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莞草 |
释义 | 为多年生耐盐性挺水型的单子叶植物,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地下走茎发达,具分歧,黑褐色,茎节往往膨大成球状,甚至形成球状块茎。秆直立,三角柱状,高有时可达1米多。叶少数, 2-4枚包裹於秆的基部处,殆为线形,基部呈鞘状,鞘的先端为平截形。花穗自秆的前段处抽出,通常一秆一枚,卵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外被覆一大两小的三枚叶状苞片。种子倒卵形而前端略尖形,扁平而两面微凸,成熟时为红棕色,光滑型 药名:扁秆藨(音表)草别名:水莎草、三棱草,东莞叫水草,咸草,咸水草。 科别:莎草科 归经:肺;胃;肝经 性味:味苦;性平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扁秆藨草的块茎。 功效:祛瘀通经;行气消积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症瘕积聚;胸腹胁痛;消化不良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河边、沟边、湖边及田边近水处。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及根茎,洗净,晒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古称咸草,因野生于咸淡交汇水域故名。东莞处东江下游,淡水干流南下经万江、道滘、厚街、虎门、长安,南海咸潮一日两回型上涌,在沿线水域交汇。滩涂水朗连片衍生这种草本 植物,碧绿、柔软、粗壮、高挑、无边无际宛似一道绿色围篱环绕半县,也许是特色凸显,“东官”之名改称“东莞”,沿用至今。莞草繁盛乃一大自然资源,古代社会人烟稀薄,咸草成了沿海先民就地取材的薪火燃料,其质润滑、柔韧,又是先民棚居遮雨挡风、捕鱼捉蟹、缚物吊重之生活,生产物料。 草席编织工艺的一般工序包括:挑草(挑水草)、染草、晾晒、行绠、晾晒五部分。以芥黄席为例,其制法是:先把水草挑净(除焦尾,去幼小),水浸一昼夜,脱胶 晒干,精选 德国进口芥黄粉染色,后用粗麻绠织成。其特点是经过染色等加工后,在阴雨天也不发霉,耐用不褪色。因芥黄席制作精良,花样新颖,中外有名。 莞草是指河滩及草田专门种植的三棱草,高近2米,在我少年时下田见到的不足1米高的三棱草不是制草席用的,是水田害草,还有一种在沙田镇称的红头草,也是一种初生时头部红色的三棱草,但较低矮。另1980年我在沙田镇和安小学草地发现的及1982年在沙田镇斜西山西侧发现的一种更低矮的三棱草是另一中药香附。 莞草编织技艺: 草席是人类从树上居到洞穴居的家具之一。在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出土的战国墓砖,上有清楚的席纹,工整细致,显示东莞草席历史的悠久、工艺技术的高超;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的字样,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了王室的青睐;又据《宋起居注》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这说明在我国南北朝的刘宋时期(420—479),东莞人已大量生产草席。 东莞的草织品可以分为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辫席类、草席类。,主要分布在东莞厚街镇、道滘镇、虎门镇、莞城、望牛墩等五个镇区,尤以厚街镇草席为主要产区。这些地区,优质莞草、草织品产量高,出口很畅销。在上世纪80年代前,在广东出口产品中,东莞草织品不逊于蚕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莞草编织品以生产床席和地席的草席类为主,在东莞草织史上,曾经以厚街涌口村的五昌生产的街市席(即床席)久负盛名。因此,以草席编织工艺为例,其一般工序包括:挑草(挑水草)、染水草、晾晒、行绠、晾晒、剪席、拍席、捅(统)席九部分。以芥黄席为例,其制法是:先把水草挑净(除焦尾,去幼小),水浸一昼夜,脱胶晒干,精选德国进口芥黄粉染色,后用粗麻绠织成。其特点是经过染色等加工后,在阴雨天无发霉,耐用不褪色。因芥黄席制作精良,花样新颖,中外有名。因芥黄席制作精良,花样新颖,深受人民的喜爱,买两张皇后席作为结婚嫁娶的必备物品成为了当地人的重要风俗。 解放以来,道滘是草织主要镇区之一,草织品有草篮、草盒、提花席、方席、蒲团席等品种。但自1979年开始,原材料短缺价格上升,造成草织行业走下坡路。1983年起,东莞推行引淡驱咸,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又因国际水草市场滞销,草席行业逐渐消失。后来塑料制品的发展完全取代了原来草织产品的市场,东莞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被逼停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