歌艺之乡”。

特别是,“沔阳剪纸”在海内外小有名气,剪纸雕花在这块土地上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其历史的悠久,虽无文字可考,但从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犹有关于剪纸历史的传说,在仙桃剪纸老艺人中更是代代相传。

雕花是仙桃人对剪纸的俗称,沔阳雕花剪纸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006年,沔阳雕花剪纸入选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通过文化部门积极申报,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仙桃市健在的民间剪纸艺人有200多人。

特色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加工而成的。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穿街走乡,到处可见。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村、石剅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历史

相传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远古时代宜昌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她不仅协助轩辕黄帝完成了统一华夏大业,而且发明了植桑养蚕(被后世尊为“蚕神”)、织绸制衣,还发明了剪影绣花。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嫘祖野游,坐在一棵大树下歇凉,她忽然发现,树上花、叶的影子落在自己的鞋头上很美。于是令随从拿来绸巾和木炭条,将花和叶的影子轮廓勾画出来。回宫后,制成花样子,绣花于鞋头。得到轩辕黄帝和大臣们的赞美。绣花鞋经嫘祖一穿,宫娥彩女都学着剪影绣花。这便是中国剪纸工艺之始。此后,剪纸从宫内到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乃至全国。特别是汉代造纸术问世之后,剪纸日趋繁盛,沿传至今。

仙桃的过去,十年淹九水,加上战乱频繁,历史文化典籍,保留下来的几乎为零。除了清朝的几幅剪纸和民国年间的花样子之外,再难觅寻仙桃剪纸的历史踪迹。解放前,沔阳县主要是传统剪纸:一是用手剪花样子和喜字,随剪随用;二是雕刻出售的花样子。全县有走街串乡卖花样子的货郎二三百人,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石剅湾、庄屋、曾台、周邦、集木、何坝、方陈、沙湾、陈桥、马滩;下查埠的林场、赵河;沙嘴的许家台;龙华山的杂巴湾、打字号和彭场镇的窑湾以及城区街道等。特别是新口、窑湾和石剅湾等村,约有半数村民雕刻剪纸和卖花样子,他们雕刻花样子一次可刻二三十层,甚至更多,多是自产自销。有的远销湖北、湖南、云南等地,赖以养家糊口。那些艺人较多的乡村,常被誉为“剪纸之乡”。清朝中叶,长埫口庄屋的杨保清师傅技艺高超,徒子徒孙遍及天(门)汉(川)沔(阳)三县,被艺人拥为天汉沔花样同业公会会长。全县的艺人把嫘祖敬奉为剪纸的鼻祖,尊称为“西陵圣母”。每年中秋节聚会参拜,并交流剪纸技艺、互换花样新作、订立行规、统一价格,还吃祭祀酒。

在艺人的传播下,沔阳农村剪纸绣花蔚然成风。不少乡村把妇女擅长剪纸绣花视为心灵手巧的标志;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剪纸而骄傲。剪纸花样,一般用于鞋、帽、枕头、云肩、肚兜、箍带、领边、裤边、袖头、鞋垫、帐飘、帐帘、门帘、坛口和嫁娶中的衣箱封口、彩轿封门等。剪纸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样、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莲笙贵子、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还有以数序表现的,如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合同春、七夕相会、八仙上寿、九路来财、十全齐美等。

有的剪纸颇具时代特色,如反映封建社会的状元、榜眼、探花“打马游街”,“渔樵耕读”;辛亥革命时期的“推翻帝制”,“三民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根据党的政策,鼓励艺人们推陈出新,大胆创作,出现了一批赞美新生活的花样,如垱枕花样有“土地改革”、“翻身作主”、“婚姻自由”、“尊婆爱媳”、“生产模范”、“共同富裕”、“厉行节约”、“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这些剪纸富有新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仙桃剪纸的一次大变革。

现状

1952年,县文化馆陈由明与剪纸艺人杨长发合作,将传统年画“八仙”精心整理、设计,多次修改,再由杨长发精雕细刻,获得成功。沔阳剪纸“八仙”,构图严谨、匀称,雕工纤细、柔和,刀锋与破工用得合适,在镂空与留实上都处理得恰当合理,被省群艺馆美术辅导干部殷象益女士推荐,先后刊载于《湖北文艺》、《新观察》、《人民日报》。剪纸“八仙”和皮影人物剪纸,由县文化局铅印数千套公开发行。

1953年“八仙”参加了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次年,剪纸“八仙”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远渡重洋,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博得国际友人的赞赏。法国《欧罗巴》杂志选登并简介中国湖北沔阳剪纸。沔阳剪纸为社会主义祖国赢得了荣誉。1955年“八仙”被送往东欧八国巡回展出,深受外国朋友的青睐。他们委托北京国际书店向沔阳订货48000套。剪纸出口创外汇38400美元,为沔阳创外汇之始。同年,外文版《中国剪纸》亦刊载了沔阳的“八仙”。 不久,沔阳县仙桃镇办起了全省第一家雕花工艺社,加工出批量剪纸产品在省内外销售。该社制作的皮影人头剪纸,出口前苏联,再创外汇。上世纪50年代,沔阳县委、县人委曾以剪纸“八仙”馈赠贵宾。湖北省委办公厅悬挂有沔阳剪纸“八仙”图。仙桃剪纸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文化大革命中,剪纸被视为“四旧”被扫除,曾一度销声匿迹,濒临湮灭。粉碎“四人帮”后,剪纸喜获新生。在市群艺馆美术干部廖启雄的组织和带动下,创作出大批新题材剪纸。省、市电视台曾拍摄、播放沔阳剪纸新闻和专题片达十多次。改革开放以来,县办工艺美术厂和石剅湾村、下查埠林场均办过剪纸加工厂。加工的产品进入广交会,远销意大利、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县志、区(镇)志刊登剪纸艺人小传。1986年10月,撤县建市以来,仙桃剪纸又有新进展,市报和市电台,报道、播放了仙桃市剪纸作品在全省和全国获奖的新闻。市剪纸学会第二届会长王隽创作的剪纸《闹年华》一套8张,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上获鼓励奖,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剪纸艺术家萧国春创作的《中华先祖》在比利时举办的首届世界书画艺术作品大赛中获银质奖;剪纸作品《西厢记》、《喝的是湖中水》、《人民战争的胜利》、《江汉鼓声》、《江汉小划子》等十多件,先后在省展中获金奖(一等奖)。在中国文联与河南省政府举办的“全国美展”中,萧国春的剪纸《世纪之龙》一套20张获特别金奖。

2009年,由仙桃市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剪纸作品,应邀参加在挪威举办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倍受外国友人关注。2010年2月,彭场镇窑湾村剪纸艺人翁吟樵应邀到澳门献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