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郯城木版年画 |
释义 | 概述郯城是一片具有三千多年文明史,地灵人杰的土地。勤劳智慧的郯城人民不仅创造出了优秀的物质文明,还创造出了许多载入史册的精神文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木版年画就较为集中地表现了郯城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绝妙的动手能力。郯城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魁力,突显了原生态的民间做派,取材带有鲜明的农村生活特征,用色考究,色彩火爆,对比强烈,富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图案造型夸张奇特,线条粗犷飞扬,野趣横生,充分反应了北方民族的审美取向,表现出来自民间的最原始的纯正质朴的气质和浑厚大气的气度。木版年画不仅反应了郯城人民的风情智慧,在昭示历史文化发展,深入地进行社会研究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溯源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是苏北,鲁南的最大集散地。民间年画俗称喜画,门神。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和平安详,曾经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年末,苏北鲁南及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过年时张贴,并且年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特点沙沃木版年画虽然传承于潍坊木版年画,但受苏北鲁南民俗的影响,又经历了老艺人的不懈探索和完善,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表现在艺术风格上,沙沃木版年画突显原生态的构思基调。一是颜色和用料上,凡属自然之物都是木版年画首选的材料,木版画艺人使用的工具一般都是自己制作的,或直接选用生活生产中己有的工具,或在原有的工具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包括所用颜料也是由植物汁液调配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流程,用色大胆泼辣,讲究色泽的纯正,绝无中间色,尤其是门神的用色上,更要强调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出来的成品呈现出相当鲜明的特质,不仅色彩明丽,火爆抢眼,而且日久不褪色不淡色,浑厚天成。二是造型上,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大胆的创新,尤以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画面以表现英雄豪杰的居多,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高大威猛,气宇宣扬,给人以忠诚,朴实,正气的感觉。三是线条粗犷,质朴纯厚,富于野趣,有力地体现出了北方民族特有的淳厚雄健的风度。四是构图饱满充实,紧凑,留有空白的地方较少,画面布局主次有致,对比鲜明,安排巧妙,给人以庄重和谐,浑然天成的观感。 题材郯城木板年画在主题的取材上极具农村生活气息,传达出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年画作为一种从门神演化而来的艺术,其原始的表现主题主要是那些有避邪禳灾功能的神祗,郯城木版年画最初的主题也不例外。但是,随着社会的演变,历史故事,戏剧人物,民间传说等也成了表现主题。后来,多子多福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又有了“五子登科”,“七子团圆”和“观音送子”等主题的作品。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又出现了歌颂社会,歌颂党,反映新的历史变化的场景,如乡会,闹春耕等木版年画。郯城木版年画这些紧密结合现实的创新,是木版年画得以欣欣向荣的原因所在。 郯城木版年画有许多种类。年画的功能由最初的祈福禳灾向祈子求财,指导农耕和劝世教化方向发展。据一些幸存的史料计载以及老艺人复制雕版研究,郯城沙沃传统木板年画分为四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四大系列分别为灶码子系列,门神系列,传说掌故系列和经盘系列。其中经盘系列是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后来加进去的新系列,是人死后追荐亡灵的仪式上用的。 灶码子是灶神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结合的产物。灶神也叫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他们的神像旧时是家家必贴的。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灶神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当年的工作,领受一下年的任务,也就是把在人间看到的种种表现上奏,并从上天那里领受撒向人间的福祸。老百姓为了一家平安幸福让灶王多说好话,就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奉祀灶神,做些糖元宝,糯米团子之类又甜又糯的好吃食糊糊灶神的口,希望他上天不讲人间罪恶,多言好事,以保下界平安。后来人民发现,光靠灶神说好话地里打不多粮食也过不好日子,于是,就有精明的木版艺人,把农历二十四节气与灶神等神祗印在一起,贴在灶房的正墙上,既方便于人们按照时令更替季节变化耕种又能让一家人时时供奉神明,受到神灵的庇护。 