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茜草乌龟汤
释义

茜草乌龟汤的制法为:将乌龟用沸水烫死后,去壳及内脏,洗净,斩成小块,与海螵蛸、茜草根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煮3小时,调味即可。

茜草乌龟汤 - 配方

乌龟1只,海螵蛸30克,茜草根20克。

茜草乌龟汤 - 功效

滋阴凉血,调经止血。

茜草乌龟汤 - 用法

随量食饮。

茜草乌龟汤 - 乌龟

性味

龟肉甘酸、温、无毒;龟板咸甘、平、无毒。

归经

龟肉入肝、肺、脾;龟板入心、肝、肾。

功效

除湿痹,补阴虚,滋肾水,止血,解毒。主治:龟肉治湿痹,风痹,筋骨疼痛,久年寒咳,夜多小便,小儿遗尿,痔疮下血,血痢,子宫脱垂;龟板治阴虚不足,骨蒸劳热,筋骨疼痛,小儿囟门不合及头疮、妇女胎前产后痢疾,女子赤白带下,阴痒。

(1)滋阴潜阳:用于阴虚阳亢及阴虚火旺之头晕目眩、潮热、盗汗以及热病后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配熟地、知母、黄柏治潮热、盗汗。

(2)益肾壮骨:用于肾阴不足之腰膝无力及小儿囟门不合。

说明

乌龟滋阴力比鳖强,但鲜味不如鳖肉好,一般以加少许盐清蒸食之效果甚佳。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龟肉配土茯苓熬膏服食,解杨梅疮毒,治一切疖肿湿疹。

2、龟肉,加适量水煮烂,食盐调味食之,一日两次,治小儿遗尿。

3、龟肉500克,小公鸡肉适量,共炖熟食之,治老人尿多。

4、龟板及龟壳烤焦存性,研细末,每日两次,每次服3克,两个月为一疗程,治骨结核。

5、乌龟头五个,石菖蒲10克,水煎服;或用乌龟头一个,焙干研末,一日两次,用黄酒送服,治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昏。

6、龟板、骨碎补、党参各10克,水煎服,治软骨病,小儿囟门不合。

7、龟肉250克,核桃仁30克,杜仲1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神经衰弱,肾虚腰疼。

8、龟肉、狗肉各250克,加水炖烂食用。治小儿遗尿。

9、龟肉250克,百合30克,大枣10枚,同煮汤食用。可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10、龟肉250克,胎盘一具(洗净切块),同煮汤食用。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气短,乏力等症。

11、玉米须龟肉汤:乌龟1~2只(烫死去皮、肠杂),玉米须100-200克(干品50-100克),同煮汤食用。有养阴,利水,消肿,止渴作用。适用于精神疲乏,糖尿病,口渴等症。

12、虫草金龟汤:金钱龟1000克,开水烫两分钟,去头、爪、壳和内脏,刮净黄皮,切大块;猪瘦肉100克,温水洗净;姜片、葱,略炒后倒入龟肉同炒片刻,烹入料酒,倒入开水,烧沸后捞出;先将北沙参6克放于底部,放入龟肉、冬虫草5克、火腿肉25克、瘦猪肉、鸡汤、食盐、姜、葱,同蒸熟,用胡椒粉、味精调味食用。有滋阴补血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久咳咯血,肺虚燥咳,肺癌等症。

13、红烧龟肉:乌龟肉250-500克,先用植物油煸炒,加姜、葱、花椒、冰糖、酱油、水,小火炖熟食用,有益阴补血作用。适用于低热,咯血、便血等症。

14、沙参虫草龟肉汤:龟肉适量,北沙参60克,冬虫草10克,同煮汤,用油盐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血,补肺益肾作用。适用于肺结核吐血,咳嗽痰中带血,阴虚潮热,盗汗,肾虚遗精等症。

