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鄄城县 |
释义 |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0镇6乡,80万人,98万亩耕地。鄄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鲁西黄牛和中国斗鸡保种基地,古代军事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是被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 中文名称:鄄城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下辖地区:红船镇、闫什镇、什集镇 政府驻地:鄄城镇 电话区号:0530 邮政区码:274600 面积:1032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尧王墓、孙膑墓、苏御史牌坊、舜耕历山、孙膑旅游城 地理位置山东省菏泽市鄄(juàn)城县,山东省首批20个省管县之一 ,地理坐标东经115°19至115°43,北纬35°22至35°43,北距首都北京510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184公里,南到行署驻地菏泽36公里,鄄城县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南北37公里、东西32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67%,地势西南东北低,土质分布为“南沙、中壤、北粘”。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535.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06天。县人民政府驻鄄城镇,邮编:274600。行政区划代码:371726。区号:0530。拼音:Juancheng Xian。 行政区划鄄城县辖: 古泉街道办事处、陈王街道办事处、红船镇、闫什镇、什集镇、旧城镇、吉山镇、董口镇、临卜镇、彭楼镇、李进士堂镇、引马乡、凤凰镇、大埝乡、富春乡、郑营乡、左营乡。 资源优势自然资源鄄城属黄河冲积平原,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区,年均日照时数为 2534 小时,年平均气温 13.5 ℃,年平均降水 589.2 毫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宜人。土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 98 万亩,土质上乘。林畜资源丰富。鄄城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桐木生产基地县、小尾寒羊育种基地县、国家级鲁西黄牛育种和斗鸡保种基地。全县有林地面积 36 万亩,林木覆盖率达 30% ,蓄积量 180 万方。优质肉牛饲养量 120 万只,鲁西黄牛存栏 5.7 万头。 矿产资源鄄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现已探明全县含煤面积达 400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 40 亿吨。地热异常区360 平方公里,水温在 65 — 90 ℃之间,碘、锶含量双向达标,第一眼地热井已钻探成功,被国家地质专家称为“齐鲁第一井”。2012年1月30日,鄄城县近日发现一处大型优质盐矿,盐层分布面积34平方公里,初步预测储盐量400亿吨以上,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可具备批量生产条件,鄄城县计划利用这一优势,做大做强制盐工业。 淡水资源淡水资源充足,地下浅层淡水总储量 18.33 亿立方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全县沿黄 105 华里,年均引水 4.3 亿立方米。鄄城雷泽湖水库占地 4210 亩,总库容 1050 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现已探明全县含煤面积达 400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 40 亿吨。石油、天然气属中原油区,油质上乘。地热异常区 360 平方公里,水温在 65 — 90 ℃之间,开发前景广阔。淡水资源充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 生态环境鄄城属黄河冲积平原,百里沃野,河流纵横,有源远流长的映潭明月、沙河蛙鸣、碧水雷泽、杏岗春色等八大自然景观。鄄城属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网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95% 以上,沿黄、沿路数百里绿色长廊有“天然氧吧”之称,经历次大气监测,鄄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质标准。 1996 年鄄城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 56 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之一(京九沿线唯一的生态农业示范县)。鄄城现有千亩以上生态农业示范园 10 余处,无公害果品、蔬菜、肉食等绿色食品业已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优势鄄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济董、临商及其复线三条省级公路纵横东西南北,220国道及济菏、菏兰、日东高速公路分别靠县境东、南两面穿过。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并设有客货站。已规划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纵穿鄄城县境,并设三个进出口;投资9.1亿元的鄄城黄河公路大桥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将在北京正南方105国道和106国道之间形成南北交通大动脉。 基础设施鄄城县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现已入驻项目108个,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已初具雏形。