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勐龙镇
释义

勐龙镇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南端,距市区62公里,处东经100°57′-100°49′12″,北纬21°27′55″-21°41′45″之间。勐龙镇位于景洪市西南部,介于北纬21°30',东经100°303',距市政府60公里。北邻嘎洒镇,西北与勐海县布朗山相接,东南面与缅甸接壤,与泰国、老挝相邻,国境线长64.4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最近的陆路通道。

乡镇概况

勐龙镇辖区总面积12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79.5%,属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最高海拔“南勒各梅”2196米,最低海拔“南阿河”河口485米,年平均气温21.6℃。北面与嘎洒镇毗邻,西南面与勐海县布朗山乡相连,与老挝、泰国相邻,东南面与缅甸国土接壤,国境线长64.4公里,有11条车道、17条便道通往缅甸邻国,“240”口岸是中国通往中南半岛最近的陆路通道。州级旅游西环线贯穿全镇,截止2009年7月,有4处旅游资源集合区,18种基本类型和52处类型实体,是景洪市重要的边境旅游前沿大镇。

行政区划

全镇辖勐宋、曼伞、陆拉、曼兵、曼栋、贺管、曼景列、景龙、曼南坎、邦飘、曼龙扣、曼戈龙、曼康湾、嘎囡、曼别、贺南东、坝卡、南盆、曼宛洼、南嗨2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山区7个,半山区4个,坝区9个),截止2009年7月,共14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橡胶工贸公司(8个队)和一个橡胶种植场(8个队)和38个镇属及驻镇单位。辖区内驻有小街、勐龙两个边防派出所,曼栋、勐宋两个边防工作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营和两个连,国营东风农场总场及其下属6个分场,114个队级单位。

人口民族

截止2009年7月,全镇辖区常住人口93121人,其中农场总户数8593户,21719人;地方总户数16109户,71402人;农业户数14914户,农业人口68862人,占地方总人口96.5%。有傣、哈尼(爱尼)、布朗、拉祜、彝等16种少数民族, 其中傣族42409人,占全镇人口59%;哈尼族21741人,占30.5%;布朗族2467人,占3.5%;拉祜族4450人,占6%;其它占1%。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1‰。

农村经济

2008年,勐龙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950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值26394万元,增加1200万元;第二产业生产值8470万元,同比减少1411万元;第三产业生产值4641万元,增加90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7:21:12。边境小额贸易达到41390.92万元(其中进口36616.89万元,出口4774.03万元),同比增加44.52%;边民互市贸易9873.98万元,同比增10.9%;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8657万元,是年初计划数16239万元的114.89%;完成工业增加值18475万元,是年初计划数15714万元的117.57%;实缴税金5243万元,是年初计划数3478万元的150.75%;农村经济总收入39505万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增长5.6%。

200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4342万元,同比增12.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47元(注:以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为准),同比增18%。第一产业收入3135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740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341万元,产业结构比重为70:16:14。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2627万元,完成年初计划数的92%;实现工业增加值22339万元,完成年初计划数的93.5%;实缴税金4153万元,完成年初计划数的94.9%。截止2009年12月23日止,地税入库1603.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数1450万元的111%。截止2009年12月,国税完成税收2492万元,完成计划数3725万元的66.9%,镇区四大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68407万元,同比增15.94%。全年边境小额贸易额为42950.25万元,同比增加1559.33万元,增长3.77%,边民互市达397.23万元,全镇经济运行良好。

全年粮豆播种面积10.35万亩,增长0.5%,总产量3621.9万公斤,增长2.4%。积极实施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前期工作及3处退耕还林基本口粮建设项目,土地平整项目投资3087.75万元,完成工程量的98%。抓好1100亩曼飞龙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总产量实现21.5万公斤,农民实现新增产值38.7万元;冬季作物开发3.6万亩,曼勒蔬菜基地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生产方式,带动村民近万亩的蔬菜产业的生产发展。截止2009年12月17日,全镇粮食入库56.92万公斤。

2009年,全镇生猪存栏48650头,出栏37366头;大牲畜存栏7445头,出栏5083头;家禽存笼169017只,出笼135811只;加大重大疫病防疫工作,生猪累计免疫68714头次,大牲畜累计免疫5494头次,家禽累计免疫47517只次;完成能繁母猪保险统计上报工作,收缴保费29162元;深入村寨举办畜牧技术培训11期,参加培训人数304人;标准化小耳朵猪养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猪的人工受精品种改良网点建设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

