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崂山刻石
释义

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其题刻遍山,现存刻石分布于太清、上清、九水、华楼、巨峰诸景区。其中,太清景区刻石四十七处,主要集中于太清宫及其周围;上清景区刻石二十二处,主要集中于龙潭瀑、上清宫和明霞洞一带;九水景区石刻六十处,主要集中于内九水、外九水和蔚竹庵一带;华楼景区刻石二十三处,主要集中于华楼宫一带;巨峰景区刻石十三处,主要集中于巨峰周围及其南麓。

中文名:崂山刻石

又名:崂山

级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

景点:太清景区刻石

太清景区刻石

1.徐世昌题记。文为“癸丑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合肥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严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极雄深幽,靓之致念憨山争席事,俯仰兴叹。返华严庵,仍遵来路历土堑岭、循九水而归。张君独留,次晨之八水河观瀑,蹑梯子石,越烟云涧,别觅归路,往返约三日。道士韩太初善琴,马贤静善谈元,皆此游可纪者。天津徐世昌。”该题记刻石在太清宫盘石路下端之北侧,字径半尺,刻工亦佳,为徐世昌之真迹。

2.题辞“山高水长”。在徐世昌题记之左前,楷书横排,字径50厘米,据传该字为清末即墨知县、定陶县人曹蕴键题。

3.题辞“涵海豢云”。在徐世昌题记之右上,横排草书,字径60厘米,书者不详,云字之左,原有题记一篇,已毁。

4.邱长春摩崖诗刻十首。诗文为:“烟岚初到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松风涧水两清幽,尽日清音夜不收。野鹤时来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溪深石大松更多,郁郁苍苍道气和。不是历年樵采众,浮云蔽日满岩阿。”“贯世高名共切云,游山上士独离群。仙乡贵重三茅客,仕族尊荣万石君。”“西天仰视刺天高,山上仙人种碧桃。桃熟几番人世换,洞中秦女体生毛。”“清歌窈袅步虚齐,月下高吟风舞低。谈笑不干浮世事,相将直达九天西。”“烟霞紫翠白云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骇,满山禽兽尽呼号。”“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起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栖霞长春子书,庚寅上石。”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字径约10厘米,诗刻已漫漶不清,但笔划仍端正苍劲。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长春(处机)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载:“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偕其道侣西去。”其中十首镌太清宫,庚寅年上石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即南宋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是年为邱长春逝于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之第四年,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距题诗年月已30余年。邱长春居崂山,常往来于上清宫、太清宫之间,此诗有“烟岚初到上清宫”之句,显然是为上清宫而作,对景物的描绘也似上清宫之环境,可以断定此诗是特地为上清宫所作,被太清宫道士先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

5.题刻“烟云胜景”。在上清宫后山上,楷书横排,字径20厘米,癸亥秋月(1923年)杜希儒题。

6.题刻“涵虚凝翠”。在太清宫三官殿后,字径60厘米,邵元冲题。

7.摩崖刻石“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楷书,上行“波海参天”字径1米,下行字略小。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请北京大学教师书写并聘青山村石工镌刻,据20年代书刊介绍,原辞为“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后人为避秦代刻石之嫌,将“书”字凿平。旁有游记一篇,已漫漶不清,“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9年修复。

8.题刻“观海”。在“波海参天”刻石之北,字径1米,楷书横排,书者不详。

9.题刻“劳劳何为”。在“观海”之北,字面朝天高于视线,游山者难以发现,字径10余厘米,书者不详。

10.题刻“宇宙奇观”。在“劳劳何为”刻石之北,1935年8月近代著名篆刻家江苏扬州人吴南愚篆书,横排,字径30余厘米,书镌均佳,颇引人注目。

11.题刻“山海凌云”。北上近青山口,在山路之西,宣统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岑春煊书。

12.摩崖刻石“山海重光”。刻于太清宫北山巅之巨石上,楷书,不规则排列,字高3米,1945年8月16日,抗日战争胜利之次日,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李先良题刻。

13.康有为崂山诗刻。诗为:“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欢欣。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殿前两百果,老树霄汉干。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弥万绿,涧流屈潺氵爰。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老熊当道卧,异柏挂岩丹。苍松亿万千,漫山洪涛翻。应接目不暇,清赏心所安。欹岖过岭后,荦确石山赞山元。盘蹬登上清,惊看飞瀑喧。渐度山兀山臬山献,峰头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抚起感心颜。虽赏丘壑美,稍惜草木删。俯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吾生诸天游,世界等微尘。方士采药来,自此求神山。云昔秦始皇,登道随山刊。方壶与园峤,水中浮碧寰。白银为宫阙,仙人缟衣冠。楼阁倚缥缈,度劫亿万春。今岂有真人,玉宇琼楼寒。深恐六鳌动,铁围漂荡艰。龙伯国大人,提掷出九关。且游播耨迦,复欠晃昱还。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诗之后附有跋,其文为:“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偕张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济迳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霏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干明候、江希、张慕渠游崂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广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幼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诗刻于崂山太清宫后巨石上,诗与跋皆为康有为亲笔所书。原书于四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均精绝。癸亥年为公元1923年,康有为时年65岁,此次来青后,即寓居福山支路5号“天游园”,直到1927年病逝青岛。

14.题刻“逢仙桥”。桥在太清宫三官殿与三清殿之间,沿水流方向铺巨大石条而成。字径50厘米,镌于桥北端巨石上。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宋建隆元年庚申敕封华盖刘真人若拙建”。字为青岛市曹和薂隶书。

