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郏县 |
释义 |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隶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6镇8乡,372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 中文名称:郏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南省中部 下辖地区:冢头镇、安良镇、堂街镇 电话区号:0375 邮政区码:467100 面积:727平方千米 人口:56万人(2002年) 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基本概况代码:410425 拼音:jiá xiàn 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郏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距新郑机场仅80公里,南(京)—洛(阳)高速毗邻县城10公里,郑(州)—尧(山)高速、洛(阳)—界(首)公路和郑(州)—南(阳)公路西线在县城交汇,以县城为中心,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拥有程控交换、自动转换、长途直拨、移动通讯等现代化通讯设备,8万门程控电话可与全国和世界各地联通。 郏县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饶。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耕地面积60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红薯种植面积18万亩,花生、大豆种植也有一定规模。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蔬菜为主。烟 叶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山儿西”烟以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是我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温室大棚10000多座。“郏县红牛”为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以肉质细嫩、皮革柔韧而深得中外畜牧专家的好评,常年存栏15万头。 郏县矿产丰富,水、电资源充足。现已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19种。煤炭资源保有量1.6亿吨,加上预测储量共18亿吨;白云岩详查储量197.9万吨,普查储量2608万吨,预测远景储量4亿多吨;水泥灰岩远景储量4.0亿吨;焦宝石储量850万吨;大理石储量200万立方米;陶土储量5800万吨;铝矾土储量2580万吨;石英石、红石、铁矿石、紫砂陶土、高岭土等储量也很丰富。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48亿立方米,过境水量为9.518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2227亿立方米。全县共有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9座,年供电能力14万KW,形成了安全可靠、布局合理、供应充足的供电网络。?郏县旅游资源独特,名胜古迹颇多。三苏坟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苏洵的归焉之地,1986年被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和郏县文庙,广天知青园同时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顶莲花山是号称“天下三顶”之一的道教圣地,是中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理想景区;有“中原第 一红石古寨”之称的临沣寨,是中原地区仅存的明清时期红石古寨,具有较高的观赏、研究价值;“知青圣地”——广天知青园,将使您重温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文庙,是中国悠久古文化的缩影;郎庙茶食苑,茶水独具特色,含有锂、锶、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口感软绵,让您领略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 改革开放以来,郏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产业结构得到较 大调整,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亿元,工业产值达到37.3亿元。现已初步形成以农村经济为基础,以原煤、建材、机械制造、磨料磨具、铸造、造纸、皮革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县域工业经济框架 工 业 经 济按照“县抓重点、乡抓特色、部门抓服务”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工业兴县和招商引资”总战略,继续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继续致力发展五种经济模式,围绕矿产资源、铁锅、陶瓷、电力建材、食品医药和纺织等主导产业,以重点项目、特色产业为中心,拉长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构筑块状经济,初步形成了安良镇陶瓷产业基地、广天乡铁锅产业基地、黄道乡建材电力和煤化工基地、城关镇商贸和制药基地、长桥镇针织基地、冢头镇理想萝卜、三粉加工和奶制品加工基地等工业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了117.6亿元,同比增长13.0%。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增长52.3%。克服了煤矿全面停工停产整顿等不利因素影响,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8亿元,增长20.5%;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6021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0元,增长13.