分类贴在大门上的门神,沙沃木版年画传统门神画有10多种,其中代表作品武门神中有《秦琼尉迟恭》《赵公明燃灯道人》;文门神中有《三星在户》《五子登科》等,除了具有护佑平安的法力,尤其要有特别的威慑力。民间一般都是双扇大门,门神都得有个搭档,而且这个搭档必须是相得益彰的。《秦琼尉迟恭》俗称鞭锏门神。传说泾河龙王犯了天条,玉帝降旨令唐朝开国大将李靖将龙王斩首。泾河龙王托梦唐太宗代为求情,太宗允诺。次日太宗传来李靖,二人在宫中对弈寸步不离,李靖忽感困倦伏在棋案上打瞌睡。太宗心想李靖终日不离皇宫料其不能去斩泾河龙王,后看李靖脸上冒汗,就亲自用玉扇为李靖扇凉。其实李靖梦中正手持利剑追杀龙王,眼见追之不上,恰巧太宗扇来凉风,如虎添翼,很快抓住龙王斩下其首级。泾河龙王之魂怨恨太宗非但言而无信,反助李靖风势杀已,因此找太宗索命,唐太宗夜间屡闻寝门外有鬼魅哭嚎之声,而若是金锏大将秦琼和手握竹节鞭的尉迟恭着戎装立于门外侍寝,则一夜安眠。于是唐太宗就叫人画了秦琼尉迟恭的戎装画像,贴在寝门上,这同样具有秦琼尉迟恭亲临的效果。以后民间就沿袭这一做法,据说连婴儿夜哭和偷盗之事皆能杜绝。 赵公明燃灯道人俗称鹿虎门神,护佑的是人们的另一重愿望。赵公明是财神,他黑面浓须,胯下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威风凛凛。相传赵公明原为日精之一,当初后羿射下九日后,八日化为瘟神,行病害人,独有赵公明除瘟剪虐,保病祛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后来姜子牙封神,赵公明就被封为财神,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老百姓奉祀他,祈望的是不论做人做事做买卖,不欺心不害人,财神要眼观肚明,好人好报,消灾平安。赵公明的搭档燃灯道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真人的徒孙,他不仅能开劫救人,还能呼风唤雨,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皆在他的掌握之中。奉敬这二位神仙,老百姓保管丰衣足 食,天下太平。 观音送子表现的是希望多生男孩的愿望,五子登科,七子团圆表现的是多子多福,家庭和谐的理想,王小焐鱼表现的是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的思想,这些表现主题虽然仍然来自民间传说故事,但它已经于现实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了。到解放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地改善,民间艺人就把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感受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闹春宵》《春耕》《幸福生活》《沂河春早》等,这些都是郯城木版年画在新情况下焕发出的新生机。 工艺从传入至今,木版年画一直沿用传统的制作工序。制作工具主要有:棠梨木刻版、棕毛刷子、铁锤、剪刀、干软毛刷。制作材料包括白纸和化学颜料等。生产流程共分为四个步骤:拓稿画样,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货点胭。拓稿画样就是依样稿在板上描出图样。其中难点,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步是刻版。刻版的材料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必须木质坚硬细腻,适于精雕细琢,纤毫毕现。木版年画发展以来的千百年间,棠梨木一直是上乘之选,迄今为止,依然无其它木材可以替代。一套样版一般包括三版,五版,或七版。雕刻刻版,不仅要求艺人技术高超,还必须胆大心细,有独创精神。雕刻一套七版一套的雕版,往往要用三个月,或是半年的时间。真可谓是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上案印刷时,开始是小案子座印,后改为大案子站印。采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三五次到十几次,一版一种图案,着一色。以前是简单的红黄兰三色套印,发展到五色,又到红、黄、兰、绿、紫、桃红、黑七色套印,图案的缜密细致程度也随着套色的增多相应地得到了提高。每丝花纹必须接洽得丝毫不爽,每根须发恰到好处,才能保证整幅画色泽鲜明,图案清晰精美,有效的杜绝重影模糊的情况出现。由于七色套印具有高难度的技术,印制低劣的年画也屡见不鲜,但是正宗的沙沃年画张张出彩,张张栩栩如生,它红火了近两个世纪,靠得就是精湛的技艺和积沉多年的沙沃人的基本功。最后烘货点胭,就是把潮湿的颜料烘干,个别地方加以润色修饰,或描金或敷粉,则整套工序完成。除了雕版需预先准备外,其它三道工序可现场演示,那行云流水的演示程序比起呆板的介绍自会让人们有另一番领会与感悟了。 郯城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原汁原味的审美艺术性。农耕文化作为本地区主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祖祖辈辈的郯城人民乃至中原人民。而木版年画就是从农耕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它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用就地取材的自然物制作出来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它鲜明深刻的区域特性。送子观音图案表现的是希望生男孩的愿望,这就符合农耕时期对劳动力渴望的理想;五子登科,七子团圆,王小焐鱼,秦琼尉迟恭等等,均来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或是历史传奇。这就表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迫于自然和社会的压力,局限于自己的卑微和弱小,就借助神灵来重塑自己理想的愿望。虽然郯城木版年画表现的是本地区人类早期的信仰,反映的却是不论古今普天下老百姓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扬善除恶,天下太平,生活幸福美满。