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中文学名:蓍

拉丁学名:Achillea millefolium L.

别称:千叶蓍,欧蓍,锯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菊目

科: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春黄菊族

属:蓍属

英文名:Common yarrow

汉字释义

拼音:shī郑码:EBRK,U:84CD,GBK:DDE9

五笔86:AFTJ 五笔98:AFTJ 仓颉:TJPA

笔画数:13,部首:艹,笔顺编号:1221213352511

四角号码:446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4CD

基本字义

1.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通称“蚰蜒草”、“锯齿草”)。古代用其茎占卜,(应该说筮)如“~龟”。

详细字义

〈名〉 1. 蓍草 [yarrow]。古代常以其茎用作占卜

蓍,蒿属。从草,耆声。生千岁三百茎。——《说文》

蓍,百年一本生百茎。——《尚书大传》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易·说卦传》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诗·曹风·下泉》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著龟。——《龟·系辞》

2. 又如:蓍龟(蓍草和龟甲。古时用以占卜);蓍蔡(指卜筮。草名,古代常以其茎为占卜工具,也称蓍。如 “蓍龟”。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细的匍匐根茎。茎直立,高40—100厘米,有细条纹,通常被白包长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叶腋常有缩短的不育枝。叶无枘,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近条形,长5—7厘米,宽1—1.5厘米,(--)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宽约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数,间隔1.5—7毫米,有时基部裂片之间的上部有1中间齿,末回裂片披针形至条形,长0.5一1.5毫米,宽0.3—0.5毫米,顶端具软骨质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休,多少被毛,下面被较密的贴伏的长柔毛。下部叶和营养枝的叶长10—20厘米,宽1—2.5厘米。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直径2—6厘米的复伞房状;总苞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疏生柔毛;总苞片3层,覆瓦:吠排列,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5—3毫米,宽1—1.3毫米,背中间绿色,中脉凸起,边缘膜质,棕色或淡黄色;托片矩圆状椭圆形,膜质,背面散生黄色闪亮的腺点,上部被短柔毛。边花5朵,舌片近圆形,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长1.5—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2—3齿;盘花两性,管状,黄色,长约2.2—3毫米,5齿裂,外面具腺点。瘦果矩圆形,长约2毫米,淡绿色,有狭的淡白色边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7—9月。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我国各地庭园常有栽培,新疆、内蒙古及东北少见野生。生于湿草地、荒地及铁路沿线。

国外分布:广泛分布欧洲、非洲北部、伊朗、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在北美广泛归化。生于湿草地、荒地及铁路沿线。

