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斑胸田鸡 |
释义 | 斑胸田鸡(学名:Porzana porzana)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小型涉禽,体长约23厘米,嘴粗短,跗蹠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并与第3枚初级飞羽几等长。第1枚初级飞羽约与第6枚或第7枚等长。色深,嘴短,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粗条纹和白色斑点。下体橄榄灰色,具白色斑点,两胁灰色有白色横斑纹,尾下覆羽皮黄色。栖于湿润草地及稻田。黄昏及入夜后发出持久而重复有律的鞭响型哨音。繁殖在古北界西部至贝加尔湖东部,迁徙至非洲、印度及中国西部。 中文学名:斑胸田鸡 拉丁学名:Porzana porzan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田鸡属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66 英文名称 :Spotted Crake 外形特征斑胸田鸡成鸟两性相似。头顶、枕、后颈和上体橄榄色或橄榄褐色,各羽均具宽的中央条纹,后颈和上背具白色斑点,下背、腰、尾上覆羽、肩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条纹,内侧翅覆羽具矛状白色条纹和黑色羽缘。飞羽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眼先和眼周黑色,眉纹、头侧、前颈、颈侧和胸橄榄灰色,具白色斑点,胸部染有棕褐色横带,颏、喉和腹部白色,两胁棕灰并具白色横斑纹。雌鸟的灰色部分较雄鸟少,但斑点多。 幼鸟有褐色或乳黄色穿眼纹,其上具细小斑点;颈灰褐色,有白色斑点,两胁条纹不明显。虹膜绿色。虹膜红褐色到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橘红色,腿和脚橄榄绿色。 大小量度:全长22—24 cm,展翅长37—42 cm。体重81— 90g;嘴峰♂ 19.7(18—22)mm,♀ 18.4(17—20)mm;翅长♂ 122(117—128)mm,♀ 118(111—123)mm;尾长♂ 47.5(42—54)mm,♀ 47.3(44—52)mm;跗蹠长 ♂ 34.1(32—37)mm,♀ 33.0(30—3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栖息于茂密芦苇和其他水草的淡水湿地,以及长有金合欢、田菁、桦木、柳和赤杨树的湿地。常在沼泽地、水淹草地、池塘和水坝、湖泊、缓流的河边活动。迁飞时可生活在不典型的栖地。 生活习性在中国新疆塔里木河西北部的斑胸田鸡为夏候鸟,春季3月末4月初迁来,秋季10月中下旬离开,也有从俄罗斯飞经此地的旅鸟,估计飞到印度或中东越冬。 性胆怯,善隐藏,常在晨昏和晚上单独活动,能在草丛中穿行和水面漂浮植物上行走,偶尔游泳。杂食性,主要吃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水生植物,如蚯蚓、软体动物、蜘蛛、昆虫及其幼虫(毛翅目、蜻蜓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蚂蚁)和搁浅在即将干涸池塘中的小鱼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藻类、嫩枝、叶、根及种子,如黍、稻、薹草等。通常在靠近隐蔽处的潮湿或干泥地上觅食,在地面上或将头伸入浅水中啄取食物,或伸长颈部从草穗上剥下种子。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繁殖方式斑胸田鸡繁殖时间因地区而不同。欧洲在4—7月繁殖,俄罗斯在5—7月繁殖。单配制,仅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繁殖季节和越冬时均有领域性。在静水边或水中的密集植物上营巢,巢在草丛中或水位线以上,用草叶和草茎筑成薄壁的杯形巢,常将周围植物折弯形成蓬盖,巢的大小外径12—14 cm,巢高8—10 cm,两性共同营巢。每窝产卵8—12枚(范围6—14枚),每1.5天产1枚卵,卵丢失后可补充产卵。卵的颜色为灰色到绿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的大小平均34 mm×24(29—37×22—27)mm,两性轮流孵卵,孵化期24天(每枚卵为18—19天),雏鸟先后出壳,持续3天。雏鸟为早成鸟,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全窝雏鸟孵出8—10小时后才离巢。数日龄可自行觅食,45日龄长出飞羽,7—10月份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常年产2窝卵。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