鄄城电力事业超前发展,35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供电能力坚强科学有序。城区商业服务场所齐全,服务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有欧式一条街尧王路,纵贯城区东西的人民路。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全县电话容量达到 30 万门,城乡电话入户率达到 90% 以上,移动通讯实现了无缝隙覆盖,有线电视网覆盖城乡,公共传真得到广泛应用。电力事业超前发展,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投资 4500 万元新建的 6000KW 热电厂已并网发电。城区商业服务场所齐全,服务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鄄城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 25 平方公里,集产业与科研开发、生态与景观建设、商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初步形成了较强的要素凝聚力、环境吸引力和对外辐射力。投资 20 亿元占地 1.6 平方公里的潍坊工业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会拉动鄄城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建设近年来,鄄城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城市开发建设力度,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完成了鄄二路中段、人民路的开发改造,鄄五路环岛四角绿化,完成了鄄三路欧式一条街开发、普莱特大道东端开发改造等工程,基本形成了十一纵七横的城市道路网状格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布局日趋合理。目前,城市规划面积 159.4 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 12.4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 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 30% ;绿化总面积 89.7 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 35% 。污水处理率80%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达到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的标准。 人力资源全县城乡劳动力 43.8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9.5 万人,非农业劳动力 4.3 万人。农村劳动力在岗人数 32.5 万人,其中一产 22 万人,二产 3 万人,三产 7.5 万人。目前,纯农村剩余劳动力7 万人可转移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 万人一产劳动力中还可转移 10 万人外出,共计 17 万人可转移。 经济发展2010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5 亿元,是 2005 年的 2.3 倍, 年均增长 18.1%;三次产业比由 2005 年的 42∶34∶24 调整到 2010 年的 26∶42∶32,二三产业比重提高 16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发展到 200 家,比2005 年增加144 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4 亿元, 是 2005 年的 8.3 倍,年均增长48%。五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93 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1 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006 万元,是2005 年的 3.26 倍,年均增长2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616 元,比 005 年增加 2447 元,年均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 亿元,比2005 年增加35.37 亿元,年均增长18.8%。“十 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4.2 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2054 万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 倍;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5 年的7.2 平方公里扩大到22.4 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005 年的25.2%提高 到33.5%。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 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价 值绿色生态县、山东旅游强县等称号。 近年来,鄄城抢抓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和工业兴县战略,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人发、化工、木材、畜牧、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尤以人发和中药材独具特色。鄄城有“中国发都”之称,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发专业市场,发展人发加工企业100余家,经销各类发制品几十种,年销量收入15亿元,是全国重要的人发加工出口基地。鄄城有全国17家专业市场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投资20.8亿元,集高科技研发、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山东舜王城中药现代科技园”正在建设,形成“中国北方绿色药都”。 