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撄宁
释义

基本信息

撄宁(yīng níng):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详细释义

【汉语文字】撄宁

【汉语拼音】ying ning

【词语解释】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字词解释】

撄:1.接触,触犯:撄其锋芒;2.扰乱,纠缠:“不以人物利害相撄”。

【近似词语】坐忘、心斋

出处

原文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译文

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典故

明代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三出:“罢罢罢,罢却了赓歌辛苦无乾浄。便便便,便永世脱撄宁。”这里指外物的扰乱。

辨析

撄宁与婴宁

撄宁为道家所追求的修养境界,是庄子所提倡的出世态度。

婴宁出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是蒲松龄笔下天真浪漫,惹人喜爱的女狐妖。

撄宁、心斋与坐忘

撄宁、心斋和坐忘是庄子描述的境界。

首先,心斋与坐忘都还是世间境界,还未离开生死束缚、还未解脱,甚至,应该连男女欲之欲界境界都尚未超过。而撄宁是否真的是入无余涅盘,还有待考证。

坐忘,是颜回描述自身经历,原文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从这个描述来看,这应是超过欲界定的未到地定,盖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不觉自身存在,此时意识心也暂时不去攀缘、了知触尘乃至色声香味,所以不觉自身,然而这只是 佛在楞严经中所呵责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之定境,与解脱无关,而这未到地定也还未出离欲界层次。

心斋,原文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其实这只是教导学生要修身养性、观察入微,让心地工夫更细腻而已,这只需培养动中定力之功夫,就可以办到,而且此证境如果还未离欲,也只能说欲界中世间圣人的心地层次。

撄宁,是描述自身听闻学道与证道的次第。至於最后的入不生不死,并没有简略说明其内涵,其中证道的次第,有外物、外生、一直到无天下、入不生不死,依据字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真的断我执,而能够入无余涅盘,第二种,就是空却我所的攀缘、让心悠闲、不去执著、挂怀世间一切而进入一种意识空灵忘我之境,然而这只是意识境界,非真解脱也。在后世一般看法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极大,因为这种状态毕竟没有提到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也没有否定自我的虚假,特别是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文中大多数还是在外我所的描述,应该只是屏除外我所的执著而已。

因此,这三种境界都还是意识境界(撄宁是否出世,毕竟后学对於外物、外生、见独这些名词还是挺陌生的,但是无天下,显然只是空却我所,因此暂时先判定只是空却我所执著,而心住轻安之境而已),坐忘是比心斋还高的,撄宁只是轻安之境,所谓潇洒物外而已,因此,坐忘已经到了未到地定,超越了欲界定,而撄宁最多只是欲界定,至於心斋,只是世间圣人的一种操守。

所以,依意识境界而分,坐忘的境界高于撄宁,撄宁的境界略高于心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