15、龟肉猪肚汤:龟肉200克,猪肚200克同煮汤,用食盐调味食用。有补中益气,健脾胃,滋阴作用。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6、龟血炖冰糖:乌龟三只取血,加清水和冰糖适量蒸熟食用,有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腰脊陈旧性损伤,中风后遗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症。

茜草乌龟汤 - 海螵蛸

异名

乌鲗骨(《素问》),乌贼鱼骨(《本经》),墨鱼盖(《中药志》)。

来源

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内壳。

动物形态

①无针乌鲗,又名:花拉子、麻乌鲗。

头部短,长约29毫米,两侧各有1发达的眼;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窝。前部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对和触腕1对,腕呈放射状排列于口的周围,长度相近,内方有吸盘4行,其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触腕穗狭小,长约40毫米,其上有吸盘约20行。头部的腹面有1漏斗器。胸部卵圆形,长达157毫米(背面),宽约65毫米;两侧有肉鳍;胴后腹面有1腺孔。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外套腔背面中央有1石灰质的长椭圆形内壳,后端无骨针。肛门附近有墨囊。

栖于海底;遇敌时由墨囊放出墨液,以掩护自己。肉食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②金乌鲗

头部长约30毫米。腕的长短相近,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触腕稍超过胴长,触腕穗呈半月形,上有吸盘约10行。胴部呈卵圆形,长可达20厘米,约为宽度的1.5倍。生活时体黄褐色,胴背有紫棕色细斑和白斑相间,雄性胴背有波状条纹。内壳后端具粗壮骨针。近漏斗管附近有贮黑水的墨囊。

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一带。

以上动物的缠卵腺(乌鱼蛋)、内(乌贼鱼肉)、墨囊中墨液(乌贼鱼腹中墨)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收集从乌鲗鱼中剥下之内壳;或于4~8月间,捞取漂浮在海边的乌鲗内壳,漂净,晒干。

药材

①无针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约2.5~3.5厘米,中部厚约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占全长的1/2或1/2强。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中央有1条明显的隆起,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角质缘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气微腥,味微咸。

⑦金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中间厚,边缘薄,长13~20厘米,宽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腹面洁白,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最厚处约占全长的5/6~4/5。背面磁白色,微带淡红色,密布小疙瘩状的突起,中央有1条较明显的隆起。末端有1骨针。

以上药材均以身干、体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主产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辽宁沿海地区。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80~85%,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并含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

药理作用

乌贼骨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作制酸剂。新鲜乌贼中所含5-羟色胺及另一种物质,可能是一种多肽类(脑、腮、心含量较多)。人食乌贼中毒可能即此物质引起肠运动的失调所致

炮制

海螵蛸:刷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炒海螵蛸:将海螵蛸块,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煅海螵蛸:海螵蛸放般罐内,煅至焦黑色,取出放凉。

性味

咸,微温。

①《本经》:"味咸,微温。"

②《吴普本草》:"冷。"

③《别录》:"无毒。"

④《药性论》:"有小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厥阴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

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

①《本经》:"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②《别录》:"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一作"丈夫阴中肿痛》),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③《药性论》:"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④《唐本草》:"疗人目中翳。"

⑤《食疗本草》:"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今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

⑥《本草拾遗》:"主妇人血瘕,杀小虫。"

⑦《日华子本草》:"疗血崩。"

⑧《纲目》:"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烧存性,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脓及耳聋。"

⑨《要药分剂》:"通经络,去寒湿。"

⑩《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

①《本草经集注》:"恶白敛、白及。"

②《蜀本草》:"恶附子。"

③《本草经巯》:"血病乡热者勿用。"

选方

①治胃痛,吐酸:一海螵蛸五钱,贝母、甘草各二钱,瓦楞子三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二海螵蛸一两(研末),阿胶三钱。共炒,再研末。每次服一钱,每日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钱,白芨六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一钱五分,日服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分。举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⑤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你,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绿矾二两(烧令赤),乌贼鱼骨一两(炙令微黄),釜底墨一两。捣罗为末,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赤糙米汤下三十丸。(《圣惠方》)