工业发展鄄城载体功能不断完善。鄄城县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现已入驻项目108个,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已初具雏形。鄄城电力事业超前发展,35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供电能力坚强科学有序。城区商业服务场所齐全,服务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有欧式一条街陈王路,纵贯城区东西的人民路。 鄄城生态环境优良宜人。鄄城属黄河冲积平原,河流纵横,绿树成荫,是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级56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之一。全县98万亩耕地已全部实现林网化,沿黄、沿路数百里绿色长廊有“天然氧吧”之称。拥有千亩以上生态农业示范园10余处,无公害果品、蔬菜、肉食等绿色食品业已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鄄城县委、县政府携全县80万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的人民,欢迎天下有志之士来鄄合作,共展鸿图。 2011年,全县2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6.4亿元,同比增长25.6%,完成全年计划的102.8;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利税40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53%。 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38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工业比为15.9%,已超额完成市下达的30亿元计划任务。全县42个新上、在建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34.6亿元,2011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全部项目投产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11.2亿元,新增利税32.8亿元。 全县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282.1亿元,同比增长51.3%;增加值完成63.4亿元,同比增长51.7%;利润总额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52.1%;税金完成6.4亿元,同比增长53.9%。 1-11月份,进出口完成16068万美元,同比增长42%,占全年任务目标的109.3%。其中,出口15024万美元,同比增长40.3%;进口1044万美元,同比增长72.8%。预计1-12月份,进出口完成16721万美元,同比增长33%。 2011年,我县全社会用电量5245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174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8.9%,全县2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累计14074.5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7%。 鄄城方言鄄城方言与普通话很接近,但从音系上看,更接近古汉语,属北方方言中原区。全县语音基本一致,唯南部与菏泽语音较接近。 称谓:父亲称“爹”;母亲称“娘”;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伯父、岳父称“大爷”;伯母、岳母称“大娘”;外祖父称“姥爷”;外祖母称“姥娘”;舅母称“妗的(音jin,平声)”;兄称“哥哥”;弟弟称“兄你”等。 时间:早晨叫“清起来”;吃早晨饭叫“吃清起来饭”,中午叫“晌午”;夜晚叫“黑家”或恒恒;昨天叫“夜个儿”或“燕门儿”;前天叫“蔡个儿”、“前门儿”或“前印儿”;明天叫“明儿”;后天叫“过明儿”;去年叫“年时”;明年叫“过年儿”;春节叫“年下”;往年叫“每每个”;现在叫“这会儿”或这“眼前儿”等。 位置:这里称“这合”;那里称“那合”;前边称“前头”;后边称“后头”;正房叫“堂屋”;厕所称“茅的”(古称:菊连);角落叫“仡拉”(ge‘la)等。这些语言都体现了典型中原区语言特点。 动作:蹲下称“估集”,喝水念“喝扉(fei)”,膝盖叫“格拉伴”,脚踝叫“脚勃的” 在语言交流时,受外界影响,书写一般用“子”代替“的”。如:腰子=腰的 第三产业鄄城县第三产业未进行调查 历史沿革鄄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县境。《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为卫国鄄邑,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属齐国甄邑(甄,音juan,鄄的异体字),秦时(前221—前206)改鄄邑为鄄城。 西汉(前206--8)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而得名。 三国时期(220—265)属魏兖州东郡鄄城县,济阴郡城阳县地。其间鄄城曾两次改为县王国。 西晋时期(265--316)属兖州濮阳国、济阴郡城阳县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先后属后赵兖州济阴郡、前燕兖州东郡、前秦兖州、后燕兖州东郡,兖州、东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时期(420--581)先后为北魏、东魏济州濮阳郡鄄城县、城阳县地。 隋时(581--618)先属濮阳郡,后属郓州(治郓城)。596年(文帝开皇十六年),于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从此始)。 唐(618-907)初属鄄城县,雷泽县地。621(高祖五德四年)复置濮州及临濮县,并析鄄城县置永定县,析雷泽县置长城、安邱2县。625年(武德八年)废永定县入鄄城县。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鄄城临濮雷泽3县属河南道。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废濮州设濮阳郡,治鄄城。