15.题刻“龙头榆”。在逢仙桥北端,有古榆虬枝盘曲状如游龙,树高15米,树干最粗处为3.7米。字刻于树旁石上,字径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青岛市杨慕唐行书。

16.题刻“步月廊”。在三清殿前龙头榆的树荫下,字径40厘米,青岛市杨北荣隶书。

17.题刻“神水泉”。在三清殿石阶下,字径30厘米。

18.碑刻“海印寺遗址”。遗址在三清殿前的竹园下,碑刻于海印寺遗石之上。有字径30厘米楷书小字一行,文为:“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青岛市蔡省庐书。

19.元太祖成吉思汗圣谕刻石二方。刻石为东西两块,其西文为“宣差阿里鲜面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1好。我前时已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丘神仙你就便理会,只你识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廿四日。西域化胡归顺,回至燕京,皇帝感劳,即赐金虎符牌曰:真人到处如朕亲临,邱神仙至汉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门事务,以听神仙处置,他人勿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卫护。”文末为“天乐道人李道谦书”。这一段刻石文字,实际上是两条敕文,自西域化胡之后,是赐金虎符牌敕文。其东另一方刻石,文为:“钦差近侍刘仲禄奉成吉思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邱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休教著者,据邱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付照用,右付神仙门人收执照,使所居神仙应系出家门下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准此。癸未羊儿年三月御宝”。上述两方元太祖圣谕刻石,现嵌在太清宫三皇殿两侧墙上,东西相对,约60平方厘米,楷书工整,刻工精细。癸未羊儿年为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逝世的前四年,是时邱处机应诏西域后已归燕京白云观,此两方刻石是研究元代宗教的珍贵资料。“文化大革命”中,崂山所有庙宇的碑碣全部被毁,惟此两方刻石被人用红油漆各书“万岁”其上,无人敢砸,幸免于难,为当今崂山庙宇碑碣中劫余之最古者。

20.题刻“汉柏凌霄”。在太清宫三皇殿院内,因汉柏上附生凌霄花及盐肤木,三株一木而得名。字径50厘米,末附小字一行,文为:“建元元年辛丑乐山居士张廉夫手植”。青岛市王梦凡书。

21.宫界四至刻石。在太清宫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夹道旁石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清宫复宫后,莱州府查明的太清宫之宫界四至,文为:“庙产藏经香火山场地二四一亩。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及脚庵一处,俱供香火,并无民地,永不起课。划清宫界,刻石为证。”此刻石为官府所立,以避免后世当地农民与太清宫争地而引起纠纷。宫界四至刻石距今约有400年。

22.题刻“拜斗台”。在三皇殿东北角,黑石崮上有北斗星座刻迹,为太清宫道士礼拜北斗的祭坛。字为魏碑体,字径60厘米,下附小字数行,文为:“本宫始祖李真人哲玄号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济真人,于唐天?元年甲子至本宫拜北斗于此。”青岛市高小岩书。

23.题刻“绛雪”。置于太清宫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树下,字径25厘米,并刻有“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青岛市董海山书。

24.题刻“聚仙台”。在太清宫三官殿后之山坡上,石平如台,登台可观沧海。原刻有聚仙台三个小字,每字约有拳头大小,现已不存,1980年5月又增刻字径1米的三个篆字。青岛市孟庆泰书。

25.题刻“劈石洞”。在太清宫后山,一巨石自上而下劈如两半,下有洞,字径1米。青岛市王梦凡书。

26.题刻“三步天”。与劈石洞同为一石,在劈石之背后,古人在石上凿有脚蹬三级,攀登三步可登至顶。隶书,字径60厘米。青岛市曹和薂书。

27.题刻“连环洞”。在劈石洞略西之幽静处,有东西两洞口,洞内相通,可容数人,传为明代张三丰及宫中道士修真处。字镌于东洞额上,横排隶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蔡省庐书。

28.名胜题辞“太清胜境,海上名山第一”。字镌在由公路入太清宫之盘道左侧山峰上,自此右转即可进入太清宫,行书,“海上名山第一”6字之字径15厘米,“太清胜境”4字之字径65厘米。青岛市王梦凡书。

29.题刻“云山道家”。在太清宫盘道北侧之巨石上,隶书,字径60厘米。青岛市王蕴华书。

30.题刻“碧海仙居”。与“云山道家”刻石相对,篆书阳刻,字径60厘米。青岛市王梦凡书。

31.名胜题辞“太清水月”。在太清宫盘石路略下北侧之高石上,面临太清宫湾,“太清水月”为崂山十二景之一。行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杜颂琴书。

32.风景题刻“翠澜”。镌于太清宫湾码头旁之石阴,此处为太清宫八景之一。原放生池坝内有游艇名“翠澜”,今游艇已无,镌此二字,半没海中,随海潮之起落时隐时现,亦颇成趣。草书,字径130厘米。青岛市蔡省庐书。

33.题刻“东海雄风”。位于太清宫东山路中,与“波海参天”同石,字面南,隶书,字径80厘米,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书写,1982年上石。

34.题记刻石“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地处“波海参天”刻石略北山谷中。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吸取了佛教的丛林制,建立了道教的丛林制,北京的白云观为第一丛林,明、清以来崂山太清宫又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称。据《太清宫志》有关北七真降临该宫的记载,又增刻了一段文字如下:“宋庆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长春、刘长生同他道侣五人号曰七真,由宁海之昆仑山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字径1米,青岛市王蕴华书,1980年5月1日镌刻竣工。