文化教育

勐龙镇辖区内有3所中学,即小街中学、景洪市第二中学和景洪市第五中学,中学教职工260人(其中教师217人),设有教学班78个,在校学生3933人(其中初中3732人,高中234人),入学率99.15%;有2所中心小学,即勐龙镇中心小学和小街中心小学,有29所完小、7所村小和4所幼儿园,小学教职工565人(其中教师530人),设有小学教学班231个,在校学生7659人,入学率98.45%,学前班在校人数1095人,幼儿园在校人数843人。全镇中小学共有1所州级文明学校,6个县级文明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学校3所,卫星教学收视点的学校27所,配备一类实验仪器的学校5所,配备二类实验仪器的学校23所。

历史演变

傣语“勐”即“地方”的意思;“龙”即“狭长平坝”的意思。原勐龙镇元置孟隆路。明隆庆四年改为版纳勐龙。1927年设勐龙区,属车里县。1953年为版纳勐龙,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后属景洪县。1958年复置勐龙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原小街乡元属孟隆路,明、清属版纳勐龙。1913年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四分局,1953年属版纳勐龙,1958年属景洪勐龙区,1969年属勐龙公社,1975年析建小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2004年原小街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勐龙镇管辖。

基础设施

勐龙镇辖区内147个自然村,通自来水的自然村140个,达96%;通公路的自然村146个,达100%,通电话135个自然村,占农村总户数的93%,通电视142个自然村。

1、农田基础设施:十五期间实施完成曼栋村委会农业综合开发一、二期工程,共完成投资206.56万元,建成田间道路5条(5.74公里),排灌沟渠5条(6.1公里),田间小桥涵23座,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完成城子、曼养、曼别、曼龙扣、曼栋大沟三面光14.2 公里在,改善灌溉面积16800亩,水利化程度达到22 %,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农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2、道路、交通:(1)辖区道路:勐龙镇有长达64.4公里的国境线,“240”口岸是内地通往东南亚各国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有11条车道、17条便道通往缅甸,州级旅游西环线横穿全镇。全镇公路里程321公里,至市府62公里(目前正在改建一级路)从镇中心至勐宋口岸31公里,从镇中心至240口岸16公里。(2)乡村道路:近几年,我镇十分重视乡村道路建设,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成26条村间水泥路,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4条28公里。我镇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有望几年后,实现勐龙辖区内的交通四通八达。

3、供电设施:东风电厂、景洪供电有限公司勐龙供电所,供电13185千安伏。

4、电信、通讯:现在,我镇有20个村委会128个村小组实现了通电,并对33个村小组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镇共安装程控电话8200部,移动手机信号覆盖20个村委会123个村小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7%。

5、水利设施: 全镇有蓄水工程21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8座,坝塘11座。总库容量107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522.8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109.04亩,水利化程度达45%。

特色产业

勐龙镇是个农业大乡镇,主要的产业以粮食、橡胶、茶叶为主体,也是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主要支柱。

1、粮食产业:粮豆播种总面积达122163亩,粮豆总产量3935万公斤。其中水稻92025亩,产量3365.6万公斤;旱稻12258亩,产量195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581 公斤。

2、橡胶产业:胶园面积199632亩,其中开割面积75681亩,干胶产量8069吨。

3、茶叶产业:茶园面积10961亩,采茶面积3567亩,干毛茶总产量87000公斤,2007年新发展茶叶2887.5亩。

4、畜牧业:2007年大牲畜存栏数9699头,出栏4115头,其中黄牛存栏6902头,水牛存栏2799头。全镇家禽存笼数207175只,出笼142351只;生猪存栏45288头,出栏31144头;山羊年末存栏605头,出栏665头。

5、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面积3228亩、产量32万公斤,其中,棉花面积204亩、产量3953公斤,花生面积2746亩、产量228314公斤,麻类面积329亩、产量21019公斤,甘蔗面积145亩、产量94吨,烟叶面积53亩、产量1275公斤。

农耕及资源

资源条件

勐龙辖区范围大,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锡、金、锰、铁等矿产资源尤为丰富,特别是铁矿的蕴藏量超过了十亿吨。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只有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国家、企业和群众利益才是出路。勐龙矿产业的开发必须始终坚持五条原则,坚持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三放、六不限”为要求,引导和发展好勐龙镇的乡镇企业,特别是有着丰富资源的矿产业。