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3亿元,增长14.9%;各项贷款余额31.6亿元,增长4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5亿元,增长15.7%。 文 化 教 育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7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成人中专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中21所,小学24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91828人,在职教职工4202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先后投入校舍改造资金6100万元,建设改造校舍8.1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53栋,学生公寓楼57栋,餐厅15座。投资1亿元资金,建成了设计先进、规模宏大,能够容纳100个教学班、6000名学生的一高新校区。为县二高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餐厅等,两所高中分别荣获省级示范性高中、市级示范性高中称号。投入2500万元,整合教育资源,把一高老校区全部交给职业中专使用,并更名为郏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起了实训大楼,购置了实验实训设备。2010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成功跨入省级职教强县行列。2011年5月,郏县职业中专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荣誉称号。投入资金1468.8万元,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初,投资7000多万元,在东城区新建一所融初中、小学及幼儿园为一体的东城区学校。学校规划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设计规模96个教学班,可容纳4000多名学生。 按照“幼儿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抓提高,高中教育抓发展”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制订了《郏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力争在全县所有乡镇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全面提高幼儿入园率,学前入园率达88%以上。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立足“强管理、提质量、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高中教育发展,高考成绩不断攀升,连续三年清华北大榜上有名。2011年我县2780名考生参加高招考试,比2010年减少877人。一本上线145人,比去年增长28%;二本上线510人,比去年增长27%;三本上线1265人,比去年增长33%;高职高专一批上线1992人,比去年增长24%。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办教育的格局,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医 疗 卫 生郏县卫生局设8个内设机构:办公室、人事股、规划财务审计股、疾病预防控制股(地病办)、医政股、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股、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股、卫生行政审批股,承担着全县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下辖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卫生学校、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8家局属二级机构、14家乡镇卫生院、3家民营医院、376家村卫生室和221家个体诊所,在职职工21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60人;现有核磁共振、螺旋CT、中心供养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胃肠机、彩超、CR等大型医疗设备20余台,基本医疗设备配置齐全,开设床位1900余张,能够满足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012年全县卫生系统以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等四项重点卫生工作为抓手,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目的,全面带动农村卫生工作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就医环境,真正让群众得实惠。 2011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集体”、“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新农合管理先进集体”、“全省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先进集体”、“全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迁安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卫生工作目标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郏县辖7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个办事处,全县共376个行政村(街),另有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聚区的郏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分别为: 7个镇:冢头镇、安良镇、堂街镇、薛店镇、长桥镇、茨芭镇、黄道镇 6个乡:王集乡、李口乡、姚庄回族乡、白庙乡、广阔天地乡、渣元乡、 2个办事处:东城办事处,龙山办事处。 