35.题刻“三清门”。地处太清宫北公路下老道坟旁,宫东山路未辟前,此为入宫必经之地,一圆锥状石崮,从中一劈为二,中可行人,状如城门。传说邱长春等北七真来太清宫时,即沿此路而入三清殿,故题刻“三清门”于其北侧,字径70厘米。青岛市高小岩篆书。

36.题刻“梯子石”。在青山口停车场转盘处,山中石阶俗称梯子石,西起登瀛,东止于青山口,绵延10余公里,此石刻为梯子石东端之标记。楷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贺中祥书。

37.题刻“石猪峰”。地处公路北之群峰,山巅怪石状如群豕奔逐,字镌于峰下长石,字径70厘米。青岛市王梦凡书。

38.题刻“狮子岩”。地处青山口之北,石崮状如卧狮故名,行书,字径1米。青岛市杨慕唐书。

39.游记刻石“梯子石记”。地处梯子石东端登山路南,凿平巨石,长约3米宽约2米,刻记其上,共388字,每字字径6厘米,1980年春青岛市修德书,全文如下:“梯子石记。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穷游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旧以险恶著。辛卯季春,余游九水毕,复转而游此,过麦窑寻山麓而上,面危峰,临大海,虽称天险,然犹樵牧之径也。忽值高山,乱石磊石可,荆榛满目,似洪荒以来,从无游履践之者。折而下,复登两山,其势较前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鹤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游。3岩横出,如蛟龙扬鬣,与霹雷角斗于空中,是为天门顶。举目周视,无足迹可寻,乃先悬带其下,持之而堕于石底,神情恍惚,几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其中一线直上,绝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鸟莫能自飞,即欲痛哭寄书,而天空地窄,四顾无人,思问一樵夫而不得。俯窥之,下有微光圆明如镜。侧身入,众石支一石,翱翔甫定,衔尾卧其上,人从隙中过,约略下数步,仰见青天,忽成异境,盖世俗所谓狗洞者。疾趋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巅,望海水如绿玉,则太清宫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仿佛更始余民重睹汉仪,出险神稍定,乃逐步回而望之。光绪乙卯举人林钟柱撰,庚申年春即墨修德书。”

40.题刻“桃园口”。自梯子石记再上为桃园旧址,昔有山庵桃林,楷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杜颂琴书。

41.诗刻“李白赠王屋山人”。此诗镌于登梯子石达500级之处,在梯子石阶之路北巨石上。诗文如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共13行,每行5字,竖排,字径25厘米,刻石面积8平方米。青岛市高小岩书。该诗录自《李太白全集》,在《全唐诗》中,该诗名为《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其中“亲见安期公”为“亲见安期生”;“飞步登云车”为“飞步升云车”。

42.题刻“太白石”。刻石在梯子石600余级处之南,字径1米。青岛市王蕴华书。

43.题刻“蟠桃峰”。太清后七峰并列如屏,蟠桃峰为其中之一,登梯子石必经峰前过。字镌于40米高之摩崖上,隶书,字径3米半。青岛市高小岩书。

44.题刻“瑶池”。蟠桃峰绝顶有巨石大如球场,石上有数坑,形如桃,大小不等,水澄清,深可齐腰,亢旱不涸,内生蒲草及鱼蛙等,古称瑶池,今仍之。楷书,投影放字,每字高7.3米,宽6.2米,笔划宽达1.5米,深近0.5米,二字共占近90平方米。字用定向爆破凿成,用工770个,1980年10月竣工。青岛市杜宗甫书。

45.题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刻石在瑶池下,草书,竖写三行,字径50厘米。西安美术学院茹桂于1981年10月游崂山时书刘勰《文心雕龙》句。

46.题刻“听涛”。字镌于沿梯子石登山通往明霞洞和上清宫路口,俯瞰碧波万顷,环顾翠松遍山,海涛松风,不绝于耳,游人登临至此,心旷神怡。草书,字径50厘米。青岛市杨慕唐书。

47.诗刻“钓鱼台一字歌”。文为“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末署“大谷子,宋绩臣”。诗刻于太清宫东南至八仙墩之途中,海中有礁石如台,于平整处镌之,字面朝天,须俯视,镌刻年代及书者不详。

上清景区刻石

1.题刻“天梯”。镌于八水河公路桥北之半山石阶旁。清代以前,进山无路可循,当地山民沿山凿石阶而行,进山之难,犹如登天梯,故名。字径2米半,在海滨即可遥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2.题刻“玄武洞”。洞处八水河去龙潭瀑山路之左侧,为巨石垒成,玄武洞三个篆字,呈品字形排列,分别刻在三块洞石上,字径80厘米。青岛市高小岩书。

3.题刻“鳌首金龟”。隔八水河与玄武洞相对之山巅,岩石如鳌似龟,仰头翘尾,作龟伏状。字镌于摩崖之上,行书,字径3米半,在山下即可相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4.题刻“寻真门”。由天梯东攀去太清宫,有巨石横卧道中,石下有洞如门,自古为进山必经之艰险处,人登至此,不敢越石而过,只得穿洞而行,俗称“狗洞”,林钟柱《梯子石记》中记有此洞,因此名不雅,今名“寻真门”,取其进山求真之意。字镌于洞额横石上,面西,字径80厘米。青岛市董海山书。

5.题刻“龙吟”。在龙潭瀑泻水口之极高处,瀑涨时,水漫石刻如帘,似潜龙啸吟。隶书,字径1米。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游崂山时所书。

