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崂泉铭 |
释义 | 崂泉简介崂山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以“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全长9.5公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胶澳志》称北九水之景为:“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北九水景区还有十八潭,统称为九水十八潭。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无隅潭”、“无极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五水有“有间潭”、“得鱼潭”,六水有“得意潭”、“无几潭”、“不滞潭”,七水有“餐霞潭”、“饮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点。曾以“九水明漪”之誉列崂山十二景之一。 崂山山门联赶快登临,抬望眼,千崖竞秀,万壑争流,葱茏果是神仙地; 欣然悟道,奉澄心,六合呈祥,三灵显瑞,炜晔堪称尧舜天。 范曾于南开大学西南村壬午仲夏之夜 《崂泉铭》创作缘由这篇铭文是著名画家学者范曾应邀游崂山即兴而成。坐在车上完成的,用时仅半个小时,共499字,可谓“神速”;并亲自为九水十八潭逐一命名,根据每一个潭的方位和形状、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将“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与山水的灵秀交汇融合,对“九水”和“十八潭”逐一命名阐释使每个不同的水潭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和文化特征。 “九水”分别为上善、抱一、大方、齐物、养生、坐忘、逍遥、安期、许由。 “十八潭”分别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无隅潭、无极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有间潭、得鱼潭、得意潭、无己潭、不滞潭、餐霞潭、饮露潭、清心潭、洗耳潭), 作者简介范曾,字十翼;斋号抱冲斋,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 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称号。 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分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随沈从文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并临摹优秀绘画作品多件。1978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84年调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曾捐款400多万元人民币建设该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 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书画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怀抱》、《范曾自述》等。 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1982年获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1986年获日中艺术交流特别贡献金奖。 崂泉铭黄海沧浪,北拥崂山巨峰,远接大洋澒洞。天道周星,仙子居灵异之府;爽籁送月,神人有绝妙之窟。松风伴涛,千山似碧笏归主;朝霞送晖,万壑推圣泉依宗。或一线玉悬,越涧穿峡;或百丈帘垂,敲崖击石。忽焉天倾龙漦,洗出净域;云传銮铃,奏同大吕。真宇内之洞天,齐鲁之福地。疑登瀛洲,辇道迎秦皇卤薄;便生药灶,方士圆唐宗仙梦。海上名山第一,非徒高摩重霄,更缘周流群岫。崂山之泉,穷碧绿而临无地,险岚云腾,幽谷烟笼,泉得神助,山随泉活,普天之下,未有如斯奇绝者。醴泉有名,崂泉阙如。太白携旷代之才,耽餐紫霞,忘著雄文,松龄探幽冥之魂,惟顾绛雪,偶咏海市。高人韵士,目迷而心醉,隐机而忘言,良可惜也。 且也吾国道学,殊重形上,契同于易;下接神话,非止于巫。东起海筮,西达昆仑,南极荆楚,深雄瑰伟,不惭希腊;太玄至奥,平视基督。阐阴阳之化育,扬自然之哲理,揭天地之大美,尊人类之至性。惟吾崂泉,知所流变,泉沁物衍,上善之水。观绝壁泛绿,悟四时之定法;待深峡红遍,知万物之成理。天筠诲人以道,此足徵矣。 有司雅望,嘱为内九水十八潭命名,仰泉注而俯潭溢,文思潮动,谨献至诚,以示后之来者。锦帆嶂在,当扬波于天下,撷雅为颂,永葆斯馨! 《崂泉铭》赏析此文入手即切题下笔,状写崂山作为道家名山的奇异景观,气势流衍,雄奇苍郁,为“崂泉”的推出作埋伏,自非泛设。自“疑若瀛州……”始,则字字虚灵,神奇谲变,不可方物。至若“且也吾国学……”,则由崂泉转入论学,卓万古而不磨,盱千载而独见。此段宏论且跳出前贤的碑铭窠臼,高视阔步,生面别开,从我国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立论,对道学的内在精义和价值作了卓越的阐发,语必生新,而意在独造,警练益复超拔,具见灵心四辟。这足以表明,同一胜境,浅者见浅,虽深而犹浅:深者见深,虽浅而犹深。心以为浅,无往而非浅,心以为深,无往而非深。此亦古人所谓“深人无浅语”也。若非作者中心冲然至虚,一私不有,焉能粹然至实,众理咸具。诗家之胸襟自有其所以异者在也。刘声木在《桐城文学渊源考》中曾评范伯子文云:“其为文,创意造言皆绝奇,非凡俗所有,恢谲怪伟不可测量,自云谨守桐城义法。”这种“绝奇”、“恢谲怪伟不可测量”的心性秉资,迹化于范曾先生的《崂泉铭》之中,遂使古文辞尽脱温柔敦厚的迂腐旧胎,而树奇绝灵异之刚健新骨。 若从“声”“气”方面寻绎,《崂泉铭》宫商谐畅,音韵铿然,绝无孤音病韵之弊,故极为美听,此亦“家法”使然也。况复文有首尾,述有主次,气有刚柔,辞有虚实,势有缓急,非熟读精思,涵咏吟诵,亦无以会通文外之深旨。而作古文不知赏审音,则精彩迷失大半矣。 九水十八潭命名缘由北九水景区还有十八潭,统称为九水十八潭。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无隅潭”、“无极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五水有“有间潭”、“得鱼潭”,六水有“得意潭”、“无几潭”、“不滞潭”,七水有“餐霞潭”、“饮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点。“九水”分别为上善、抱一、大方、齐物、养生、坐忘、逍遥、安期、许由。 “十八潭”分别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无隅潭、无极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有间潭、得鱼潭、得意潭、无己潭、不滞潭、餐霞潭、饮露潭、清心潭、洗耳潭)。 上善 “上善”取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天下最善者象水一样,它授意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 至柔潭 “至柔”取自《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讲的是滴水穿石的哲理。“天下莫柔于水”,水看似是柔弱的,可是再坚硬的东西,只要经过一滴滴水天长地久地点击,也会被穿透。 居卑潭 “居卑”取意《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河大海之所以能成就其大,是因为他们处于地势较低的地方, 成为许多河流归往的地方,成为浩瀚无际的江河大海。圣人要有谦下不与人争的美德,才会赢得人们的拥戴。 抱一 “抱一”取自《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和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及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等,意思是说:人的精、气、神要合一,如果不能统一,那么生命就危险了。 