1个管委会:郏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人 口 民 族全县有汉、回、满、壮、苗、彝、布依、藏、独龙、侗、白、土、蒙古、朝鲜、哈尼、土家、达斡尔、佤等20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19个 ,少数民族人口12043人,其中回族人口1088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11%,主要分布在姚庄回族乡、龙山办事处、冢头镇、长桥镇、薛店镇、等5个乡镇(办事处)。宗教方面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信教群众2万8千余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55处,遍布全县15个乡镇办事处。 自 然 地 理位 置郏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平顶山市北部,属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度地带。东接襄城县,西邻汝州市,南依卫东区及宝丰县,北连禹州市。地理坐标:东经113°0′40″~113°24′50″,北纬33°48′0″~34°10′50″。东西长37.6公里,南北宽31.3公里,总面积737平方公里。 气 候郏县县境地处北温带南部。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日照时间较长,热量比较充足,自然降水偏少。年日照时数为1930.5小时,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8.9℃,年降水量590.99毫米。无霜期214天。 河 流辖区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境内有北汝河、干河、鲁医河、二十里铺河、青龙河、双庙河、叶犟河、胡河、肖河、蓝河、吕梁河、三险河、杨柳河、芝河、石河15条河流。北汝河为干流,也是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段长48公里,境内流域总面积9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300~500立方米/秒。 动植物资源郏县位于华中动、植物区系与华北动、植物区系的过度带,动、植物种类较多,植物总计248科,1014属,2306种。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3.22%。用材树主要有杨、柳、椿、榆、槐、泡桐等;经济林主要有核桃、柿、桃、梨、苹果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烟叶、红薯、大豆、高粱、谷子、绿豆、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境内野生动物资源陆栖脊椎动物184种,饲养动物主要有郏县红牛、猪、山羊、绵羊、寒羊、鸡、鸭、鹅;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 矿产资源郏县地处中朝准地台萁中台隆东南缘,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嵩萁小区。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元古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煤炭地层主要分布在石炭、二叠系地层。 主要构造有景家洼向斜、王英沟背斜、西长桥向斜和襄郏背斜。 区内断裂发育,有北西和北东两组,以北西向断裂为主。 郏县境内已发现有经济价值或潜在价值的矿产有煤、铝土矿、耐火粘土、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岩、高岭土、建筑石料灰岩等19种。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煤 煤是郏县的优势矿产,已探明的矿产地有大刘山井、王英沟井田和西黄道井田。已普查矿区有山头赵矿区、兴国寺煤矿井、安良煤矿井、王集煤矿井和姚庄煤矿井。已预查的矿区有茨芭蛇山煤炭普区、堂街煤炭预查矿区。已探明煤炭资源量7.17亿吨,预计远景资源量10.4亿吨,合计25.15亿吨。 (二)白云岩 白云岩主要分布于茨芭乡、黄道乡境内,产于寒武系上统崮山组地层中,矿物主要成分为白云岩,占98%左右。详查资源储量197.9万吨,普查资源量4.19万吨,估算远景资源量1.3亿吨。适合露天开采,剥采比小于0.1,已开发利用,被周边许多厂家利用。经化验分析,可用于冶炼金属镁及作冶金用溶剂,矿石组份含量均达到钙镁磷肥原料工业要求。 (三)铝土矿 铝土矿分布于郏县西北山地、丘陵区黄道—山头赵一带,石灰系中统本溪组为含矿岩系,该矿带断续出露20余公里,经查阅郏县2个煤矿区勘探资料,有6个钻孔穿过铝土矿层位,铝土矿层位最大厚度8.44米,平均5.8米。郏县媒系地层面积广阔,有很大的找矿远景,估算铝土矿资源量707万吨,预计远景资源量达数亿吨。 (四)耐火粘土矿 耐火粘土矿主要分布于黄道北部山区,多与铝土矿共生,是铝土矿原直接顶、底板或铝土矿层沿走向、倾向相变为耐火粘土,估算资源量218.5万吨,其中老庄铝土矿区估算耐火粘土资源量199万吨,山头赵铝土矿区估算耐火粘土资源量19.5万吨。按照媒系地层中铝土矿的分布,预计耐火粘土远景资源量达数亿吨。 (五)水泥灰岩 水泥灰岩广泛分布于郏县茨芭乡、黄道乡北部山区。矿区面积6.2平方公里,普通水泥灰岩的主要含矿层位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灰岩,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及徐庄组泥质条带灰岩。白水泥灰岩(淋滤灰岩)含矿层位为第三系洛阳组灰岩。据踏勘资料,普通水泥灰岩资源量达4亿多吨,白水泥原料资源量达1.3亿吨。 (六)建筑石料 建筑石料分布于郏县北部山区,主要为建筑石料用灰岩,估算资源量2.6亿立方米,远景资源量达3亿立方米。抗压强度10094—12289KPa,超出公路路基用碎石抗压强度5880KPa指标。分布于郏县李口乡境内的建筑用红砂石石料或料石,估算资源量达1.6亿多立方米。其料石广泛用于高速公路等护坡用。 (七)高岭土 郏县高岭土矿赋存于二叠系媒系地层及本溪组地层中。据钻孔资料揭露高岭土厚度在1.5—4米之间。广泛用于造纸、橡胶工业的填料,优质陶瓷的主要原料等工业价值很大。 (八)石英岩 该矿分布于郏县西北山区茨芭乡红放水库一带,属元古界马鞍山组地层,1989年,河南省地调二队对该区进行详查,提交了《河南省郏县红放水库硅石矿区详查地质报告》,探明硅铁用硅石(石英石)资料储量197.5万吨,为硅铁一级品原料,亦可作耐火制品、硅转原料、玻璃原料。矿石深加工为超细硅微粉(规模1万吨/年),作电子密封材料和有机涂料(化工)。 (九)紫砂陶土 该矿主要分布在郏县安良镇北部,魔石坑至石榴洞一带,开采条件较好。1992年,河南有色地质四队对其进行了踏勘,估算资源量650万吨以上,远景资源量800万吨。