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蕲州之战 |
释义 | 唐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黄巢进军蕲州(治今湖北蕲春),这是王仙芝、黄巢义军在统一指挥下,同唐僖宗为首的官僚集团进行政治交易的一场战争;也是王仙芝和黄巢因政治路线不同而开始分裂的一次重要战斗。 战事简介战争过程乾符三年七月,王仙芝兵败沂州之后,长驱西进,八月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兵锋直指东都洛阳。唐僖宗李儇急命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进击,又令昭义节度使曹翔率步骑5000和义成节度使合兵,共同保卫东都宫。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镇守洛阳。同时下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2000守住汝州(今河南临汝),邓州(治今河南邓县)的要道路口。当王仙芝进逼汝州时,又命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绚选步兵1000、骑兵500守住陕州(今河南陕县)、潼关(今陕西潼关),形成一道以洛阳为中心的防线,妄图集中优势兵力阻挡义军。在官军云集的情况下,王仙芝不畏强敌,于九月初二率义军进攻汝州,在城东苦慕店一战,除一骑漏网全部官军都被生俘,占领汝州城,杀死唐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活捉汝州刺史王镣。“东都大震,百官脱身出奔”,洛阳城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唐廷忧心忡忡,连重阳内宴也取消了,下诏“赦王仙芝、尚君长罪”,妄图用厚官收买王仙芝等人。这时王仙芝已北上攻占阳武(今河南原阳),在进攻郑州(治今河南郑州)时,驻在中牟(今河南中牟东)的唐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乘机进攻义军,使王仙芝受到挫折,于是王仙芝挥师南下。十月,王仙芝攻打唐州(治今河南沁阳)、邓州,继续南下流动作战,十一月,攻克郢州(治今湖北京山)、复州(治今湖北沔阳西南)。十二月又攻克申州(治今河南信阳),东破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攻势凌厉,声震江淮。淮南。节度使刘邺急忙向朝廷乞求救兵,唐僖宗遂命感化节度使薛能发精兵数干驰援淮南。王仙芝命尚让率部分义军入据查牙山(今河南遂平西南),官军退保邓州。 战事结果这期间,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宋威为保存实力滞留亳州(今安徽亳县),私下对招讨副使曾元裕说:“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殊无进讨之意”。曾元裕则拥兵蕲州(治今湖北蕲春)、黄州(治今湖北新州)“望风退缩”。关东诸道兵“但守城而已”,唐王朝的围剿计划变成了纸上谈兵。义军“出彼入此,兵逝风驱”,迅速壮大到30万人。于是唐僖宗听信宰相郑畋之言,怕扬州失守,由“江南亦非国有”,遂以陈许节度使崔安潜为行营都统,以宫苑使李琢代宋威为招讨使,右威卫上将军张自勉代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同时加强政治攻势,以名利收买义军领袖人物,从内部瓦解义军。原汝州刺吏王镣被义军俘虏后,一直在王仙芝身边。他是宰相王铎的从弟,常劝王仙芝归国拜官。 历史记载蕲州刺史裴惺是王铎掌贡举时所擢弟的进士,所以王镣特意为王仙芝致书裴偓,要裴偓向朝廷奏保王仙芝为官,而裴偓则要求“敛兵不战”,王仙芝兵到蕲州城下,如约不战。于是裴偓大开城门,邀请王仙芝、黄巢30余人进城,大摆酒宴。“大陈货贿以赠之”,同时向皇帝上表说明一切。王铎早就倡仪招降义军,完全同意王镣和裴偓的行动。好几个宰相持有异议。王铎坚持请求,唐僖宗终于同意裴偓奏请,派专使到蕲州授予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左神策军押牙是皇帝御林军里掌管仪仗负责警卫的军官,而监察御史也不过是个“正八品下”的芝麻官而已。但王仙芝对于这样的官衔,竟然“得之甚喜”。王镣、裴偓正向他祝贺,黄巢大怒,说:“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气得举拳“殴仙芝伤其首”,随从将士也“喧噪不已”。王仙芝怕众怒难犯,被迫表示不接受朝廷命官,义军于是占领蕲州,裴偓逃往鄂州(治今湖北武昌),敕使逃往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城中大批豪绅官僚,被“半驱半杀,焚其庐舍”,王镣仍为王仙芝拘留。唐王朝的诱降阴谋虽未得逞,但义军内部却从此分裂,王仙芝率3000余人,黄巢领2000余人,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历史分析在当时形势下,这种分兵,无疑消弱了义军实力,不利于农民的反抗斗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