未封潭 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记》:“夫道未始有封,言夫始有常。”意思是说:道从来就没有分界,无处不在,随处可见;言论有彼此、有辨证,所以是无常的、变化的。 未始谭 “未始”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这句话是庄子解释宇宙发展逻辑的一种关系。意思是说:宇宙有个开始,有个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个未曾开始那个未曾开始的开始。人们看到的事物根本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更高远的根源,那就是道家所论的“道”。大方 “大方”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之“大方无隅”。意思是说:“大”的存在没有死角,正如宇宙,找不到边沿。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隅潭 “无隅”也取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意思是说:“大”的存在没有死角,正如宇宙,找不到边沿。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极潭 “无极”取自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复归无极”。老子认为水性最接近于道性,提醒人们学水修道,才能恢复到与道一体,回到朴素纯真状态,执守中道。老子说的“守中”即“无极”。 齐物 “齐物”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论》。意思是说:天正万物皆有长短,不必努力去争辩是非,只要一视同仁,把万物放在同等的地位,就是有道德的表现。 自取潭 “自取”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意思是说:风吹到不同的孔穴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完全取自于孔穴自己,风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声音。成语“咎由自取”或“自取咎由”与这里的“自取”有相似的意思。 俱化潭 “俱化”取自《庄子外篇.山木》之“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与时俱化”有与时俱进的意思,现实的意义是说: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与时进退,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实践,去生存,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断,违背事物客观规律,自取苦果。 中虚潭 “中虚”取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原,以无原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中虚”就是中间有空虚的意思,援引于疱丁解牛。这里是想告诉人们要学会磨练自己,使自己象刀刃一样找到能发挥长处的空间。或理解为像庖丁一样做到游刃有余,顺势而为。 养生 “养生”源于《庄子内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和能力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边际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利用环境、工具、和规律掌握知识技能,是养生重要原则之一。他还提出“安时而处顺”的养生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能得以长久安生。 有间潭 “有间”取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取意和中虚是一样的。告诉人们要学会磨练自己,使自己象刀刃一样找到能发挥长处的空间。意在提示大家悟出以“无为”养生和治国的秘决。 得鱼潭 “得鱼”源自于《庄子杂篇.外物》:“鉴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为忘言。”道家认为:天下没有值得固守的东西,当时解决了问题,过程完成了,工具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不要再沉浸在其中,积成累赘不利于养生。 坐忘 “坐忘”语出《庄子内篇.大宗师》:“堕肢体、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通过解释坐忘表达了同一于大道的大方法。意思是说:抛弃肉体的愿望,杜绝对世界的观察视听,放弃自我,回归内部世界。 无己潭 “无己”取自《庄子内篇.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说:齐同的境界是得道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就是无己的境界。 不滞潭 “不滞”源自道教思想家对《老子.第一章》:之“玄之又玄”的阐释。其中唐代道教思想家成玄英释《老子》“同谓之玄”说:“玄者深远之意,就是不滞之名”句云:“有欲之人惟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谴双执”。这其中包含着丰富、微妙而辩证的人生哲理。 逍遥 “逍遥”语出《庄子内篇.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泛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乘风而行,轻曼飘逸,但毕竟有所依赖,道家讲究顺应天地本性,乘天地之气,遨游无限宇宙之中才是真的逍遥之游。 餐霞潭 餐霞语出李白的《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早大如瓜”这里所说的餐霞是指道家养生之法,却谷食气之意,是一种修道方式。 饮露潭 “饮露”取自《庄子内篇.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道家认为:露乃日月净化,久服之则可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成为神仙。 安期 “安期”语出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亲见安期公,食早大如瓜”。安期即安期公,琅琊阜乡人。据说很早就得道成仙,曾与秦始皇在崂山谈经讲道,在这里意为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洗耳潭 “洗耳”语出《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当时尧欲以九州长官相封,许由恶闻其声,跑到潭边洗耳恭听耳,意即出此。洗耳成为品行高尚的代表。 清心潭 “清心”出自《庄子.在宥》说:皇帝问广成子如何治身可以长久时,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心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道家认为:清静是天下的根本,否则就不能很好的生存,但也不是让人清心寡欲,而是要保持一种心态。 许由 “许由”语出《庄子杂篇.让王》:“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庄子的著述中多处提及许由,其人道德高尚,尧尝以天下相让,许由却不肯接受,隐身于萁山耕种。许由成为道家轻物贵生的思想的代名词。 图书 范曾书《崂泉铭》墨迹书名:范曾书法作品精选 书《崂泉铭》《水泊梁山记》墨迹(全二册) ISBN:750030679 作者:范 曾书 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 定价:46 页数:0 出版日期:2003-1-1 版次: 开本:29cm 包装: 简介:上下卷全彩版,共分为《书法作品精选》卷和《崂泉铭》、《水泊梁山记》墨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