⑥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钱。生地黄汁调服。(《经验方》)

⑦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二两,鹿茸、阿胶各三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⑧治妇人久办白带下:乌贼骨一两(烧灰),白矾三两(烧汁尽),釜底墨二两。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圣惠方》)

⑨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⑩治各种外伤出血:骨粉、海螵蛸、蒲黄炭各等分。研细末,过150目筛,混合即得。撒于创面,稍加压即可凝固止血。(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外伤出血:海螵蛸、煅猪皮、人中白各一两,石灰一两半。共研细粉。消毒,撒于创面处,包扎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素问》)

⒀治哮喘: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钱五分,温开水送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⒁治诸疳疮:海螵蛸三分,白及三分,轻粉一分。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小儿药证直诀》白粉散)

⒂治疬疡:三年醋磨乌贼骨,先布摩肉赤,敷之。(《千金方》)

⒃治小儿脐疮出脓及血:海螵蛸、胭脂,为末,油调搽之。(《圣惠方》)

⒄治头上生疮:海螵蛸、白胶香各二钱,轻粉五分。为末。先以油润净乃搽末。(《卫生易简方》)

⒅治耳底出脓:海螵蛸半钱,麝香一字。为末。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澹寮方》)

⒆治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细研和蜜点之。(《食疗本草》)

(21)治疳眼:乌贼鱼骨、牡蛎等分。为末,糊丸如皂子大。每服用猪子肝一具,药一丸,清米泔内煮,肝熟为度,和肝食,用煮肝泔水下三两服。(《经验方》)

(22)治下肢溃疡:海螵蛸六两,制甘石一两,赤石脂二两,熟石膏三两。研细末,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百分之八十,加入肉桂粉百分之二十。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一次,外贴适当软膏。第二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浙江中医》(11):5,1965)

临床应用

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以乌贼骨为主,配合其他药物内服,对溃疡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较好疗效。一乌贼骨粉85%,浙贝母粉15%,混合。每服2~5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于上述散剂中再加入大黄10%,以纠正乌贼骨易引起便秘的副作用。亦可用乌贼骨30克炒黄,配伍半夏3克研末混合。用法同上。用于溃疡病有制酸、止血、止痛等作用。一般服药后3~5日即开始生效,食欲转佳,吞酸及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大便恢复为黄色。多数患者经1~3个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或显著改善,X线复查壁龛消失或有进步。二乌贼骨粉与白芨粉等量混合,每日3~4次,每次3~5克,温开水调服。用于溃疡病出血,据数十例观察,一般在3~7日内,即收到止血效果:呕血停止,便色恢复正常,大便潜血试验阴转。曾试用于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道憩室合并出血、伤寒肠出血等个别病例,亦均取得一定效果。三乌贼骨、白芨粉各1钱5分、氢氧化铝凝胶25毫升。混合搅拌后用冷开水1次送服,每日3~4次。同时配合胃肠减压、抗菌消炎、禁食等措施,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1例,结果治愈29例,好转1例(原有大量腹水合并穿孔),死亡1例(女性,年老,饱食后穿孔,入院迟,观察期间发生休克,又作修补术,术后死亡)。经上述治疗,除个别用针灸止痛外,一般不需用麻醉止痛剂。疼痛多在治疗后3~5小时明显减轻,24~48小时消失,平均住院日数6~7天。治愈病例未发生膈下及腹腔残余脓肿以及其它并发症1轻度肠粘连者仅1例;无复发穿孔者。上列三药混合后有很高的粘稠性,在胃内形成胶状膜,能帮助闭孔和保护胃粘膜,使胃内酸性液体得到中和,停止外溢,为大网膜等覆盖穿孔创造有利条件;即使胃内容外溢,化学性刺激引起的剧痛也可减轻。但本疗法有其一定适应症,不能完全代替溃疡穿孔的早期手术治疗(参见"白及"条)。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均应及早考虑手术:溃疡穿孔诊断不够肯定者;用本疗法后病情有恶化倾向者;术前钡餐诊断为胃癌、溃疡恶性变或疑有癌性穿孔者;穿孔前有暴饮暴食,穿孔后腹胀、腹膜炎严重,腹腔有大量积液,估计穿孔大而难以闭孔者;入院时有严重休克,经抗休克治疗无效者。