6.题刻“潜龙飞瀑”。在龙潭瀑左侧下方,草书,字径50厘米。1981年书法家沈鹏游崂山时所书。

7.名胜题刻“龙潭瀑”。潭前石上有楷书“龙潭瀑”三个小字,字径约20厘米,笔划尚端正,为龙潭瀑上游教子园村山民曲立秀16岁时所书刻。

8.记事刻石“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1985年5月4日,驻青岛海军一机校战士石建等解放军官兵和青岛市部分干部、职工及公安干警,在崂山龙潭瀑洪水突然暴发游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救人,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石建为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85年12月30日青岛市举行了抢险英雄群体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主碑是一块100余立方米的自然花岗岩,高4.5米,面向南,矗立在崂山龙潭瀑旁。碑体上镶嵌着石建烈士的半身浮雕铜像,并雕刻着表现英雄群体抢险救人的长幅浮雕。诗人贺敬之的题诗《咏崂山英雄群体》和山东省副省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鹏题写的碑名“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分别镌刻于主碑和副碑上。此外,还镌刻记述其事的纪事碑文,碑文由青岛市张挺撰文,孟庆泰书写,英雄群体浮雕由戴保华创作。

9.词刻“邱长春词青玉案”。词前有序,文为:“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游此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序之后便是词文:“乘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下署“大安己巳”,旁又镌“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此刻石在上清宫东之巨石上,篇幅约2米,书法端正,雕工亦佳,较为完整。此刻石为邱处机逝世后,由上清宫道士补序并镌刻。

10.诗刻“邱长春诗十首”。诗为:“醮罢归来访道山,山深路僻海湾环。掉船即向波涛看,化出蓬莱杳霭间。”“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倚天。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青山本是道人家,况此仙山近海涯。海阔山高无秽浊,云深地僻转清嘉。”“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万状不能名。断崖绝壁无人到,日夜时闻仙乐声。”“晓日朦胧渐起云,山光惨淡不全真。直须更上山头看,似驾天风出世尘。”“海上观山势转雄,清高突兀倚虚空。朝昏磊落生云气,变化皆由造物功。”“重重叠叠互相遮,簇簇攒攒竟斗嘉。眼前清凉心地爽,神仙自古好生涯。”“巨石森森岭上排,巅峰岌岌到无阶。三秋水冻层冰结,九夏云寒叠嶂霾。”“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陕右名高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此诗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之混元石上,石已下陷地下,最低字已没于土中,楷书工整,与太清宫10首邱处机的诗相似,字径10厘米。诗末刻“至正九年石匠张伯川、吕直卿”。《青玉案》词石旁所刻“又作诗十首在别石”即指此石。金大安己巳为公元1209年,亦即南宋嘉定二年和金大安元年,此为邱处机题写此诗之年。元至正九年为公元1349年,邱处机已逝去120多年,此诗这时才镌刻上石。从诗的内容看,这十首诗似为太清宫所作,然而刻在上清宫,而太清宫处所刻之十首诗,又似为上清宫所作,恐上石时道士弄错,此事存疑待考。

11.题刻“鳌山上清宫”。镌于混元石上,横排于邱处机10首诗之上,字径约20厘米。邱处机因牢山之名不佳,为之更名鳌山。

12.题刻“福”。上清宫后有洞,福字刻于洞上,字径20厘米。邱处机书。

13.题刻“道山”。在上清宫玉皇殿东有一石洞,石上刻此二字,为邱处机初到上清宫时所题。

14.题刻“明霞洞”。明霞洞由巨石构成如厦,洞口南向,清代初年洞塌,洞额将埋及土中,刻石仍在,字径约40厘米。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题写。

15.题记刻石“孙真人紫阳疏”。疏刻于明霞洞左侧,文为:“臣居东齐海滨,潜踪崂山上清宫明霞洞,修行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自得道之后,每思皇王浩荡之恩,无由寸报,旦夕实切遑遑,忽闻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洽并参,辞别师斗蓬张,遂即下山上京。至景州娘娘庙,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感刘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同至千佛顶龚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至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阁老翟公銮、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海岳真人,嘉靖庚申岁,秋八月望前二日,复将灵宝秘诀,清净真一,玉帝敕命,上药三品,自升而降,行坐运筹,水火既济,金液大还丹药,为真人供事,太常寺少卿龚中佩者,具本呈进御览,表臣之忠孝,勤慰圣心,得沐恩光宠褒。至癸酉岁春三月二十六日,复将皇经备述其始末玄奥,集成四帙,并及诸书丹诀,总二十六册,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于二十七日奉圣旨,这所进至秘留览,孙至鸾赏银千两,礼部知道。窃惟叨冒恩宠优渥,思欲补报,今将各经书,广行刊刻,流布传通。上祝圣寿无疆,永赞皇图悠久。海岳真人傅刻。”傅刻之“傅”字与“敷”字通用,乃陈述之意。此石刻,占明霞洞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疏中所述甚详,对研究崂山道教之发展,有参考价值。

16.诗刻“孙真人紫阳诗”。诗刻于孙真人行觉题记之后,诗为:“隐迹云林不记年,冲虚清淡妙中玄。留经世远开迷海,阐教功多度有缘。派接七真辉玉性,丹成九转涌金莲。俄惊解化乘风去,常使同心思惨然。”

17.诗刻“持赠孙真人还元一首”。诗为:“唐代真人思邈仙,同宗玄裔得家传。青蛇海上知无异,黄鹤楼中妙不传。炼已精修无上道,清音忠进至玄篇。停看不日丹成就,玉册旌书上九天。”隆庆三年(1569年)孟秋,文渊阁太傅翟銮题。

