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噻嗪酮 |
释义 | 理化性质及简介噻嗪酮(扑虱灵) 通用名称:噻嗪酮 英文通用名称:buprofezin 化学名称: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 分 子 式:C16H23N3OS 分子量:305.4 理化性质: 外观 白色晶体(工业品为白色至浅黄色晶状粉末)。 熔点:104.5-105.5℃。 蒸气压:1.25mPa(25℃)。 密度:1.18(20℃)。 溶解性:水中为9mg/L(20℃),氯仿中520g/L,苯中370g/L,甲苯中320g/L,丙酮中240g/L,乙醇中80g/L,己烷中20g/L(均为25℃)。 稳定性:对酸和碱稳定,对光和热稳定。 制剂:25%乳油;25%可湿性粉剂;40%胶悬剂. 制法1.特丁基异硫氰酸酯的制备 将74.1g叔丁醇,600ml水,95.1g硫氰酸铵混合后,升温到75°C,冷凝器有回流时,在30MIN内将200ml30%盐酸滴加到反应液中,然后升温到85°C,保温5H。反应液降温至30°C,静置,分出水层,油层水洗,得到103g,减压收集80°C/16kPa馏分98.5g 2.N-特丁基-N`-异丙基硫脲的制备 将24.8g特丁基异硫氰酸酯和70ml甲苯混合后,反应液冷却到10°C,搅拌下将13.1g异丙胺滴加到反应液中,反应温度不超过20°C,在室温下搅拌2H滤,用甲苯洗涤,干燥 3.N,N-甲基-苯基甲酰胺的制备 将85.6g N-甲基苯胺,56.0g(85%含量)甲酸,150ml甲苯升温回流3~4H共沸脱水,使回流液透明为止。减压下尽可能把过量的甲苯,甲酸蒸出,得粗品110g,减压收集110~113°C/0.8~0.9kPa,馏分98g 4.N,N-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氯的制备 将76.8g N,N-甲基-苯基甲酰胺,500ml四氯化碳在搅拌的情况下通入氯气,并控制反应温度在15MIN出现回流,,通氯气1H至100g。蒸出四氯化碳,得到粗品油状物108g 工业采用 N-甲基苯胺与光气,氯气反应制造N,N-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氯 5.噻嗪酮的合成 将11.5g N,N-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酰氯溶于10ml甲苯溶液,滴加到由氢氧化钠,甲苯,和9.0g N-特丁基-N`-异丙基硫脲组成的反应中,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25°C,然后在室温下搅拌3H,静置,分出水层。有机相减压脱除甲苯,残留物加甲醇60ml冷却到-5~0°C,抽滤,得到干燥产物10.8g 作用特点是一种杂环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破坏昆虫的新生表皮形成,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引起害虫死亡。具触杀、胃毒作用强,具渗透性。不杀成虫,但可减少产卵并阻碍卵孵化。 药效慢,药后3-7天才能达到药剂高峰。 主要应用应用:本品为对鞘翅目、部分同翅目以及蜱螨目具有持效性杀幼虫活性的杀虫剂。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大叶蝉科、飞虱科;马铃薯上的大叶蝉科;柑桔、棉花和蔬菜上的粉虱科;柑桔上的蚧科、盾蚧料和粉蚧科。 适用作物:水稻、果树、茶树、蔬菜 防治对象: 本品对同翅目的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害虫有特效。 施药技术: 水稻害虫:稻飞虱、叶蝉类,每亩用25%可湿性粉剂20~30g兑水50~75公斤喷雾。 果树害虫:柑桔矢尖蚧、黑刺粉虱等用25%WP1500~2000倍液喷雾。 茶树害虫:茶小绿叶蝉用25%可湿粉750~1500倍液喷雾。 蔬菜害虫:白粉虱等用25%可湿粉1500~2000倍液喷雾。 注意事项: 本品不可用毒土法。 药液不能直接与白菜、萝卜接触,否则会出现褐斑及绿叶白化等药害症状。 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 剂型:噻嗪酮 10%EC 噻嗪酮 25%WP 噻嗪酮 50%SC 噻嗪酮 70%WDG 残留标准蔬菜:2005年1月17日,美国公布了两项关于修改噻嗪酮残留限量的法规。法规涉及的产品包括部分水果和蔬菜。法规分别对以下食品内或表面的杀虫剂噻嗪酮(Bruprofezin)制定如下限量:莴苣头:5.0ppm;莴苣叶:13.0ppm;蔬菜、蔬菜用葫芦9组:0.50ppm;水果、柑橘10组:2.5ppm;柑橘的干果肉7.5ppm;柑橘油:80ppm。 茶叶:欧盟对噻嗪酮残留的最大限量定为0.05mg/kg,中国对噻嗪酮残留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0mg/k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