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改濮阳郡为濮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濮州属地。 北宋时期(960--1127)属京东路濮州鄄城县、临濮、雷泽县地。 金朝时期(1115--1234)属山东西路濮州鄄城县、临濮、雷泽县地。 元时(1271—1368)先后属东平路濮州、中书省济宁路濮州。 明代(1368-1644)初属中枢省濮州。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废鄄城县入濮州,于鄄城置千户,属东昌府。1376年(洪武九年)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濮州属地。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因黄河之患,濮州治由鄄城迁至黄河西之王村集(今河南范县濮城)鄄城古城遂称旧城,一直沿用至今。 清(1644-1911)初属山东省东昌府濮州地。1730年(雍正八年)升濮州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1735年(雍正十三年)又降为散州,改属曹州府。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属兖沂曹济道曹州府濮州地。 1913年改濮州为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仍属山东省第二专署。1936年并鄄城县入濮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山东省第十六专署(驻菏泽)。 1940年3月5日,成立鄄城抗日县政府,属运西专署。是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专署,是年11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专署。1944年8月属冀鲁豫第十八专署,1946年2月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6年10月29日至31日 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为配合巨野方面的军事行动,调集三路部队,分别向嘉祥、巨野、濮阳进攻,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鲁西南地区。刘邓大军依据避强击弱的原则,立即向濮阳转移。转移途中,获悉国民党军一部由菏泽向鄄城孤军冒进,邓小平、刘伯承遂当机立断,发起鄄城战役,在鄄城以南地区歼敌9000余人。 1949年8月,鄄城县属平原省菏泽地区专署,1953年初属山东省菏泽专署,1958年10月属山东济宁专署,1959年6月又改属菏泽专署,1967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属菏泽市至今。 1992年1月24日,将梁堂乡的万全庄、大赵庄、李楼、南庄、罗吴庄、魏庄、东赵庄、樊庄、东张庄、富春乡的苏屯、南宋庄、凤凰乡的孙店共12个行政区划归鄄城镇管辖。1993年11月16日,撤销阎什口乡,设立阎什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994年12月29日,撤销什集乡,设立什集镇。1996年12月29日,撤销箕山乡,设立箕山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2000年3月15日,撤销李进士堂乡,设立李进士堂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27号)。 2000年,鄄城县辖7个镇、18个乡。总人口715684人,各乡镇人口: 鄄城镇 64986、旧城镇 34389 、红船镇 31601 、阎什镇 28901、 什集镇 34215、 箕山镇 31553 、李进士堂镇 21036、 凤凰乡 36339 、宋楼乡 16883、 陈良乡 13746、 左营乡 30627 、大埝乡 29597 、梁堂乡 25196 、葛庄乡23057 、董口乡 30249、 西双庙乡24610 、临濮乡 33Z25、 梁屯乡 23412 、富春乡 31672 、麻寨乡 26647、 鲁王仓乡 20280 、彭楼乡 26834、 张志门乡 19370 、引马乡 28367 、郑营乡2889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鄄城县撤销鲁王仓乡归属郑营乡,撤销临濮乡,设立临濮镇;撤销彭楼乡,设立彭楼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 旅游资源鄄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鄄城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上古属“颛顼之墟”,西汉初置县,周时为卫国之鄄邑而得名。特别是投资 4.5 亿人民币的孙膑旅游城建设后,将发展成为连接山东省和中原地区的旅游大县,构筑山东省西部继泰山、“三孔”、菏泽牡丹之后的又一旅游胜地。 尧王墓:位于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又名尧陵。 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乃轩辕黄帝之玄孙,德能兼备。他身为部落联盟首领,不自恃且恭勤节俭,禅位于贤而不传于子,更令世人敬佩。《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l935年黄河决口,已毁。陵前现有明嘉靖二十四年 (l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l903年) 淄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块。碑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牌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另有石碑数块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尧母庆都陵,西350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南靠黄河金堤,北临箕山河。而现在却仅存墓、碑、龟及柏等稀有文物。 孙膑墓:位于鄄城县城沿东北方向行约20公里,至吉山镇孙花园村东北约1公里处。1990年,孙花园村民在村东北向阳河(1971年新开挖的人工河)东侧出土了明代石碑一截,上刻有“膑墓址深遂”之字样,自此,孙膑墓才找到了确切位置。