用途

叶、花含芳香油,全草又可入药,有发汗、驱风之效。

在我国易经上关于筮·蓍·卜筮

筮与蓍,占卜者皆视此二字为占卜之具,故筮与蓍被污染上迷信求神的尘垢而混同一体。《说文》筮,“《易》卦用蓍也”;《广韵》:“龟曰卜,蓍曰筮”。这种说法,并非造字者的原义,乃占卜者的误导。考“筮”之源始,《世本》云:“巫咸作筮”,巫咸又是何许人也?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尚书·君奭》记周公说:“巫咸乂王家”,他是殷中宗的贤臣,也是观测天文的智者。或说是唐尧时人,晋人郭璞《巫咸山赋·序》云:“盖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由此可见,巫咸既有治国辅君之能,又有观测天文之智,还有医病疗疾之术,犹如今之高级知识分子,是他发明了“筮”,故筮字从巫以示纪念或褒扬之义。巫在古代是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地理、文书史册及医疗卫生等科学技术的一族——知识群体。这从古文字中可以窥见端倪。《甲二三五六》、《粹一○三六》及《诅楚文》等,皆把巫字写作“?”形。为什么要写作“?”形?古人造字是有其深邃道理的。《淮南子·地形训》:“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这是当时测量地域广袤的情况。又《周脾算经》(卷下)谓古天文学者观测“日月运行四极之道”。赵爽注:“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还,故曰四极也”。由此可见,“巫”字古形,乃观天测地之象形图画,亦作为这类工作者的徽记符号,久而演变成为这一群体(世袭)的族号和姓氏。故古代巫族多属掌握“百科”的智者,且善歌舞音乐。由于社会的进步,分工渐趋细致,除医术及歌舞音乐,仍为巫人所掌,其余观天测地、历数书册之事,转由史官管理。巫仅代表医生而声价下跌。巫医除以药石疗疾,还用精神疗法,巫与医又开始分化,以药物疗疾者称医,用精神疗法者称巫。精神疗法又渐倾斜于装神弄鬼,而巫的声价跌落到极点。巫也就变为求神问卜的专名词。而巫咸所发明的筮,原本是替代取用较难得的龟甲,而以竹质简策记事,犹如后代蔡伦造纸同等价值的大事,却受牵连而为占卜之义了。自巫咸作筮,而使殷人“有典有册”,这典册皆属巫咸所造的筮——竹简编成的记事之书。此后,文王、周公所作的《周易》,也就不用龟甲契刻,而多以竹简——“筮”书写了。故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筮在初始就是竹简之书,记述先圣“前言往行”和经验教训,令后人行动有所借鉴、抉择和依从,不致迷惘无所遵循。如《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是摘录夏代所记文字,可见筮本书简之名,而非卜筮之物。观占筮册,即可帮助决疑,故筮又训“决也。”筮与书一声之转,筮即古代之书。《尚书·洪范》:“七,稽疑:……龟从,筮从”,就是说,要想解决疑惑难定的问题,既灼问龟卜,又观占筮册。用龟甲占卜吉凶,需灼后才得知,而观占筮册,即见吉凶明文。故龟卜需等待,筮册一看便知,正如《左传·僖公四年》“卜人”所说:“筮(费时)短,龟(费时)长。”凡筮册已明言吉凶者,就不必再用龟卜,以提高时效。故“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周礼·筮人》);“于筮凶,则止,不卜”(孔疏引郑云),因“筮在龟前(已)为(之)决也”(《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竹简)为筮”,疏)。故“凡国事共(即“恭”,敬重)筮”(《周礼·筮人》),即大事以筮册之文为准,因为它说得明确,不像龟卜由人随意猜测。在周代,“三易”亦列入筮册之类,大卜掌三易之法,下有“占人”具体运用卦象之法以视吉凶,是为后世之象数派;另有“筮人”,负责对《易》书文辞义理的研究和解说,《仪礼·士丧礼》:“卒筮执卦,以示(文)命筮者”(解说),这里说的筮者,即解说卦爻文辞之人。清·周亮工《书影(卷一)》说:“揲蓍之时,虽值某卦某爻,亦必筮人为庸众解譬。”是为后世之义理派。象数派受龟卜者的影响,解《易》只重“象数”,往往忽视辞义,故随意性较大,而有悖于《周易》原旨,例如,解说《蒙》卦卦辞“再三渎”之“渎”说是“侮渎神灵”,既不顾象数,也背离义理,随意性莫此为甚。而义理派主张缘象解经,《蒙》卦体是下坎上艮,卦象是“山下出泉”水,《说卦传》:“坎为沟渎”,是渎为疏通泉水的渠道,引导蒙昧不知所趋的泉水,象数派哪里吹来的“侮渎神灵”?真是自欺欺人!筮是简册文书,不可能让某些人郢书燕说,他只能骗那些无知者。“大卜”也善于运用占卜玄虚手法欺世盗名,《淮南子·道应训》记齐“景公谓大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晏子往见公,公曰:寡人问大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大卜曰:昔吾见勾星在房星之间,地其动乎!大卜曰:然。晏子出。大卜走往见(景)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田子阳闻之,曰:晏子默然不对者,不欲大卜之死,往见大卜者,恐公之(被)欺也。”若无晏子之才,谁能识破大卜之谎?

蓍:《说文》:“蒿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乃蒿草,既可入药,亦可簪发,还可作计数之物,犹如计算之筹策,故“易以为数”。数学是启发人们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由天一地二,而演进至天地人三才,继而以两手之五合而为十之数。这就是《系辞传上》中所说:“天一,地二,……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情况。由于人们的思维不断扩展,十指计数已不够用,而以随处皆可俯拾的蓍茎作为计数之物,从而使以十为极限的数学,揭开了突破性的新篇章,人们的思辩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而聪明起来。正如《说卦传》开宗明义地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意为古圣之所以能写出卦爻及精辟的文辞,首先是运用起蓍茎作计数之物,而得助于神明思维的开发,以天地物象为参两(量),建立(倚)起较高级的数学,而可进一步观察天地阴阳变化之情,从而画出了八卦。后又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文王、周公用作撰写《周易》的载体。后人不解,而误认为成卦之方,是由蓍草揲成六十四卦,更编出《大衍数》以附会其说。按“天子蓍九尺”,是一支的长度呢,还是五十支的总长呢?若以一支九尺计,岂不是好像在舞枪弄棒吗?若说是五十支总长,则“士三尺”,则五十分之一,一支仅有六分(两厘米)长,怎么用以揲而成卦。况且,周制一尺约为今市尺的三分之二,六分只合今之四分(一厘米强),每支仅如手指甲那么宽的长度,如何揲仂于手指之间?故以蓍为揲卦之说,是不合情理的。

