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茌平乌枣 |
释义 | 特产概述茌平乌枣,亦称熏枣、焦(胶)枣。是茌平县传统的枣果加工品种,是茌平县的传统土特产,乌枣加工在茌平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明清以来农田中枣林成片,用圆铃大枣所制成的乌枣就畅销江南及港澳。历史上茌平县被称为“乌枣之乡”。茌平在山东省西部,西滨大运河。茌平乌枣除了保持大枣的风味外,还有乌紫明亮的色泽,细密如花的纹质和甘甜鲜明的口味,是干果中的佳品。茌平乌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1979年,乌枣产量达330多万斤,近年来,茌平乌枣向亚洲、欧洲、北美等几十个国家出口,受到各国人民特别是旅外侨胞的欢迎。 历史溯源薰枣始于保、何代,以无考证。据1992年版《齐鲁烹饪大典》云:“山东乌枣主要产于聊城、茌平、高唐、商河等地。聊城制作乌枣始于清光绪四(1881)年曾盛销江南各地。”此说法有欠妥当,据明人宋诩于弘治甲子年(公元1504年)写成的《养生部》一书中,便记载了薰枣的简约过程,不过不如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那段文字详实。文曰:“盛于东昌之薰枣,煮以药,阙地而架曲薄,摊枣于上,加火攻,干而不燥,柔而不湿,每包百斤,堆河岸如岭,粮船回空,售以实船。”由此断定,薰枣起码在明代中叶已经有了。清代人经改革由“生枣甑中蒸过”,“焚砻谷糠烟薰和柔”,“复薰干”为“阙地而架曲薄,摊枣于上,加以火攻。”王培荀的记述薰制方法于今相沿。 产品特色茌平乌枣采用果形大而圆、肉厚质细、汁少,干物质多,皮色深红或紫红的圆铃大枣,经水煮、窑熏、阴凉等工艺精制而成。仅窑熏1道工序,就要反复3次,历时6天,经“三次窑子六遍水”方可。乌枣制成后,色泽乌紫明亮,花纹细密,肉质柔韧细蜜、味美、有熟枣的香气,并带有特殊的香甜味。将枣掰开,肉断丝连,闪闪发光,食之香甜可口,别具风味。 产品价值乌枣含糖73.8%,含酸0.75%,乌枣性热,为滋补珍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