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班扬 |
释义 | 汉班固和扬雄的并称二人以擅辞赋著名。同时,班扬也是英国著名作家的名字。约翰·班扬卒于1688年。著名代表作:《天路历程》 bān yánɡ 班扬 生平简介约翰·班扬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1628年生于英国,父亲是一个补锅匠。 约翰·班扬 由于家境拮据,班扬所受教育有限。他少年时加入克伦威尔的军队,从军生涯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班扬在军队中听浸礼派时道,并对《圣经》和马丁·路德的著作刻苦钻研。1660年,英国的王政复辟后,班扬因为代表大多数贫同利益传教,而与当时政权和官方宗教发生冲突,当局借口未经许可传教,将其逮捕,此后他被囚禁长达12年之久。 1628年生于英国,家乡靠近裴德福郡。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班扬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约翰便在那里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他在自传中写道,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有关于未来审判,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对此,他尤为困扰。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 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尤其是在违背安息日上,简直就是坏事做尽。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班扬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里,他更将属灵的争战比作战场的交战。他在战火中获得了关于战争的第一手资料。 服役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桩意义重大的事情:约翰受命随一个营去某个地方,临行的最后一刻,另一个士兵找到班扬,要求代替他,班扬同意了。这位士兵被派去站岗,结果在岗位上被一颗步枪子弹击中而丧命。这在班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退伍后,他与一位穷苦出身的女子结了婚。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甚至没有足够的生活用品。他妻子带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班扬的妻子经常向班扬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当时班扬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不久,班扬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深刻。礼拜完了以后,他却立刻去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 日后,他在自传里写道:“在同一天,我去玩猫游戏。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愣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他写道:“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班扬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当神开始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不过,要注意,如果 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自传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 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而满心欢喜。” 他写道,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我们将发现,在班扬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 会,摒弃其中许多的宗教仪规。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还有一群人以“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因此,他们认为,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约翰·班扬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 的观点。 两年后,班扬的妻子去世;同年,班扬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纪福特的布道对约翰·班扬的一生影响很大。他死后,会众邀请班扬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其实班扬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三年后,即1658年,班扬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克伦威尔去世了,他的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其软弱无能。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两年以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重登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当时,约翰·班扬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1660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法庭对班扬的判决是这样的:“约翰·班扬,裴得福郡人,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 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约翰·班扬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忍受骨肉分离之苦。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我那可怜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神的手里。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 1672年,他获得赦免。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天主教。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就这样,约翰·班扬获得释放。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约翰·欧文是班扬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约翰·班扬布 道。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班扬讲道,问欧文道:“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约翰·班扬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他的作品中更突显了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班扬的罪名是非法传教。而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这样,约翰·班扬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心里定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假设班扬回首往事,他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入狱期间,班扬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 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班扬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班扬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经》。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 班扬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后来,约翰·班扬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 《天路历程》主要内容该书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第二部分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 作者为《天路历程》所作的辩解为了要写作, 当初我把我的笔拿在手中的时候, 决没料及会写成这样一本小书; 我要写的,原来是大相悬殊; 等到接近完成,自己还不知道已经开始这样写了。 事情是这样: 我原想写下圣徒们在我们这个福音时代中所经历的路程, 万想不到,我却写成了一篇讽喻, 描述他们的旅程和到达荣耀的道路。 我记下了二十件以上的事例。 之后,又有二十件进入我脑子里; 事情一件又一件地不断增加, 好像燃烧的木炭中飞出的点点火花。 于是我想,不成, 要是你们孵化得这么快,我就再也不把你们理睬, 免得你们最后变成“无穷无尽”, 使我已经着手写的书被你们侵吞。 好,我就这么做; 并不想以如此方式使举世看到我的笔墨; 我一心只想写,自己也不知道写些什么; 要说借此讨好邻居,我也并没这个企图。 不,我可不。 我那样做,只是为了使自己心满意足。 我既非为了消磨那无聊的时日才这样草草地书写; 我也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散心消遣, 借此逃脱那些使我犯罪的更坏的意念。 于是,我愉快地落笔纸上, 黑字白纸飞快地写下了我种种的思想, 因为如今当我的思潮终止的时候, 只要我再探索一下,它又涌了上来; 于是我又把它们一一写下; 终于,你看到它成了这样一本篇幅浩繁的巨著。 好,我把这些片断的想法编写完竣, 就拿去给别人看, 为的是要弄清, 他们表示谴责,还是表示赞许; 有的说:让它们存在; 有的说:让它们死去。 有的说:约翰,把它印成书; 有的说:别这样做; 有的说:也许有好处; 有的说:不。 于是我进退两难,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最后我想,既然人们这样意见纷纭,我把它付印吧; 这件事就这样决定。 因为我想,我明知有人主张这么办,尽管还有人表示疑难; 那么,要证实谁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 我认为不妨作一次试验。 我又想,假若我现在拒绝去满足, 那些主张这么做的人的愿欲,我不知道是不是会阻碍。 他们从那件事上可以得到的欢快; 对那些反对让它发表出来的人, 我说,“我并不愿意开罪你们”; 可是既然你们的弟兄喜欢这样,暂且不要论短道长, 等你日后看了再讲。要是你不愿意去念它, 那就算了。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啃骨头。 对,我也许能更好地使他们心平气和, 我也曾这样忠告过他们。 难道我不能用这种风格著书立说? 用这样的方式,同时又不失去我的目的—— 使你获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乌云带来雨点,灿烂的云却不。 是的,不管是乌黑还是灿烂, 只要它们降落银色水滴,使土地上谷物生长, 那就全会受到赞扬,谁也不会受到责难, 它们共同生产的果实都要被人珍藏; 是啊,就这样把两种果实混合, 因此对那些果实,没有人能辨别; 她饿的时候,它们对她都很合适; 她饱了全吐出来,使它们的祝福毫无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