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崂山抗日游击队
释义

崂山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青岛市委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此外还有一支活动在崂山的游击队,是国民党的抗日武装——青岛保安总队(简称“青保”),青保是在鲁东和崂山一带活动的一支国民党抗日武装力量,这支部队的兵源主要是崂山本地人,其军官的班底多为原青岛国术馆的学员。这两支抗日游击队,都为青岛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崂山游击队组建背景

1937年9月,青岛党组织在山东大学成立了青岛特支,李欣任书记,陈振麓任组织委员,王艺任宣传委员。特支建立后,在市内及崂山地区积极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发展“民先”队员。特支在崂山毕家村、蓝家庄一带发动抗日武装时,成立了毕家村党支部,陈振麓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委员,李西山任宣传委员。进而组建了党在崂山地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崂山抗日游击队,之后建立的第二支武装是抗日独立中队,第三支武装是崂山武工队。这几支队伍在崂山地区采取灵活的方式与日、伪军勇敢作战、顽强斗争,为保护崂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抵御外侮做出了巨大贡献。

崂山游击队的组建

毕家村支部建立后,党员们分头到各地联络老党员、老熟人,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吸收“民先”队员,进而发展游击队员。由山东大学“民先”队员和本地老党员相结合的这支革命队伍,深入农村,开演讲会、座谈会,印发传单、张贴标语,教唱革命歌曲,进行抗日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了毕家村、蓝家庄、枣行等村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多群众积极报名加入“民先”,参加抗日游击队。李西山的父亲李崇汉是埠落完全小学校长,在当地威信很高,他积极支持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工作,学校成了组建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中心。

1937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成立,由陈振麓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部长,李西山任宣传部长,王焕章任职工运动部长,李明海任武装部长,市委集中力量,分片发展游击队员,加紧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按当时市委的计划,拟定成立一个大队,四五个中队。第四中队位于毕家村、蓝家庄一带,这里抗日运动发动的早,群众基础好,这个中队最先成立起来,由当地群众和山大学生等共六七十人组成,名为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陈振麓任中队长,宋中堂任队副、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负责讲游击战术。由于青岛市委和游击队在崂山活动的时间较短,原计划成立的其它中队都没有正式成立,因此,崂山抗日游击队实际上就是指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

与反动分子的斗争

崂山抗日游击队的组建过程同时是与国民党反动武装、顽固反动分子、土匪、恶霸不断斗争的过程。在中共青岛市委抓紧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同时,国民党市党部的孙殿斌也拉起了一支游击队伍,驻扎在崂山地区北部的惜福镇,他们枪多人少,想以武器为诱饵,吞并崂山游击队。孙殿彬多次派人与崂山游击队联系,要求游击队到惜福镇联合,并许诺发给游击队枪支弹药。青岛市委在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决定联合,但是坚持独立自主,不与孙部合编的原则。游击队在与孙部联合的过程中,发现孙殿斌联合意愿不诚,便借晚上行军的机会巧妙地脱离了孙部,孙殿斌的阴谋未能得逞。

崂山抗日游击队前往惜福镇的途中,在沙沟小学宿营。夜晚,王景瑞和李西山按照王云九同志调查的有枪人名单,动员持枪人交出枪支,收缴了三四支手枪。游击队的行为引起沙沟地主李代华的愤恨。后来,李代华组织武装偷袭抗日游击队,枪杀了肖维成同志。李代华袭击抗日游击队后害怕游击队报复,托人出面调停,未果,便贿赂即墨常备队袭击抗日游击队,用迫击炮将市委及游击队驻地埠落小学轰塌。市委领导、游击队及时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崂山游击队的撤销