18.题刻“天半朱霞”。在巨石之右,草书,邵元冲书。

19.题刻“云窟”。巨石之东又一小洞,篆书二字刻于此,书者不详。

20.题刻“重建玄妙真吸将乌兔口中吞”。字镌于明霞洞之上的玄真洞额,洞为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修真处,传为张三丰真笔。刻石之12字中,第四、五两字,因山石剥落,已不可认,据《胶澳志》记载,为“妙真”两字,另有一说为“真洞”二字。

21.诗刻“周鲁题诗”。玄真洞另有一小洞半陷土中,旁镌明代登州武举周鲁题诗一首,诗为:“白云留住须忘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万山环翠雾中围。”

22.诗刻“陈沂题诗”。据明代陈沂《鳌山记》载,他曾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游崂山时,在明霞洞勒诗一首,诗为:“明霞一峰千仞青,众山为堵前为屏。云雾挥开上绝壁,乾坤坐见浮沧溟。古来好事亦无迹,此地栖仙应有灵。岩扉夜闭洞中卧,石溜静滴声泠泠。”在《胶澳志》中亦记有此诗刻,但明霞洞周围未见,可能洞塌已埋入土中。

九水景区石刻

1.路标“外九水之一水”。在我乐村桥头之右石壁上,此处原称菊湾,游九水由大崂自此始。

2.题刻“黑虎山”。位于外一水桥南之左,山体耸起如虎,古称黑虎山,人称黑虎把门,字刻于黑虎颔下,字径80厘米。1981年12月世居一水之于家刻。

3.题刻“玉笋峰”。与黑虎山相对,山上怪石排比如笋,古称玉笋峰,字刻在右岸石壁上,隶书,字径60厘米。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书,一水于家刻。

4.路标“外二水”。在锦屏岩下水渠旁,字径30厘米。

5.题刻“锦屏岩”。二水南岸悬壁立,古色斑斓,旧称锦屏岩或重裳岩。字径1米,楷书,自左而右横镌于山巅。山东省龙口市山之南书。

6.路标“外三水”。过二水东折而南约500米即为外三水,字刻于三水水库道左。

7.路标“外四水”。在三水水库东500米处,山势层叠,排比而上如悬梯,古称天梯峡,山根临水处古人凿有登山脚窝,称脚窝石,现已没入水库中。字刻于飞来石下。

8.题刻“飞来石”。自脚窝石南行,有一石飞栖路左崖上,其形如象,字径80厘米。

9.路标“外五水”。在四水东500米处,五水峭壁危岩,青翠夺目,古称环翠谷,又称玉笙洞。

10.题刻“天开异境”。路北山谷中,古有杏树庵,为五水景点,原有“明天启四年刻天开异境”共10字,天启四年为1624年,此为北九水最古老的刻石,今已不存。1981年予以恢复,四字横排,字径50厘米,刻于山口左方,出此山口,山豁然开朗,另有一番景色。书法家魏启后书。

11.路标“外六水”。在五水东500米处,山险水湍,骆驼头峰高耸入云,字刻在峰下。

12.题刻“驼峰烟云”。“骆驼头”为九水著名奇峰,峰西迭嶂排空古称飞虎岩,其东为鹰嘴峰,山势如驼,气势险恶。字镌于峰前之石崮上,字径1.5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书。1982年6月刻。

13.诗刻“骆驼头”。诗为:“蜃楼不让骆驼头,高节知居水上流。一介生平木石伴,胜名洋溢遍全洲。”东崂居民李香亭诗并镌,具体年月不明。诗刻在骆驼头峰下石崮上,字颇小。

14.路标“外七水”。在骆驼峰南0.75公里处,古时有烟村茅屋散落,称七水村,因此处有山神祠,又称七水庙子,现名河西村,游外九水至此,路程已过大半。字刻于路右电线杆之石垛上。

15.题刻“小丹丘”。在七水中,有峰矗立,巨石磊@,石呈赤绿色,俗称小梳洗楼,亦称小丹丘,山势奇特,秀如盆景,古时游山必沿此经过,现今修通公路后,车从山头而越,此景往往被忽略。字刻在峰顶石上,南向,自九水返回时可见,字径40厘米。集郑板桥书。

16.路标“外八水”。在七水之南250米处,至此可遥见九水山峦。

17.题刻“松涛涧”。西山为松林,山雄水涌,水应松啸如惊涛之远至,环境幽静,至此已近九水。字刻于水中石崮上,字径80厘米。集黄庭坚书。

18.界石“九水界桥”。界石刻于九水停车场右河边。此处为外九水之末,向东即为内九水之始,过漫水桥向南为南九水,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在此。

19.题刻“仙古洞”。在九水西山半坡,洞为卵形,内壁光滑,可容一榻,明清时常有游人宿此洞并有诗咏,民间传为何仙姑渡海曾息于洞内,故又名仙姑洞。明代登州人武举周鲁曾题“仙古洞”三字于洞左,为丛林所蔽,游人多不知。

20.题刻“仙古洞”。1982年增刻仙古洞三字于山坡巨石上,字径1.5米,游人遥可相望。

21.路标“内九水之一水”。自九水界石沿水东行200米,南岸有石临水,字刻其上,阴刻涂朱如印章,字50~60厘米不等。青岛市苏白设计并篆书。

22.碑记“重修九水庙碑记”。明代天顺八年(1464年)重修九水庙刻石,嵌于大殿东壁,字已漫漶不清。九水庙即太和观,建于明代天顺二年。

23.石柱楹联“太和观石柱楹联”。左为“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书者不详,镌刻之时间应在天顺年间后。

