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酆姓
释义

酆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代,但关于酆姓发源地和迁徙分布存在争议。历史文化名人有酆舒,酆庆,酆去奢。

姓氏源流

单一渊源

酆(Fēng)姓源流单纯:

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子于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姓篡》、《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酆姓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是以封邑命姓的姓氏。周武王克商以后,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于酆邑,建立侯国,世称酆侯。周成王时,酆侯被废黜,其后人遂散居各地,约以原封邑名为姓。遂成酆氏。

得姓始祖

子于。酆姓出自姬姓,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上古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子于封于酆邑,享用那里的物产,酆姓就由此产生的。酆邑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户县一带,古时那里农作和桑叶都盛产,是个好地方。武王的这个弟弟受封后就称为酆侯,他的后代以酆为姓,散居各地。因为酆侯太喜欢醉酒,周朝朝廷觉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适,在周成王执政时,就改变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让他当那里的首领了。酆侯的儿孙们就约好,以后不管到那里,都姓酆。故酆氏后人奉子于为酆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酆 隆:西晋时期封新城侯,始居洛阳。由晋及唐,酆隆第十四世孙酆徽任江西吉州别驾,遂家于吉州。递传至酆逊,由丰城县黄埠迁临江府清江县车溪。再传至酆承亶,向服贾鄂汉,清乾隆间土匪起,迂道回梓,路出平江献钟,见其山水秀丽,遂购市廛居之。生酆启囗、酆启陯、酆启隈三子。子孙日繁,散布于平邑献钟、长寿、百峰洞及长沙县。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缺)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周代,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封为侯爵,称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因此,酆姓出自周朝王室之姓,酆姓起源于姬姓。

历史名人

酆 舒:春秋时人,曾经在潞国当过首领,而被记入史书。

酆 庆:字文庆,明代鄞县(今浙江省)人,正统年间进士,官给事中。景泰年间,代宗废太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他直言谏阻,言词恳切。

酆去奢:宋代衢州龙丘人,家住于九峰山下。少入道,游学道术,精思忘疲。年三十余,便居处州松阳县安和观,其观即叶静能故乡学道之所。而观北五里有卯山,高五十余丈,相传云汉张天师及叶静能,皆居此山修道。去奢慕前事,登其山结庵以居。后观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为构屋,及造堂殿。设老君、张天师像,及叶静能真影,朝夕焚修朝礼。山东南有一方石,阔二丈余,平若砥,盖天然也。去奢常坐其上,拱默静想,一旦感神人,谓之曰:张天师有斩邪剑二口,并瓶贮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去奢谢神人曰:此石天设,非人力可加。自惟荒谬,守真而已。托兹山栖获安,久蒙圣佑,丹之与剑,讵可辄取?神人曰:但勤修无怠,剑丹自可立致。后三年,神人乃以剑丹送于去奢。剑乃张天师七星剑。丹以石匣藏之,一瓶贮之,倾药有斗余,如麻子,红色光明。去奢自服及施人,有疾皆愈。时丽水县人华造,因中和年荒乱之后,拥土人据岩险。浙东连帅具以上闻,朝廷议欲息兵,乃授造以刺史。而造凶险,闻去奢神与剑丹,乃以兵围其山,取去奢并剑丹,到州夺其剑丹,而囚锁去奢于空室中。时方炎暑,一月日不与之水,造为去奢已毙矣。及开室,见神色俨然,颜状红白,愈于来时。造惊异,乃却送去奢归山,剑丹留之。一夜风雷,飞鸣失所,去奢闻剑却归石下尔。后居后居山十五年余,每言常见龙虎异鸟,行于庭际。安和观道士多寓山顶烧奏,见龙虎鸟迹,咸惊异之。去奢不食多年,或人秽触其山,春冬则猛兽来惊,秋夏则毒蛇所螫。去奢又言,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见云龙、雷公、电姥、神鬼甚众,或到此相见,咸有礼焉。又寄宿道士,夜闻去奢所居静室,若与人谈话,窃窥之,惟闻异香满室,及环佩声。或见有戴远游冠、绛服、螺髻垂发、碧绡衣男女四人对坐,侍从皆玉童玉女,光明照身,复有神人远立于侧,而道士皆不敢惊,但虔敬而已。一日,去奢告道士曰:恐当离此山去,不长相见也。后数日,有彩云鸾鹄,声乐满空,徘徊山顶。后有綍舆幡幢,灵官驾龙鹿,皆五色,亦骑鸾凤迎,去奢升天而去,山下道俗观望者甚众。

酆伸之:宋代进士,为严州望门子弟。

酆寅初:元末明初人,字复初。博学多才,不愿为元朝做官而隐居,洪武年间任国子司业,后弃官务农,活至105岁。

近现代名人

酆伟光:革命烈士

酆悌:国民党将领

酆文翰:教育家

酆云鹤:苎麻纤维专家

酆中铁:版画家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酆姓在京兆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京兆望。

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安长安。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酆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名扬进士;

系出文昭。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酆伸之举进士,为严州望门子弟。下联典出《左传》:“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望出京兆;

系承酆侯。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酆姓的始祖酆侯,周文王第十七子。

宋登金榜;

严出望门。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人代进士酆伸之。下联典指宋代进士酆伸之为严州望门子弟。

易储进谏;

偕老征祥。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酆庆,为兵部给事,累谏代宗易储。下联典指明·酆寅初,博学笃行,隐于勾曲之墟。