蓍,乃古人计数所用之物,又作数学的代词,数学可启发人的聪明智慧,所以,《系辞传上》称赞:“蓍之德,圆而神”,即圆通而神明。而龟甲又刻记着先圣的“前言往行”,也非全是求神问卜之文,故龟既有求神迷信的部分,也有可供人们学习求知的内容,和为趋正避邪、趋吉避凶提供抉择。因此,《系辞传》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认)定天下之吉凶(正与邪的区分,并促)成天下之亹亹(奋进不止)者,莫大乎蓍龟。”这里所指的龟,只重视其历史纪录部分以增长知识;蓍草也是数学之义,不属占卜之物,而是供作演算的工具。故今天的数学练习簿,犹称“演草本”。后人混“蓍为筮”,是没有道理的。前者草类,后者竹类;前音“式脂切”,属脂部韵;后音“时制切”,属月部韵。形与音皆不同,义自难相通。不过,蓍、筮与书三者读音均一声之转,皆可视为书。所以,有人就把蓍也说是书籍简册之义。荀爽注《说卦传》谓:“蓍者,册也”。姑不论荀释是否允当,既训为册,则蓍、册,就都是书,而不是成卦的草茎。《尚书·洛诰》:“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孔传:“王为册书,使史逸诰伯禽封命之书。”是蓍与筮皆书册之名,而非占卜之义。再说“卜筮”之词汇,最早见之于《书·君奭》,周公说:“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这个“卜筮”,并不是占卜算卦的意思,而是指古代记录实事的典册。如果是占卜算卦,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当武王病重时,周公并未用《周易》而“乃卜三龟”以占问,结果得“吉”却“凶”,令他认为卜筮很不可信。所以,周公说的“卜筮”,并非占卜之义。那么,卜筮为什么说是古代记录实事的典册呢?因为,卜,本是上古人们拿树枝或竹签(笔),写画于甲骨或竹简之上,记录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卜,是笔的始祖。宋人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荻在沙灰上写字,教导儿子识字读书,这是笔的反祖现象;今天还可从西双版纳傣族刻写《贝叶》书籍所用的形如远古之笔,或可以今证古。卜与笔,一声之转;尽管笔的写法如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都以“卜”为核心、主体。从甲骨文字看,它是用金属针状物(卜)刺刻的,卜甲就成为殷商时代的主要记实典籍。后来,商臣巫咸发明竹简以代替日渐匮乏的龟甲,为表彰、纪念巫咸的这一功绩,便称竹简为“筮”。“卜筮”一词,就是用笔(卜)写记事实于竹简,而成为典册,其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不象后世出现有胡遍乱造的虚假内容)。这就是“卜筮”的本义。所以,周公才武断地说:“若卜筮,罔不是孚。”后人把它割裂分而言之,就牵扯到迷信的占卜算卦方面去了,这也是许多事物发展的通病——原本是好的而逐渐蜕化变质,犹如把汉字用于占卜、把运动会用作赌博和把《周易·蒙卦》卦辞的“再三渎”的“渎”,硬牵扯歪曲说是“侮渎神灵”,闹成天大的笑话!这或许是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令人的思维向堕性倾斜所致,我们应当奋力摆脱它而明辨是非。

本草纲目记载

释名

时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也。陆佃《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集解

《别录》曰∶蓍实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干。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茎可为筮。陶氏误以楮实为之。楮实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颂曰∶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花,结实如艾实。《史记·龟策传》云∶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所生之处,兽无虎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云∶刘向言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也。褚先生云∶蓍满百茎,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取蓍者,八十茎以上,长八尺者,即已难得。但得满六十茎以上,长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则此类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时珍曰∶蓍乃蒿属,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张华《博物志》言∶以末大于本者为主,次蒿,次荆,皆以月望浴之。然则无蓍揲卦,亦可以荆、蒿代之矣。

实【气味】苦、酸,平,无毒。

【主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本经》)。

叶【主治】痞疾(时珍)。

【附方】新一。

腹中痞块∶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刘松石《保寿堂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