②治疗疟疾

用乌贼骨粉1钱,白酒或黄酒10毫升,混合后1次服完。一般只须1次,至多3次即能奏效。初步观察45例,治疗后症状消失者39例;血检23人,镜检阴性者20人。经7~10个月复查,复发率为9.09%。

③治疗哮喘

用乌贼骨1斤焙干研粉,砂糖2斤,混合。成人每次5~8钱,儿童酌减,日服三次。一般用药2周见效。治疗8例慢性哮喘患者,病史3~27年不等,均曾经中西药多次治疗而无效。服此药后7例得到控制,经多次气候变化均未复发;1例好转,症状减轻。

④治疗下肢溃疡

溃疡面经用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后,撒上乌贼骨粉,纱布覆盖固定。每隔2~3日换药一次。12例用药后创面渗出液减少,肉芽生长,最后结痂而愈。

⑤用于拔牙及鼻部手术止血

以乌贼骨粉与淀粉制成胶性海绵,用于拔牙后止血,分别经50例和233例的观察,一般在1~3分钟即可止血。较之淀粉海绵及明胶海绵止血的效果快、可靠,再次出血机会少,且对组织无异体刺激,易被组织溶解吸收。对创口愈合亦无影响,在24~48小时后,创口内的海绵全被吸收,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对创口较大和急性期拔牙的止血效果亦佳,且再次出血机会少,有促进炎症迅速吸收和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乌贼骨止血海绵用于鼻部手术止血,效果亦佳。据100例(包括鼻下甲部分切除术、息肉刮除术、上颌窦根治术、筛窦开放术、鼻衄)观察,除5例术后渗血、1例擤鼻后继发出血外,均称满意。海绵填塞后听其自溶,不宜取出或冲洗。术后伤口粘膜光滑,多无夹膜生成,炎症反应亦轻微。

名家论述

①《纲目》:"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讨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鲗骨一蔖茹,……所以利肠中及肝伤也。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无疑矣。"

②《本草经疏》:"乌贼鱼骨,味咸,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汁血闭,寒热症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盖肝属木主惊,惊人肝胆,则营气不和,故腹痛环脐也。入肝胆,舒营气,故亦主之。温而燥湿,故又主疮多脓汁也。"

茜草乌龟汤 - 茜草根

异名

血见愁(《土宿本草》),过山龙(《格致余论》),地苏木、活血丹(《纲目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江苏植药志》),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东中药》),小活血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方红根子(《闽东本草》),红茜根(《江苏药材志》)。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茜草(《本经》),又名:茹藘(《诗经》),茅蒐(《毛诗传》),蒨草,地血、牛蔓(陆玑《诗疏》),红蓝(《史记》徐广注),染绯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蒨藤、五叶藤(《履巉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内,花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浆果小球形,肉质,红色转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茎叶(茜草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亦作茜草使用:

①长叶茜草,茎呈显著的四方形,叶为披针形,长2~10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叶柄亦较长。使用于四川、贵州。

②中华茜草,叶柄较短,叶阔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花序较短。使用于四川、东北等地。

③狭叶茜草,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果实黑色。使用于山东部分地区。

④黑果茜草,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使用于黑龙江、辽宁、甘肃。

采集

春、秋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土及细须根,晒干。一般以秋季采者质量为佳。

药材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支根圆柱形而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而露出黄红色本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红色或淡红色,有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歧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

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以陕西、河南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四川药材中,尚以带有老茎的根茎,与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称为"茜草藤"。