1938年1月10日,日军从崂山山东头登陆,崂山抗日游击队面临日、伪、顽三股反动势力的胁迫。为保存革命力量,同时集中优势打击敌人,崂山抗日游击队在中共青岛市委的率领下,按上级要求,中共崂山抗日游击队60余人,分三批先后抵达诸城,与高密游击队会合,随后组建高密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共108名队员。崂山抗日游击队至此撤消。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同年2月,中共鲁东南工委又带领全队108名同志,冒着大雪向徐州转移。途中大家高唱:“我们的队伍多么广大强壮,它有优秀的工农和学生,我们共有一百零八个同伴……充满抗战救亡的热情。”到达徐州后,根据中共长江局的指示,伍志刚带领80余人到东北军第五十七军万毅部工作,邹鲁风带领20余人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工作,其余几人被分配到了别的地方。崂山抗日游击队员,又立即投身到新的革命洪流。

崂山游击队历史意义

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崂山抗日游击队从组织到成立只有3个月的时间,虽未经历大的战斗,却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一是我党坚持统一战线政策,以独立自主为原则建立起崂山人民自己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二是这支队伍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队伍成员政治、文化素质较高,是青岛革命力量的精华。三是青岛市委和党员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四是为崂山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教育培养了接班人,奠定了在崂山继续进行武装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其他的崂山游击队

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崂山抗日游击队之外,活动在崂山的游击队还有国民党领导的青岛保安总队,(即“青保”)也被称为崂山抗日游击队。

组建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却了全面对华侵略战争。时仁青岛市长沈鸿烈根据青岛地区的战略地位以及当时的形势,沈鸿烈认为应该首先破坏日本设在青岛的九大纱厂,切断其物资供应。

为此早在事变之前的1937年7月1日,在崂山区(当时称李村区)朱家洼村成立以青岛国术馆训练人员为骨干的爆破大队。大队长沈仁,现李沧区于家下河村人于承芳任爆破队“点火正”。爆破队成立后,在朱家洼村进行操作训练,让队员熟练地掌握爆破技术及其他一些军事常识等。

当时日本在青的九大纱厂拥有45万纱锭,绵于四方、沧口一带达20余华里,厂直坚固、规模宏大,且各纱厂均安装有防火设备及蓄水池,并非简单放火所能毁灭。

沈鸿烈设计三条行动方案:

一、以人力毁其精巧纺纱机器;

二、以火力毁其仓库物资;

三、以炸药毁其机器锅炉。

另外,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动员部署,于1937年12月18日晚20点,一声令下,九大纱厂全被爆破,大火燃烧整整六天,尽成灰烬。到12月31日,日本在青的啤酒厂、铨木丝厂、丰田油坊、太阳鑫和两个橡胶厂,也被全部彻底摧毁。

应当指出,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在抗战之初就提出以“焦土政策”为战略之一的是我国的资产不被敌所利用。但当时其它的许多地方在日寇未至之前,却大都先行破坏自己的工厂和建筑物,没有毁灭敌人的财产。所以,沈鸿烈此举之价值和意义,应为抗战历史上的浓墨重彩。

其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节节败退,日军追踪而下,山东大半暨胶济铁路西段均被敌占,青岛陷入孤立状态。沈鸿烈奉中央和第五战区令,于1937年12月31日率队南下徐州。他们从胶县过诸诚,刚到临沂七十里埔,就与敌板垣师团遭遇。因众寡悬殊,沈鸿烈当即化整为零,疏散潜伏。

青保的成立

其中一部份人辗转返回青岛,遂与留守青岛坚持抗战的孙式庵、朱及洪、于命九、于法章等联系,于1938年春在崂山旱河庵(即玉清宫),成立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二纵队直属第三大队。组成人员以爆破日本纱厂之勇士和纺织工人为主,包括农民和小学教员等。大队长孙式庵、大队政治指导员朱乃洪。第一连长王子忠、第二连长王立琪,排长由曲志伟、王权和、于承芳等担任,共计300余人、200余条枪。

他们以崂山为根据地,开始了抗击日寇的艰难战斗。1938年初,日军侵占了胶济津浦两条铁路及周边城区,并在占领区内成立伪政权,青岛市由汉奸姚作宾为伪市长。

在危难时受命为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将山东省分割为四,自己暨省府驻鲁南、设鲁东、鲁北、鲁西三个行署。李先良被任命为鲁东行署主任、兼代青岛市市长,率领部队人员活动在莱阳一带,同时在青岛市郊区设青岛办事处,李任命姜可训任处长。姜可训与孙式庵、朱乃洪联系上以后,遂将这支队伍编在以李先良为总指挥的鲁东游击部队中。