24.诗刻“玉鳞口”。诗为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所作并手书,诗刻嵌于太和观之东壁,“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封砖护之,得以保存。刻石长可1米,文为:“何处冰崖万壑雷,高峰云净石门开。盘空瀑雪飞涛落,拂面吹花细雨来。碧天澄潭堪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此诗刻当与太平宫之崔应阶诗刻同时镌刻上石,但此诗刻保存较好,笔划与刻工均比前者为佳。

25.路标“二水”。即内九水之二水,刻于双石屋村的圆石上。

26.题刻“江山如画”。刻于双石屋村东之河谷中,字径1米。山东省张逊三书,1983年刻。

27.诗刻“郁达夫诗”。此诗镌刻于双石屋村外路旁巨石上,幅高4米,文为“柳台石屋接澄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后有小字一行刻“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诗一九三四年郁达夫作,一九八一年夏苗子书。”苗子即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夏来游崂山时书。

28.路标“三水”。过二水东行250米,鹰窠涧水自北汇来,此即内九水之三水。字刻于北九水饭店(原俄罗斯饭店)东之漫水桥头。

29.题刻“鹰窠河”。三水即鹰窠河,峭壁高不可攀,古时多鹳鸟栖居,刻石正当鹰窠涧与三水相汇处之北岸,字径80厘米,横排。书法家黄苗子书。

30.诗刻“鹰窠涧”。诗为清代高凤翰所作,镌于三水中巨大石崮上,文为:“峭壁千寻立,鹰窠识旧名。石花披锦烂,雪窦射云明。古鹤盘松下,仙葩匝地生。何当荷长铲,岩下属刂黄精。”诗刻通篇高4米,古代竹简书。1980年秋书法家钱君7书。

31.路标“四水”。过三水不远即为内九水之四水,涧中巨石垒垒,水流成潭,标记刻于路旁。

32.题刻“石门亭”。四水有新建风景亭,高踞南岸,南岸谷中有石门,高如城,似桂林象鼻山,人可穿行其间,因以名亭。字径60厘米,刻于亭旁卧石上。集苏东坡字。

33.题刻“大夫石”。去五水途中之南岸,悬崖垂石如裳,侧影如士大夫拱手相揖,从六水回望,更加维妙维肖。字径1米,镌于20米高的摩崖上。集颜真卿字。

34.路标“五水”。过四水250米即为内九水之五水,字刻于路旁。

35.题刻“飞凤崖”。在大夫石附近,整个山势如凤之举翼,峭壁矗立,石纹纵横,斑斓又如凤羽之下垂,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古称飞凤崖。字镌于谷中圆崮上,书法家钱君 书。

36.路标“六水”。字刻于锦帆嶂前溪水左侧。

37.题刻“锦帆嶂”。悬崖状如船帆,石纹纵横如缆绳,石呈金黄色,阳光下更显光辉灿烂,自六水回顾,恰似乘帆远去,古称锦帆嶂。字径50厘米,字面向帆,游人须近水才得见。

38.题刻“山高水长”。字镌于六水北岸40米高空之悬崖峭壁上,字径1.5米,为内九水最高最大的刻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书。

39.题刻“马首是瞻”。六水南岸有一山石悬空,正看如印玺,古称天印石,侧看如马首,当地流传乃薛仁贵为其有功坐骑而雕,有“唯薛仁贵马首是瞻”之说,今从之刻此四字。原山东省副省长高启云书。

40.题刻“一步三回头”。地当内九水山路最惊险处,悬崖如锥,直刺青空,白云往返,山崖如摇,人行其下,惊恐不已,莫不频频抚顶三回首,故称。字径40厘米,刻于石阶当眼处。山东省张逊三书。

41.题刻“连云崖”。悬崖峭立,几与云接,仰望令人目眩,游人刚过“一步三回头”,惊魂甫定,再见此刻石,赞叹造化之奇。隶书,字径40厘米,山石剥离崩析,雕工残缺处颇有古意。

42.路标“七水”。即内九水之七水,镌刻在七水亭旁。

43.题刻“冷翠峡”。在七水亭东南岸,地当峡水自南而北汇七水处,南望峡中翠绿如染,景色幽深,古称冷翠峡。字径50厘米,镌于峡口石上。书法家钱君 书。

44.路标“八水”。七水亭稍东即为内九水之八水。

45.题刻“鱼鳞峡”。在鱼鳞峡南岸凹洞内,1935年8月江都人篆刻家吴南愚隶书。1982年修复,字径25厘米。

46.题刻“大龙门”。四周为绝壁,西入东出如城门,古称大崖门,讹传“大衙门”或“大牙门”,清代即墨文人张鹤称为大龙门,今按张说命名。字径1米,刻于北岸之悬崖上。集郑道昭书。

47.题刻“金华谷”。秋日此处一片金黄,故名。字径40厘米,镌于南壁。书法家钱君7书。

48.题刻“二龙门”。由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崖如齿,字刻其上,字径40厘米。原山东省副省长李予昂书。

49.题刻“月城”。在大龙门与二龙门之间形成的圆穹中,群峰环抱如圆月、如城垣,旧称月城,出月城稍东即为靛缸湾。字径25厘米,集邓石如书。

50.题刻“潮音瀑”。镌刻在靛缸湾之北,字径30厘米,并有“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番禺叶恭绰”之刻字。

51.题刻“空潭泻春”。镌刻在观瀑亭下路旁,1933年邵元冲书。

52.石匾“观澄”。石匾悬于观瀑亭内,1933年与亭同建,末有小字:“鱼鳞口为劳山泉之大瀑布,游人玩赏,每作勾留,特辟此亭,籍供休憩。沈鸿烈。”