江苏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药材称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其外表颜色较淡;横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粗者可见到淡褐色同心环纹;切片时如以热水浸泡,可使水变成淡黄色,茜草根浸水则成淡红色。参见"蓬子菜"条。

化学成分

茜草的根含紫茜素、茜素、伪紫茜素、茜草色素。

药理作用

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剂有明显止咳和祛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加酒精沉淀后,滤液即无效。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

茜草根温浸液能扩张蛙足蹼膜血管并稍能缩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时间,推测其有轻度止血作用。茜草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无效。茜草制剂尚能治疗膀胱结石,它对由镁或铵构成的结石虽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对膀胱结石实际上并无多大作用,可能它兴奋膀胱肌肉,从而帮助结石的排除。对大鼠的实验性肾或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或防止作用。

茜素为一种色素(橘红色),很早即由人工合成,口服能使尿、乳呈红色。与其他醌类化合物相似,大剂量能降低动物血压而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张力则略有降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胆道无灭菌作用。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之作用很弱。紫茜素、茜素对蚯蚓、蜗牛、囊尾蚴、羊的大肠寄生虫皆有毒性作用,但对鼠、兔、人等毒性很小。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与芦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紫茜素、茜素皆无明显解痉作用。茜素尚可用来测定肾功能、研究骨胳生长、检定与分离细菌及作免疫学研究(抗体吸附剂)。

炮制

茜草:拣净杂质,除去芦苗,洗净,润透后及时切片,晒于。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放凉。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平,无毒。"

归经

入心。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足少阴。"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

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

①《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②《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主痹及热中,伤跌折。"

③《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⑤《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

⑥《珍珠囊》:"去诸死血。"

⑦《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⑧杜文燮《药鉴》:"功专活血,治跌扑痈毒,症瘕,经闭,便血,崩中带下,痔漏,风痹,臌胀,黄疸,虫伤。"

⑨《纲目拾遗》;"《葛祖方》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

⑩《本草撮要》:"疗霉毒。"

⑾《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宜忌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②《雷公炮炙论》:"勿犯铁与铅。"

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④《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⑤《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⑥《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选方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加弹子大。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③治吐血:鸡血藤膏二钱,三七一钱,茜根钱半。煎服。(《医门补要》)

④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两,乌梅肉(焙干)半两。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黄酒煎,空心服。(《经验广集》)

⑥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四两,白酒一斤。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一周,取酒炖温,空腹饮。第-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⑦治荨麻疹:茜草根五钱,阴地蕨三钱。水煎,加黄酒二两冲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预防疮疹:服茜根汁。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奇效良方》)

⑨治疔疮: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纲目拾遗》)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鲜茜草6钱(干3钱)、橙皮6钱,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或将茜草、橙皮煎汁浓缩压片,每片0.6克(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3次,每次10~1.5片。皆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40.7%;两疗程后显效率为69.1%。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轻声疗效均较好。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痰、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肺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1年后第2次随访,显效以上仍为33.3%,复发率为65.2%。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名家论述

①《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名医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

②《本草经疏》:"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

③《本草汇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尝用酒制则行,醋炒则止。活血气,疏经络,治血郁血痹诸症最妙,无损血气也。配归、芍用,大能有益妇人。"

④《本草新编》:"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徒虚语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出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

⑤《本草正义》:"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及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侯,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醇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别录》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崩中亦以龙雷大亢之时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阳气已馁,即非所宜。踒跌必有血瘀,瘀则蕴而生热,故宜清热行瘀。蛊毒皆南方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陈藏器谓蘘荷与茜,主蛊为最。惟膀胱不足-证,殊属费解,姑且存而不论,以俟知者。""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经不止,痔瘘疮疖,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谓治产后血运,则惟肝阳有馀,恶瘀不畅者为宜,而血脱发晕,必非所宜。濒湖谓通经脉,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即《本经》之治风痹,《别录》之主踒跌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