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闫志高 |
释义 | 闫志高先生(1882~1961年),河北省清河县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阎志高。先生出生于著名的武术之乡,家境颇为富裕。他自幼习武,先学长拳,后在永年县读中学时,投于一代太极大师郝为真先生门下改练太极拳。由于师传有法,加之自己勤学苦练,几年后,他深得太极精义。嗣后,入保定武备学堂学习,专修太极拳。课余又学了形意拳、八卦掌,集三家武技于一身,武功堪称大成。 50年代他来沈阳教拳时,除教授武派太极拳、械外,还有八卦门的三义刀、二十四跑刀、八卦指路刀、八卦对劈刀、双头枪,以及长拳门的杨家枪、风火棍、对花枪、空手夺白刃等器械。可惜的是,能全面继承其技艺者寥寥无几。 闫先生从武备学堂毕业后,常游京津,与中华武士会的李存义、杨明漪等先生过从甚密。闫先生对拳术各家很是了解,京津武林知名人士赞其为诚笃君子。1923 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一书中,详载了闫志高表演的太极十三势、太极枪、太极刀和推手四项。他还向中华武士会介绍武派太极拳,与京派深以练柔者为异。曰:“不丢不顶,太极意也。以不丢不顶为极则,而恪守不化、则牵动四量拨千斤之妙用。” 50年代初,闫先生应沈阳武术界知名人士霍梦魁、李荃英、高云五、田彩章、卜荣生、郭寿三、管永年等七人的邀请,来到沈阳,于城内军署街设场授拳。 1950年至1960年十余年间,授徒600余人,其中得其一技之长者六十余人,能重师承师者仅十余人,有河北清河县刘钦洲,河北蓟县田彩章,山东蓬莱张学善,辽宁抚顺赵庆玉,哈尔滨赵炳然,沈阳市陈明洁、卜荣生、刘常春、王清泉、赵润生、肖玉普、康国福等。 恩师功力深厚,其所用太极刀重6.5公斤,太极枪重16公斤。其轻功亦不平凡,当年他家境殷实,为防贼匪洗劫,将庭院四角设有岗台(俗称炮台)。闫师上岗台时并不用梯,而是以“太极提纵术”平地而起,拔身登上岗台。热兵器时代,武林高手被枪炮击中之事时有发生,先生觉得武功再高亦比不得枪弹,从此便不再练轻功。1955年秋,一日老师高兴,众弟子便请老师演练太极提纵术。师傅说:“几十年没练了,现年事已高,试试看吧。”遂取太极杆横放在地,双足距木杆约半米,立身站定,提顶而起,双足离地约三十里米,越过木杆约半米,说:“今只能如此了。”令在场弟子大开眼界。 恩师一日教徒弟太极推手时,让徒弟站在墙角处。只见其动作如“云手”的姿势,双手向前上方一扬,徒弟则腾空而起,后背贴墙,但未有跌撞疼痛感。被徒弟们美其名曰“贴大饼子”。入秋的一天,几名徒弟陪老师到大西门外看马戏杂技。回归途中,见一艺人练重约30公斤的石礅子(举重)。老师停步观赏,赞赏并赏赐艺人后,乘兴下场单臂举起石墩演练了一套大刀式。观众见之齐声喝彩,无不赞其“好功夫!”志高老师一笑与艺人礼别。 由于老师英明在外,许多人对他非常敬仰,也有一些不大服气者。一日午后,来了一个彪形大汉,自诩沈阳某拳场名教师,言语见还特意显露出腰间光闪闪的九节鞭。闫老师随手操起太极杆说:“既已亮出家伙,就请动手吧!你是客人,让你有个便宜(鞭对棍)。”来者见老师凛然相邀,却迟迟怯步,不敢妄动,最后,竟悄然溜去。还有一位赵某习长拳20多年,自恃武艺高强,来访并欲与老师交手一试。老师说:“既练了那么多年,有什么拿手的,尽管用吧。”只见赵某双臂抡圆,上步照老师面门打去。当时我未见闫老师如何接手、发手,但见赵某身弯如弓,双足离地约60厘米飞了出去,臀部触碰木板墙,将墙(2寸半木方,6分厚木板造)砸了个大窟窿,人被打进隔壁屋中。稍停,赵某才蹒跚走出,一言不发地溜走了。 1955年至1958年,闫老师曾先后率领弟子10余人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亲自登台表演,得到武术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并被各级体育组织聘为武术裁判。 1960年,恩师深感年迈,欲归故里安享晚年,遂停止授徒而归。途经天津附近,所乘火车发生脱轨事故,恩师不幸身负重伤。当时有同乡张先生护送他到天津铁路医院抢救,终因伤势太重医治无效,于1961年元月在天津逝世,终年78岁。后人将灵柩运回故乡安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