53.题刻“别有天地”。镌刻在靛缸湾东摩崖上,字约25厘米。1933年7月海城陈兴?同王子甄、黄叶躿来游记石。

54.题刻“春泉玉龙”。北九水疗养院东北疗养员张伟自刻。

55.诗刻“靛缸湾”。诗镌刻在观瀑亭下石壁上,字径5厘米,与瀑水相对,诗为:“瞻彼东崂麓海滨,老松怪石几千春。靛缸何年悬崖露,惹得游人说到今。”作者为崂山居民李香亭,其生平与雕刻年月皆不详。

56.诗刻“鱼鳞口观瀑布”。作者为清代文人高凤翰,诗刻于靛缸湾西壁,与潮音瀑相对,幅高3米多,诗为:“涧水从天下,奔流万派喧。跳珠凌水末,飞雪溅云根。寒欲生毛发,清真洗梦魂。时逢采药者,或恐是桃源。清高凤翰题鱼鳞口看瀑布,辛酉秋君7书。”辛酉年为1980年,由书法家钱君7书。

57.诗刻“游鱼鳞峡”。诗为书法家黄苗子所作并题写,镌于潮音瀑水左侧,通篇高2米,诗为:“游踪不到鱼鳞峡,不识崂山风景奇。三面苍崖萦碧树,千重涧水汇清溪。我初目眩疑迷幻,泉作琴音引梦思。觅句艰难终未惬,故应写出无声诗。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苗子时客青岛。”

58.碑记“蔚竹庵碑记”。九水蔚竹庵,以竹泉胜,原有正殿五楹,东壁嵌有半米见方石碑,文为:“大明国山东莱州府胶州即墨县仁化乡聚仙社崂山蔚儿铺所建三元殿蔚竹庵,计开四至:东至鹰嘴石,南至三教堂,西至丑蒲(仆)涧,北至大山顶。住持道人宋冲儒万历二十一年三月。”

59.题记“嘉庆刻记”。在正殿墙外石基上,字径5厘米,文为:“蔚儿铺是吾先老太师宋真人购于马万者,时在万历十七年,其次年远畚拓壤创三官殿一座,茅屋三间,炊□栖息于其中,游人骚士登临亦于此容榻□□庵主杨印嘉庆□年。”

60.碑记“重修蔚竹庵庙记”。在正殿西壁嵌有庙记刻石,约1米见方,文为:“重修蔚竹庵记。蔚竹庵是吾先师祖宋真人养静之处,始于万历四十三年创建者也。山□无此地,自师祖宋真人羽化后,其间主持者迭为颠沛,嘉庆十七年饥□荐□住持□□土者,用度无计,赴外西去。其时庙宇倾圮,神像凋残,道人李孔亦因庵先祖师之壬□□香火□□虽不能兴胜,亦宜守残,是年秋遂率徒住,勤□□□种植树木,蓄积其中,一十余年,始得润业,其地势重修,此地基因□□兴,爰立碑以志不朽。住持道人李扎秀、仉智远、康信成。道光十九年四月。”崂山各庙宇之碑共达100余通,“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殆尽,惟蔚竹庵地处荒僻,幸有崂山林场住此保存至今,为崂山庙宇之少有,对研究崂山道教之发展有参考价值。1980年11月26日青岛市文化局王集钦偕王祖荣、刘泰功入庵录下此文。

华楼景区刻石

1.题刻“金液泉”。泉在华楼宫玉皇殿后,呈方形,有一饮生黑发之誉,字镌于石壁,楷书,字径25厘米。

2.题记“蓝田题记”。镌于金液泉石壁上方,文为:“莱州府同知南津陈栋、登州道指挥平山王住同游。北泉蓝田题。”蓝田为明嘉靖二年进士,号北泉,即墨人。

3.题辞“灵峰道院”。镌于华楼宫殿后石壁上,草书,字径33厘米,明代刻石。

4.诗刻“邱长春诗”。诗文为:“长春师父作。随机接物不同尘,应物无方内养神。心帝出离三界苦,洞天又想四时春。金丹大药更年玖(久),火觉交难逐日新。一服定朝(超)生死海,不知谁是有缘人。云岩子上石,匠人曲道明,大德四年二月十八日书,刘志德。”大德四年为1300年。诗镌于华楼宫后。

5.题刻“翠屏岩”。镌刻在翠屏岩玉皇洞左,明代蔡叔逵书。

6.题刻“翠屏岩”。镌刻在翠屏岩玉皇洞上,明代陈沂书。下有题记一篇,剥蚀已不可读。

7.题刻“谒玉皇洞”。玉皇洞凿于翠屏岩,洞圆,高深各约2米,洞壁光滑,洞口内右上方刻:“康熙甲寅季春,即墨县守府张问仁、参府汪渊明、知县高王仕爵同谒。”康熙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

8.题刻“东海胜景”。镌于翠屏岩东,草书,字径50厘米。明代蔡叔逵书。

9.题刻“仙岩”。翠屏岩西有巨石,字镌其上,明代邹善书。明代山东提学邹善于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字为当时所题写。

10.题刻“凭虚石”。翠屏岩之西有天液泉,泉东一石卓立如笋,底部镌“凭虚石”三字。

11.题刻“碧落岩”。镌刻在碧落岩上,字径30厘米,书者不详。

12.诗刻“离山老母”。镌刻在碧落岩下,文为:“离山老母作。修行不要意忙忙,常想心猿意马降。世事不贪常守分,外劳不动内隐阳。忘言少语精神爽,养气全神第一强。若是昼夜还不睡,六贼三尸尽消亡。大德二年云岩子上石。”后刻“谭师父修行,刘师父、丘师父、丹阳真人归山操。”大德二年为公元1298年,云岩子即刘志坚,刘师父为刘处玄,丘师父为邱处机,丹阳真人为马钰。