木版年画承载了一种厚重的文化信息,喷发出从远古时代就徜徉在一个民族血脉深处的呼吸,它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心灵深处的愿望。正是这样的内涵使木版年画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是其一度煇煌的根源所在。而解放后,出现的《幸福生活》《沂河春早》等木版年画新作品,又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喜悦和歌颂之情。因此在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中,非常清晰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历史上社会生活的沉淀。民间生活和民俗百态几乎都反映在年画上。对研究本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郯城木版年画原生态的民间做派,鲜明火爆的色泽,和谐律动的构图,粗犷飞扬的线条都成功地表达了它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展和衍续的特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以当代的审美眼光来观察审视,它超前成熟的艺术风格,仍具有光彩夺目的魅力,是我们民间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宝贵财富。 郯城木版年画具有深邃广博的文化意义。年画,顾名思义,就是和年有关,在当地,木版年画作为年文化代表的外化物己深入人心。看到木版年画就让人很自然地想到红红火火的春节。不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日,木版年画也是作为吉祥挂图和观赏佳品用来烘托喜庆气氛的。这样的沉积,木版年画就负载了一种深厚的文化信息,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久居在外的游子看到木版年画会有看到家乡亲人一般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另外,木版年画的制作还有一部分要靠心手的感觉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这必须依赖长期的制作实践,否则难以掌握,这种耳濡目染,不教,叫你跟着干,在实践中看样学样,久而自通的方式就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方式,这最符合风俗可染的文化特性,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且其背后也确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郯城木版年画具有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和许多民间工艺品一样,木版年画曾是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时至今日,作为民间艺术珍品,木版年画多次在国内大型展览中展出,一九九四年,由临沂市艺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滨收集送展的胜利乡沙沃村木版年画《赵公明燃灯道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此后,郯城木版年画又先后被一些国家级藏馆收藏。 郯城木版年画在沙沃村发展的200多年间,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十九世纪中后期,沙沃村木版年画的发展获得极大的飞跃。当地最有影响的艺人程奂德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加大生产木版年画的规模,最后分别在马头,重坊和新村等大镇开设了木版年画作坊,拥有几案百台,雇佣劳工数千名,把木版年画的生产推到了鼎盛时期,沙沃村以及周围村镇成为了鲁南苏北的最大集散地。 传承木版年画的盛况截止到二十世纪五下年代,嘎然而止。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具有灭顶性的打击力度。大批珍贵的雕版,一些价值不菲的年画均被付之一炬。画版成品等实物和资料原版大部分被毁,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给后人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使人们的一切想像都变得有可能触手可摸,新颖美观廉价的现代艺术品充斥市场,在这样应接不暇的时代,木版年画只能落得个灯火阑珊处,伊人独憔悴了。因此一些老艺人几乎全部凋零,年轻人不愿学习,此项手艺几乎成了历史陈迹了。目前,沙沃村坚持农闲印制木版年画的只有少数几家,而且大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象张朝烈,陈宏学等老人都年过七旬,儿孙们都做“大事”去了,他们珍藏着几块雕版,力所能及地印制着部分年画,在做着最后的守望。他们觉得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千辛万苦保存的雕版,在自己手里流失了愧对祖先。 近几年,郯城县文化局结合创建全省先进文化先进县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了对沙沃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力度。首先启动电台,报社互联网等快捷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全民动员起来保护民间艺术的氛围。然后责成文化局具体负责木版年画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