到1939年夏,李先良调这支队伍到鲁东行署所在地的莱阳进行训练,编为“鲁东行署独立营”。拨出两个连进崂山打游击,每隔三个月轮流调往,这样,可以在后方不断训练和装备,提高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持军纪并增强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独立营成立不久,在行署参谋长兼任该营营长洪彪率领下,进驻崂山华严寺。 1941年,独立营改称“青岛市保安大队”,孙廷镛、薛益敦分任正、副大队长。

青保的发展

1942年鲁东行署结束,李先良以青岛代市长身份进崂山,制订崂山治理方针,提出“抗战”、“除暴”、“安良”三大行动口号和贯彻实施办法。同时增设保安第二大队,高芳先任大队长。不久,两个大队合编为青岛市保安总队,李先良兼任总队长,高芳先任副总队长。稍后又增设一个特务大队,大队长由崂山区南龙口村许京武担任。到1944年"青保"已增至4000余人,李先良不再兼任,而由高芳先任总队长。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青保总队已辖有五个大队,人数从4000人增至6000余人,其重要成员和士兵多系崂山当地人。活动的区域为以崂山为核心的周边100余平方公里的地面。以华严寺为市流亡政府所在地。青保总部则设在太清宫并作为军事骨干和保甲长训练的基地。白云洞为机械修理所,太平宫为军需品和后勤粮秣库。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李先良将青保总队改为青岛保安师(青保总队名称仍在),李自任师长,高芳先任副师长。保安师下设三个团,一团长孙克宗、二团长于承芳、三团长董修璋。

青岛保安总队虽然是一支抗日的武装,但同时也是一支反共的武装。在抗日时期,青保一直阻拦崂山武工队等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进入崂山开展活动,并多次发生过摩擦。

抗战后的青保

1948年,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按国防部关于“加强地方武装”的电令,从警备司令部派一个团补充青岛保安总队,并易名青岛保安旅。高芳先任旅长。高伦师任参谋长。旅下设3个团,一团长孙克宗、二团长于承芳、三团长董修璋。

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前夕,该旅溃散南逃台湾。其首领李先良到台湾后,于1957年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聘为教授,主讲市政学、都市计划、政治学等课程,到1974年退休后专心从事著述,有《都市计划学》《市政学》及回忆录等著作出版,画了自己从政、治军为学的人生轨迹。

总人数与装备

抗日战争期间,青保总队的战斗兵力多数时间维持在千人左右,最多不超过1800人。1945年5月,德国被盟军击溃后,侵华日军江河日下,大批日伪军开始向中国部队投降。由于收编伪军,青保兵力持续增长。1945年7月,即日本投降前夕,档案登记的青保部队编制为2236人,实际战斗人员2036人。日本投降后,鲁东各游击部队纷纷来青,青保兵力迅速增长。至同年10月,编制增至12000人。

青保在抗战时期的兵力不足1800人,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是捉襟见肘。资料显示,1943年5月,当时的兵力有1701人,机枪、步枪、手枪等各式枪支总共311支,刺刀85把,这样算下来,平均5个人才有一支枪。到了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机枪、手枪、步枪、马枪等各式枪支达到803支,枪背带675副,刺刀335把,而当时的战斗人员共有2036人,武器装备与国民党正规军队依然有较大差距。

歼敌数与伤亡

自青保成立至1945年8月,青保进行了大小战斗80多次,较大的战斗有王哥庄、登瀛、黄山、大崂、汉河、沙子口等。这些战斗多发生在1944年3月至1945年8月之间。总共消灭了370余敌人,伤敌310余人,俘虏483人,获机枪14挺,步枪760余支,手枪74支,其他枪支63支,子弹28140发等。

青保在抗战期间阵亡183人,其中不仅有与日伪作战阵亡官兵,也包括与中共武装力量摩擦作战阵亡官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