13.题记“八不砂大王题记”。镌刻在碧落岩西上方,文为:“皇帝福荫里,八不砂大王令旨,益都路胶州即墨县牢山有俺的上华楼宫,住持刘大师。元贞三年正月廿三日王道坚上石”。元贞为元成宗之年号,元贞三年即为1297年。

14.诗刻“重阳师父诗”。诗镌刻在碧落岩旁,文为:“重阳师父作。背上葫芦蒲酒沽,无中却是有中无,清光墨蜡般般显,月里丛林永不枯。马师父答。玉液琼浆不消沽,舌上甘津不暂无,学得风仙既寂法,灵苗序草永难枯。云岩子上石。大德四年正月书刘志德。”重阳师父为王重阳,马师父为马钰,元代大德四年是1300年。

15.题记“看劳山道”。接“重阳师父作”,刻有“云岩子上石。刘师父、丘师父游上清宫来看劳山道诗句。”此文虽简,但可佐证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曾游上清宫及华楼山。

16.诗刻“王重阳诗”。与碧落岩同石相连,诗为:“王祖师道。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二(儿)女一(亦)无孙,三千里外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匠人刘道明。云岩子上石。李志明书。”

17.诗刻“重阳洞”。在华楼宫之南有一平峰,名南天门,峰顶有一人工开凿的小洞,名重阳洞,因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而得名。洞北有明代颖哀诗句,文为:“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洞旁有蓝田及其弟蓝?篆书。

18.题刻“最乐处”。镌于南天门峰顶巨石上,明代山东提学邹善于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时书。

19.诗刻“三才”。镌刻在从华楼宫去华楼峰之路左,文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风,人有三才气血精。”字径20厘米,书者及年代不详。

20.题刻“聚仙宫”。镌于华楼峰阴梳洗楼高一丈处,篆书,字径30厘米。明代陈沂书。

21.题刻“云岩子藏骨处”。凌烟崮又名灵烟崮,崮南底部有一石洞,为云岩子刘志坚藏骨处,洞上镌“灵烟坚崮”、“永丘之坟”。洞旁石上直刻四行字:“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

22.题刻“华阳书院诸刻石”。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前华阳山南麓,为明代成化二十年进士、即墨人蓝章所建。书院南溪边石上,刻有“谈经地”、“枕石漱流”、“曲水流觞”等字,东下为松关,石上镌有“重游旧地”、“八仙台”、“松关”、“仙境”等字。上述刻石皆为明代蓝章书。

23.黄石洞刻石。黄石洞在华楼山北,元代建有黄石宫,洞在宫旁,石壁色黄。洞内石壁上刻石甚多,密集之程度,在崂山摩崖刻石中首屈一指,刻石有隶书,有楷书,笔锋遒劲,诗、词、文合计共15篇,最长者可达1000余字,短者只有三字,由于年代久远,已被石花青苔所封,漫漶不清,难以辨识,最早者有元代大德年间刻石,最晚者为明代万历六年刻石。洞上有大明乙未张德昌上石之邱处机《青天歌》一章,字已模糊不清。

巨峰景区刻石

1.题刻“唯此独尊”。由潮音瀑东上,可达崂山巨峰顶。此刻石在崂顶了望哨下石崮上,字径30厘米。梦歙山民书,书者及镌刻年月不详。

2.题刻“东海灵秀”。在“唯此独尊”刻石旁,字径50厘米。1933年7月海城陈兴亚书。

3.题刻“海阔”。字径40厘米,书者不详。

4.题刻“东海奇观”。字径40厘米,书者不详。

5.题刻“崂山巨峰”。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哨所东之平台上,字径30厘米。1982年哨所战士刻。

6.题刻“家”。1982年镌刻于哨所门前,表示守卫战士以此为家,字径1米。

7.题刻“原泉”。原泉在巨峰西北,为崂山最高之泉,泉水自岩下流出,成为北九水及其下游白沙河的源头。字径60厘米,梦歙山民题刻。

8.诗刻“登巨峰顶”。诗为杨得志上将所作,镌刻在哨所下之正面,篇幅2平方米,诗为:“登望黄海,巨志成城;峰注云霄,顶灭来敌。杨得志一九六一年五月九日。”该诗刻为四行,每行首字连读为“登巨峰顶”。

9.题刻“青龙庵镇水庙”。烟云涧东有聚仙宫,宫西北有巨石似椅,名椅子石,石上镌“青龙庵镇水庙”六字,书者及年月无考。

10.题刻“南天门”。崂山南麓天门峰,一名云门峰,又名南天门。山口两峰对峙,高数十丈,崖石镌有“南天门”三个大字,为邱处机书。

11.题刻“金壁洞”。由烟云涧北上便是砖塔岭,岭东500米处有洞大如屋,上镌“金壁洞”三字,末署“万历十七年子秋立”。万历十七年为1589年,书者不详。

12.题刻“老君洞”。在铁瓦殿之上,有一洞峭壁半空,南对金刚崮,攀层石可登上,横镌“老君洞”三字,书者及年代不详。

13.题刻“慈光洞”。慈光洞在自然碑下偏西,上倚绝壁,前俯深壑,左右奇峰耸峙。洞呈圆形,壁石光可鉴人,上刻“慈光洞”三字。旁有万历时慈宁宫近侍题诗一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