继而,孙膑后人为其祖先修复了坟墓,墓丘直径约4米,四周砌以围石,封土高约3米,墓前树石碑一栋,篆书“孙膑墓”,碑前有石香炉一樽,为了便于保护,墓四周划林地600平方米,围以1米高青砖花墙,内植翠柏,并有鄄城县人民政府所立“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栋。 苏御史牌坊: 苏御史即苏述,明濮州(今鄄城北王召)人,二十二岁(正德八年)中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落第,同年携妻带子同赴京,入太学攻读三载,并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屡考屡败的苏述不折不挠,在三十五岁(公元1526年)时,终于考中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历任都察院浙江道监御史、山西巡府,加封资政大夫。因治民有功,崇祯下旨修建牌坊以扬其名。在牌坊的横梁上上书(阳面)“苏述御史牌坊大明万历丁未年立” ,(阴面)刻有“陕西巡抚浙江道监察御史进士苏述”15个大字,横梁正中立书“圣旨”二字,极有气魄。 孙膑旅游城:孙膑旅游城坐落在鄄城县东北20公里处的宋楼乡境内,占地978亩。孙膑旅游城原有景点为亿城寺、孙膑墓、羊左合葬墓、荆轲墓等。 1995年10月,投资 4.5 亿人民币的孙膑旅游城正式开工奠基,相继建成了圆融桥、圆融湖,天王殿、圆通殿、放生池、孙膑纪念馆、药师殿主体工程建设。 圆融桥:位于旅游城入口处,横卧向阳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南东北走向,总长158米,宽12米。 圆融湖:位于旅游城腹部,由东西两块水面组成,中有玉带桥相连,占地50亩。 天王殿:为5间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长21米,进深9米,高9米,为圆融禅寺主体工程之一。 圆通殿:为5间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为圆融禅寺主体工程之一。 放生池:位于圆融禅寺正前方,为半圆形水池,占地300平方米。 孙膑纪念馆:位于旅游城西部,该馆为重檐串尖屋顶式建筑,长宽各30米,高20米,飞檐半拱青琉璃瓦顶,为孙膑纪念区主体工程。 历山舜王庙:在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西,东距阎什镇驻地2公里。 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成都,虞君之后,历代传为贤明圣君,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皇甫谧云:“舜生姚墟”,据考姚墟即今山东省鄄城县麻寨乡舜城集。《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历山、雷泽、河滨均在鄄城境内。舜20岁登帝位,它是一位仁爱、诚信、谦恭、勤政、爱民的帝王,后人思其功德,向往其遗风,在所耕之历山建庙以祀之,故名“历山舜王庙”。据古庙碑记载,东汉光武帝年间开始修庙立碑,其后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复。 砖塑、商羊舞、鲁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鄄城斗鸡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斗鸡的历史。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斗鸡之风可以说风靡全国。不少王公贵族以及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很喜欢斗鸡。其中一个很著名的玩家,就是曹操的三儿子,也就是大才子——曹子建,他还写了一首斗鸡诗。他把斗鸡的威风劲儿描绘的栩栩如生: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斗鸡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西斗鸡也是历史悠久,而且相比起其他品类的斗鸡,鲁西斗鸡还具有一种特有的性格:不在一个级别的不斗,一旦都起来绝对不逃跑,哪怕到最后一息也要战斗不息,这就是斗鸡的性格。当地老百姓对斗鸡喜欢了近两千年。由于斗鸡是个别人的嗜好,现在玩传统斗鸡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鲁西斗鸡面临着濒临绝种的危险,斗鸡行业还是一片惨淡。 鄄城人高翔通过思路转变,打破常规把斗鸡端上了餐桌,变成餐桌上的 “战斗机”。 因为斗鸡的生长期长,产蛋量低,又善于扑打运动,肉质自然比一般的鸡要好。而且每一只斗鸡都是精心喂养啊,吃粮食不吃饲料。所以价格也比一般的鸡肉高出许多,有了主打高端市场的思路,高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大规模养起了斗鸡。从斗鸡比赛到餐桌佳肴,斗鸡的价值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斗鸡到餐桌上的“战斗机”,体现了鄄城人民善于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市场的创新精神,同时对于传承鄄城斗鸡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人尧姓伊,祁氏,名放勋,黄帝之玄孙,上古五帝之一。皇览说:“甲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鄄城县境。《史记》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以钦、明、文、思四德以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的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尧死后,天下人民争相修陵建庙,传有“尧王虚葬八百墓,惟有真身在谷林”之说。尧陵位于鄄城县富春乡谷林寺。 舜姓姚,有虞氏,虞舜,名重华,颛颛帝之后裔。应邵说生于姚墟即今鄄城县彭楼镇舜城,《史记》载:“舜耕历山(今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今鄄城南境和菏泽市牡丹区北境),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位期间,制定了法律,驱逐了四凶,开辟了道路,平治了水土,划分了州界,华夏百姓安居乐业。登位 39 年南巡,逝世于苍梧之野,安葬于湖南零陵九嶷山下,与尧被人们尊为贤明帝王。 孙膑字伯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鄄邑人。