紫砂陶土是生产陶瓷产品、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 (十)大理石 主要分布于茨芭乡红石过道—红岭一带,1985年,河南省地质调二队对该区进行了详查,提交了《河南省郏县红石过道天然大理石矿详查地质报告》,探明大理石资源储量19.9万立方米。预测远景资源量1000万立方米。 另外还有泥岩、河砂等矿产资源。 水资源经计算郏县地表水资源总量12719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在没有工程措施的情况下,会从境内流出而无利用价值,成为弃水。建国以来郏县在境内河道上共建成了22座中小型水库和145处塘坝闸等,除去1999年被平顶山鸿翔热电公司征用的土门水库,这些工程措施目前可利用水量为1451万立方米。老虎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郏县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将达到2450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经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2227万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要考虑地下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一般要求地下水开采量不能超过资源量的80%,据此,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9781万立方米。 郏县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48亿立方米(已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9.5187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水利用总量为2.4031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231亿立方米,利用广阔渠郏县境内过境水可利用水量为1.18亿立方米。 山水景观县域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高,中部低。东南部为外方山余脉,低山绵亘;西北部为萁山山地,峰峦起伏;中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沃野坦荡。全县最高点为西北边陲郏、汝、禹交界处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最低点为长桥镇坡赵村西,海拔86米,流经县境的大小河流15条。全境有大小山峰26座,山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3%;丘陵面积259平方公里,占35.1%;平原面积271平方公里,占36.8%;洼地面积72平方公里,占9.8%;全县耕地面积46万公顷。 历史沿革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颍川郡;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改为汝南县,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为辅城县;大业初(公元605年)改为郏城县,元大德八年(1304)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隶汝州直隶州;清代沿明制。仍隶属汝州直隶州,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国16年(1927年)改隶豫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5月日军占领郏县;民国34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置禹郏县,同年10月撤销。解放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豫西区第五专区;1949年3月属许昌专区;1986年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 至1947年郏县解放前夕,隶河南第5行政督察区;1949年3 月属许昌专区;1986 年 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郏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1930 年,郏县就成立了党组织。1940 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派王树声大将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郏县是河南军区六分区、六地委、六行署和抗日禹郏民主政府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在郏县创造了我军机动歼战的著名战例——郏县战役。 另外,郏县也是古代马氏一族郡望。 历 史 名 人历史上人才辈出,代有名人。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为乱,韩千秋请缨平叛,死于王事,武帝嘉为“军锋之冠”。其子成安侯韩延年,随李陵出征,抗击凶奴侵扰,战死疆场。东汉臧宫、铫期,从光武征战数载,为国家统一立下不世之功,均封为侯爵。唐代孙处约,高宗时官居中书舍人知制诰。马炫累官刑部侍郎、兵部尚书。马燧平灭安史之乱,功勋卓著,初封幽国公,后晋北平郡王。明朝李希颜授官左春坊赞善大夫。王尚,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有诗文《苍谷集》12卷行世。清代中州名士仝轨,其《真志堂诗集》、《真志堂文集》传至今日。辛亥革命开始,民主革命志士王治军,投身北伐,南征北战,英勇献身。老红军汪名震,长征途中,担任党中央无线电联络工作,五次翻雪山、过草地,身患重病,坚持行军,直至胜利抵达陕北。新中国建立后,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在建国初期为全国扫除文盲立下功绩,1952年任命为政务院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陈世祯,在建国初期,研制出“软麻油”,为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古迹郏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三苏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朴遗址、文庙大成殿、文奎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文奎楼、陕山会馆、谒竹沟钧窑遗址等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三苏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的墓地,元至正年间,增加苏洵衣冠冢,始称“三苏坟”。