勐龙镇古老的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利用方式。顾名思义,刀耕火种是用“刀”来耕作,用“火”来管理。由于这种生计方式需要在不同的山地上轮换耕作,所以学名叫做“轮歇农业”。

刀耕火种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生产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地

勐宋哈尼族选择刀耕火种的山地自有一套传统知识。当地传统知识专家妹兰对我说,根据老人的记忆,在选地时有几个禁忌。例如,在将要选地的山林里看见蜂猴不能选,如果硬要强选会带来厄运;在砍树的时候发现树木倒插不能选,如果硬要强选也会带来厄运。

这些是阿卡人的传统知识,但仔细分析也是保护生态、保证耕作效用的有效办法。能看见蜂猴的地方实际上是森林植被茂密、环境优良的地段,选择这种地来耕作对生态保护不利;砍树时发现树木倒插,证明这种地坡度太大,对日后的种植、管理、收割不利。

西双版纳勐龙镇勐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

后者是从理性层面加以分析,前者则是利用非理性的信仰手段来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这种非理性的控制手段,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

2、砍地

砍地一般在旱季11月至次年2月间进行,茅草地砍得早些,森林地晚些。砍地需要从山下向山上砍,以确保人生安全。树桩以留20至30厘米高为宜,地上也选择性的留一些有用树木作为遮荫树。

3、烧地

砍地后沟谷干热地带晒地20-25天,高处冷凉地晒地30-45天。烧地时选择无风,或者是微风晴天,中午或下午从山顶烧起。点火前,地的四周设立至少5米宽的防火带。茅草、松树、竹子容易燃烧,烧不完的树枝清理成堆重烧。过去通常是统一烧地,由几个头人统一指挥,并且在烧山之前有严密的宗教仪式。

4、播种

烧地之后需要等上一段时日,待植被的灰烬渗透进土壤成为肥料后再行耕种。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合作,一般是男人用点种棒(棒头是铁器制成的尖刀,棒尾是长长的木棍)在地上戳土,戳出一个一个的小洞,女人跟随着男人的节奏在小洞里撒上种子,以旱稻为主。

5、除草与日常管理

勐龙镇举行赶摆活动欢庆

种子种下之后一般很少管理,只是在杂草长多之后需要除草。除草一般是女人的工作,根据杂草的长势不同,每年一般除草2至4次不等。此外,雨季到来前还要在地里每隔30至40米挖出防洪沟,防止水土过分冲刷耕地。

6、收获

收获一般在秋季,有收谷、打谷、晒谷、背谷四个环节,这个过程是相当繁重和费工的农活,届时全家出动,在地里劳动、生活,直到谷子全部归仓为止。

7、抛荒

当地人将旱稻分为很多种,其中的“那乌”是一种红米,可种3年,3年之后土地肥力锐减,于是就将耕地抛荒,通常是7到13年。抛荒过后的耕地不需要管理,只做一些简单的除草工作。由于西双版纳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区,受印度洋季风和当地地形影响,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植被的自生恢复速度较快。在抛荒7到13年之后轮歇地上的植被又能恢复到当初未砍地之前的状况,此时再行上述耕作过程,如此往返循环。

人文情况

民俗风情

勐龙镇世居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16个民族,主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也节”。 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无字文化”。

勐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情况

勐宋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南部,西面与勐海县布朗山隔山相望,东面为勐龙镇曼伞办事处,北面为曼博办事处,南面与缅甸接壤。海拔从800米至2000米不等。“勐宋”一词来自傣语,“勐”指坝子,“宋”指高处,意为高处的坝子,或者是高处的部落。勐宋坝子为海拔1577米的高山盆地,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而整个勐宋办事处约有100平方公里,坝区只占3%,其余97%为山地。山地多、坝子少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勐宋人的生计方式只能多依靠山地游耕,历史上以旱稻种植为主。

勐宋世居哈尼族支系爱尼人,自称阿卡,大约在240年前迁入勐宋,至今已有12代人。到了现在,勐宋办事处下设11个自然村,500多户,共2600多人。由于生计环境以山地为主,所以勐宋哈尼族创造了与闻名于世的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截然不同的刀耕火种轮歇农业文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