膑乃兵圣孙武后裔,聪明伶俐,好文尚武,与庞涓同师于鬼谷子。后庞涓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暗施毒计,将孙膑处以膑刑,并在其脸上刺字。膑身残意坚,辅佐齐国,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晚年致仕,回鄄邑老家,在孙花园(今鄄城县吉山镇孙花园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策,终成《孙膑兵法》不朽之作。 汲黯字长孺,西汉济阴郡鄄城县人,官至中大夫。黯先世有宠于卫君,曾七世为卫国大夫。武帝即位,黯为谒者。黯性情耿直,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曾多次当众指责武帝的过失,武帝称赞其为“社稷之臣”。黯为官忠贞不二,德高望众,死后谥号周公,葬于鄄(今鄄城县吉山镇观寺王庄北一里许)。 吴隐之东晋濮阳鄄城人,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做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曾赋《贪泉》诗一首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忆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义熙九年( 413 )溘然长逝。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子延之为鄱阳太守,子及其后人,皆牢记隐之教诲,以清正廉明为传家之宝。 王仙之唐濮州鄄城(今鄄城县旧城)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私盐贩出身。乾符元年( 874 年)王仙之聚众数千人 ,在河南长垣率众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乾符五年( 878 年 ) 二月,王仙之战死,余部北上投奔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张泳( 994 — 1014 )字复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尚书。泳自幼刚强自信,不拘小节,好为奇计,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为官后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秉公断案,深受百姓敬仰, 1002 年,张泳治蜀政绩突出,真宗对张泳说:“得卿在蜀,朕无四顾之忧也”。 1014 年卒,赠右仆射,谥号忠定,著有《乖崖文集》 10 卷。 李迪( 971-1047 ) 字复古,其先祖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祖李在饮因避乱举家南迁,定居于濮州(鄄城县旧城镇)。迪刻苦而聪慧,性沉稳而有深度,深得散文家柳开的欢喜宠爱,曾赞曰:“此公日后必为天下栋梁之材”。宋真宗景德二年( 1005 )年举进士第一,钦点状元。李先后再次出任宰相,尽心尽力辅佐宋真宗、宋仁宗。 1047 年卒,赠司空,谥文定。仁宗撰其墓碑,因其以亮直称誉于时,故曰:“遗直之碑”,并改所葬邓侯乡为“遗直乡”。 刘忠字摅诚,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楼镇刘大楼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景泰二年( 1451 )受乡荐,任广西御史,后任职台州,为政宽严适度,人皆悦服,当地归纳其政绩达 18 条之多,于是升任山西左参政。当地连年灾荒,有青壮年啸聚垣曲山中,官府欲发兵进剿,刘忠为他们争谏,单人独马到山中劝说,众啸聚者都跪在地上感动地流泪,第二天各自散去。垣曲人为刘忠立“安民碑”以作纪念。刘忠抚民有功,升为四川左布政使,后又转山西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榆林等职,后因病而卒。今麻寨乡刘大楼西北 1 公里许有刘忠墓。 王宗朋( 1847-1906 ) 字兰居,清末山东濮州王榔头庄(今鄄城县箕山镇王榔头庄)人。自幼爱好武术,性格豪爽,刚强正直,扶弱济贫,壮举豪强,抗官府,成为鲁西苏北一带农民抗捐领袖。光绪二十年( 1894 ),王宗朋以练武强身、扶弱保家为宗旨,创建了“红沙会”,并以此为基础,带领农民抗住了官府的民堰捐。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后,严令各州县禁止帮会活动,镇压抗捐活动。王宗朋仍带领乡民并联合其它帮会进行抗捐斗争。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其被官府诱骗到王崮堆(今鄄城镇)杀害。宣纺元年( 1909 )十月上旬, 8 州县 42 里百姓为王宗朋立“思墓碑”以作纪念。 王鸿一( 1875-1930 ) 名朝俊,学黉一,别署鸿一,山东省濮州沈口里刘楼村(今鄄城县闫什镇刘楼)人。 1900 年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兴中会, 1903 年回国, 1904 年创办菏泽第一公立小学堂。是年秋,又成立第二公立小学堂,继而创立普通中学(后来的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前身)、巡警学堂、桑氏女塾、黄庵工艺局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任山东提学使,发展地方企业,解决贫民生计,产品行销世界各地。袁世凯窃国后,王鸿一奔走号召倒袁,袁闻之,想致王鸿一于死地,被人救下,幸免于被害。以后继续从事爱国活动,倡导实业兴国,创办学堂,提高国民素质。晚年又参与反蒋活动。 1930 年 7 月病故于北京。 1936 年,迁葬济南四里山。 彭占元( 1870-1942 ) 字青岑,又名东半,山东省鄄城县彭楼乡彭楼村人,清末廪生。 1903 年师范毕业后,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被推为山东同盟会部长,捐款创立《民报》社。先后任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南京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彭占元热心教育,造福乡梓,邀集各乡绅士募捐,创办南华小学(今菏泽二完小),带头捐出家中宅基地,建彭楼小学堂(今彭楼完小)。 1935 年 7 月,黄河从临濮、董口决口,他主持大堤合拢工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操劳奔波于工地,终使决口合拢。晚年,定居曹州,经营盐务。抗战时期,日本曾多次拉拢收买他,终不为所动。