酆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执政于潞国;

成仙在茅山。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典指春秋时,潞国有执政大臣酆舒,人称俊才。下联典指宋代道士酆去奢,龙丘人。少为崇仙宫道士,信奉老子、庄子的学说,对道术很有研究,青年时就当了道家,隐居于茅山,传说他已成仙。

〖酆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宴列琼林次位;

名题雁塔中班。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榜眼酆熙。下联典指宋人代进士酆伸之。

酆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易储进直臣之谏;

偕老徵勾曲之祥。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酆庆,字文庆,正统年间进士,官给事中。景泰年间,代宗废太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他直言谏阻,言词恳切。下联典指酆庆的父亲酆寅初,字复初,博学而敦厚,元末隐居在勾曲。明初洪武年间曾任国子司业,后弃官务农,夫妻都活了一百多岁。

酆氏字辈

山西应县酆氏字辈:年世广日月,玉清宝山秀。

山东曲阜 (酆家村)某支酆姓字辈:世克绍绪宗,培丙茂秀升,敦振延广瑞,顺发志宜宁。

贵州酆姓字辈:文云如继人安顺,廷庆和春国运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学绳祖德启贤坤。

皖豫鲁部分酆氏字辈:文显明敬永,汉从起运臣,忠孝家兴振,贤良世吉昌,继传修正远,积德盛名长。

“酆”字3000年以来在笔画和结构上没有发生过变化,一看就是古老的姓氏。虽然酆姓人口比较少,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比较低调,但是作为酆姓的人家应引以为自豪,酆姓代表了这一支血脉的纯正,代表中国文化的继承,代表中华文明的延续。

酆姓发源地存疑

作为酆姓后代,对网上所有关于酆姓的叙述是赞同的,但对于“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的说法,本人认为无依据。

首先,据《姓纂》载:酆氏的姓源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之后,以国为姓,左传酆舒有二隽才,京兆”,此乃“系出酆侯,望出京兆”的源由。

其二,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文王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国,称为酆侯,其后以国为氏。酆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儿子酆侯;酆氏子孙繁衍于京兆北一带,是当时酆姓人家最多的地方。

其三,据《辞海》注释,酆侯之地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水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户县。这便是中国酆姓人家最早的发源地。

以上注解,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酆侯之地为鄠,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户县、咸阳一带。但是,我们还是将湖南省永兴县的历史(包括长沙在内的历史)和陕西省户县的历史作一个简单对比。

湖南省永兴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为郴州市第二大县,县境北接耒阳市,南连苏仙区,东北、东南、西南依次与安仁、资兴、桂阳三县毗邻。全县25个乡镇除高亭乡、城关镇、太和乡之外,其余均与外县交界。县境距首都北京铁路里程1860公里,距省会长沙280公里,距郴州市40公里,距南粤广州445公里。

据该县《县志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便县,以境内便江得名,属桂阳郡。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便县为便屏县,属南平郡。建武元年(公元25年),废“新”复汉室,郡、县恢复旧名。便屏县复称便县,属桂阳郡。三国为吴地,属桂阳郡,西晋、东晋因之。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便县并入郴县,隶属桂阳郡。 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复置便县,隶湘州桂阳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便县再次并入郴县。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郴州刺史赵瑾奏准,析郴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属江南道桂阳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安陵县为高亭县,属江南西道郴州桂阳郡。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按郴州太守李土燮建议改高亭县为永兴县,隶属荆湖南路郴州军。元朝属湖南道郴州路;明朝属湖广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隶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兴属湖南衡永郴道、郴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永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属衡阳道。民国11年(公元1922年),道制废除,为省直辖县。民国26年(公元1937年),省设行政督察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夏商周时期的湖南长沙:夏属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的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

随着秦王朝的诞生,长沙郡为秦代36郡之一,郡治湘县,即长沙的在秦朝的称呼。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陕西省户县:属西安市郊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宁陕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兴平隔河相望,东接长安,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以白马河为界。县城距西安城区18公里。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6,耕地总面积55万亩。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为夏之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商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066年)为崇国,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作酆邑,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为扈国,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改“扈”为“鄠”,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设置“ 县”,历代延续,直至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 县”改为“户县”。

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湖南省《永兴县志》在西汉(公元前202年)以前没有文字记载,

第二、湖南省《永兴县志》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酆”字的叙述;

第三、西周时期的周人没有在长沙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统治;

第四、酆姓是在西周(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时期出现的姓氏;

第五、西周建立的政权是在镐京即酆镐(今陕西西安附近);

第六、西周与西汉的时间相距接近900年—1000年;

根据所述推断,我们不难看出,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已经为夏之有扈氏国。公元前21世纪距离西周政权建立的时间接近2000年左右,也就是说,在西周以前的户县历史中,中华文明已经在这里存在了2000多年。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湖南永兴县,该县《县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西汉(公元前202年),从该县有记载开始上溯到西周,时间接近1000年左右,此期间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在西周时期的长沙一代被称为“荆蛮”、“扬越”,当时在这里的广大地区生活着的是越人,即古籍中所谓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如果说到西周时期的湖南永兴县更是没有开发的蛮荒地带了。

另外,西周时期的周人并没有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统治,从秦代开始,长沙才正式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周文王第十七子——酆姓的始祖酆侯怎么可能分封到湖南永兴县呢?因此,所有在网上复制和转载的“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及时进行纠正,让更多的酆姓后代去了解自己正确的姓氏历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