1942 年去世,享年 72 岁。 李建国 男,汉族,1946年4月生,山东鄄城人,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1964—1969年 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69—1970年 留校待分配 1970—1972年 天津市宁河县东棘坨公社姜庄大队劳动锻炼 1972—1976年 天津市宁河县文教局、县委宣传部干事 1976—1978年 天津市农委宣传处干事 1978—1981年 天津市委办公厅办公室干事 1981—1982年 天津市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 1982—1983年 天津市委办公厅副主任 1983—1988年 天津市委办公厅主任 1988—1989年 天津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1989—1991年 天津市委秘书长 1991—1992年 天津市委常委、秘书长、和平区委书记 1992—1997年 天津市委副书记 1997—1998年 陕西省委书记 1998—2007年 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8年 山东省委书记 200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兼秘书长,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 特色村庄仝仁庄TONG REN ZHUANG 仝仁庄 位于鲁西南鄄城南三公里处。人口在一千左右。仝姓占百分之八十五,是靺鞨族,祖籍在辽东。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洪武四年(1371年)有一姓高的人到此开荒,建有一宅院,取名高庄,沧海桑田,姓高的逐渐人口少了,姓仁的多了起来,所以改名仁庄,解放后期,由于和临近的一个村庄重名,外人经常搞错,险些出事,由于此时姓仝的为大姓,遂叫仝仁庄!仝仁庄现有仝和李两大姓,另有宋,赵,刘仝仁庄交通便利,东临菏鄄公路,位于村头。富春北路在仝仁庄穿过,形成了仝仁庄的北路,仝仁庄南路穿过一条美丽的小河,直同妙刘庄;仝仁庄中路是仝仁庄的核心,有六七百米长,在仝仁庄有很多条南北交融的小巷,把南路中路北路连接贯通。在仝仁庄的周围长满了柳树,杨树,槐树,几乎家家院里都有树,冬暖夏凉。那就是生活在绿色的海洋。仝仁庄盛产知了;top 蝉俗称知了 是同翅目蝉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已经发现三千多种,据最新统计,我国也已经发现了 227 种。我们也许听到过不少关于蝉的名字,蚱蝉、寒蝉、鸣蝉、山蝉等等,但 能完全弄清蝉所有名字的人一定不多。因为早在《尔雅》里就列出了蝉的八个名字。《诗经》里说“五月鸣蜩”,“蜩”就是蝉。《庄子》里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也是蝉。有本介绍方言的书中甚至列举出了蝉的二十五个别名,比如 螂蜩、螗蜩、茅蜩、马蜩、霓、麦蚻、蜓蛛、蚨、蛉蛄、螓、蝭蟧…… 这还不包括我们熟知的“知了”和“蚱蝉”。可见这种随处可见的昆虫早已经被我们熟知了。 专家们却对蝉进行过仔细的...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公司还大量收购蝉,制成油炸、红烧的罐头出口日本、韩国,或袋装以供旅游区的游客尝鲜。 仝仁庄有一未解之迷,如下:关于村里挖出“龙”,我怀疑是古迹 在我的老家,村里人百分之八十都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存在。 因为有人在村里挖出来过。 大约在六十年前,有一户人家要盖新房,村里人都去帮忙,在挖土垫地基的时候,一个模糊的黑色物质显现出来。大家整理清楚后发现是一个龙头,一条未长成的龙,土和它的身体以有明显的脱离。龙的身子在另一家的地里。有一人看见后突然拿起铁锹把龙头铲掉,,,,,,,,这是听长辈门说的,这是真实的,要不然不会所有人说的都一样。我是唯物主义,不相信真的有龙,我到觉得像是古人留下来的用泥土做的一条龙。如果说是古人留下来的,他们做龙不可能只做一条,最少是两条,或者九条。 村子地处黄河流域,古时经常发大水,应该是水把它们淹了,古人走的走,死的死。淤泥漫过了原来的古人的杰作。这一历史谜题就留给了我们。 过了不知多少年,被一群盖房子的村民挖出来了,无知的村民以为挖出了真龙,慌乱中有人毁了龙头。 我认为人们说毁了龙头,但是并没有说毁了龙身子,所以龙的其他部位应该还在地下。 这个村子叫仝仁庄。地址是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富春乡仝仁庄 仝姓原为靺鞨族,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个民族。靺鞨 中国古代民族名。 满族,亦称满洲族,是生活在满洲的通古斯民族,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亦称“勿吉”。源于肃慎。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分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有农业,种植粟、麦、穄;善养猪;亦从事狩猎。经常向汉王朝献贡。各部发展不平衡。黑水部居最北面,发展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时,就是大部落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干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五代时称女真。粟末部居最南方,较先进。 公元698年粟末部酋长大祚荣联合其他族在松花江以东乌苏里江流域,建立 渤海政权。后不断向唐王朝遣使朝贡,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公元926年为辽阿保机攻灭。部分遗民建立定安国,后亦并入辽。《魏书.勿吉》:“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车马,佃则偶耕,车则步推。有粟及麦穄,菜则有葵。水气咸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嚼米酝酒,饮能至醉。妇人则布裙,男子猪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罢,便以为定,乃为夫妇。俗以人溺洗手面。头插虎豹尾。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 《旧唐书.北狄传.靺鞨》:“[靺鞨]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