三苏祠内有保存完好的全国唯一的一座元代三苏塑像,有闻名全国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蛤蟆踏,有金、元、明、清的碑刻49通。新建的东坡碑林已于2001年元旦正式建成并向游人开放,该碑林位于郏县三苏坟景区,条廊式布局,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名。碑林共分“大江东去、东坡诗词、东坡礼赞和东坡手迹碑”四个部分,共计碑刻330块。中顶莲花山是号称天下三顶之一的道教圣地,海拔607米,山上有祖师庙、舍身崖、十八盘、五龙洞、莲花池等名胜。紫云山,因山顶常有紫云密布而得名,海拔412米,山顶有紫云寺和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山腰有黄巢寨遗址,山脚有青龙寺井泉、崇善寺、仙人洞(林彪指挥所的外围防御工程)等景点。姚庄乡毛郎庙茶,含有锂、锶、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属低钠中矿化度锶型饮用水。广阔天地乡是中国“知青”运动圣地,广天知青园塑有10.6米高的玻璃钢毛泽东塑像;建有影壁一座,镌刻着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批示手迹;2002年10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建成。堂街镇临沣寨 是中原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红石村寨 ,目前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三苏坟简介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 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588株,多为明清时所值,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广庆寺、三苏祠坐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 三苏坟于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升为国家级。1984年郏县人民政府建立"郏县三苏纪念馆"隶属郏县文化局。 三苏坟自1956年至1994年间,河南省、市、县三级财政多次拨款对飨堂、山墙、门窗、山屏、祭坛、天王殿、大雄宝殿、甬道等;进行了翻修、维修,恢复了祠堂、飨堂彩绘原貌等,并树碑八通,植柏树960株。1986年9月,第四次全国苏轼研讨会在郏县三苏坟召开;1992年3月郏县县政府举办了首届“三苏文化节”;前来拜谒“三苏”的知名人士及游客日益俱增。 郏县特色“山儿西”烟叶“山儿西”烟以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是我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同志曾专门莅临郏县视察烟叶生产工作。 郏县红牛“郏县红牛”为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体格硕大,结构匀称,体质强健,骨骼坚实,肌肉发达。后躯发育较好,侧观呈长方形,头方正,顿宽,嘴齐,眼大有神,耳大且灵敏,鼻孔大,鼻镜肉红色,角短质细,角型不一。被毛细短,富有光泽,分紫红、红、浅红三种毛色。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质细嫩、皮革柔韧而深得中外畜牧专家的好评,常年存栏25万头。 郏县大尾寒羊是生长于我省的古老而稀有的优良家畜品种,其主产区就在我市。它的早熟、生长发育快、肉质好、耐粗饲、繁殖率高、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早已为国内外专家所注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它的存量已经不多,1989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濒临灭绝家畜品种。郏县是河南省大尾寒羊的主要养殖区和品种保护地,全县共存栏8.7万只。(右图:2002年9月17日河南大尾寒羊郏县赛羊会上,2500只大尾寒羊同时亮相“选美”。20多位国家、省市、县羊品种鉴定专家、教授莅临评眩) 郏县侧柏郏县有全国最大的侧柏良种基地,建设规模292公顷,其中,母树林70公顷,种子园生产区140公顷,现拥有优质良种274个品系,有全国各地72个侧柏种源,还引进有美国铅笔柏、印度芷柏、地中海柏、墨西哥柏等世界柏树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侧柏基因库。可年产良种4000公斤,采集种条600万条,培育优质苗木200万株以上。 郏县饸饹郏县饸饹面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 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初以荞麦面作原料,配以熟羊肉片、葱花及佐料齐全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今以小麦面作主料,以其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风味独特而闻名中原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简称郏县饸饹。郏县饸饹是一种圆形条状面制食品,初以荞麦面为面料,其加入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佐料,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郏县饸饹“舒脾健胃,养生至宝”。 铁路禹亳铁路西起平顶山的郏县,依次经过禹州市、许昌市、许昌县、鄢陵县、扶沟县、太康县、柘城县、淮阳县、郸城县、鹿邑县、亳州市至界首市,跨河南和安徽两省,覆盖5个地级市(12个县市),线路全长300公里,投资估算72亿元,建设方为河南禹亳铁路发展有限公司。 二期修建许昌东至亳州段,线路长190公里,投资概算33亿元。河南、安徽两省对禹州至亳州至洋口港铁路进行了规划研究,形成了方案,即:该铁路的功能是一条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的区域性铁路干线。线路经许昌、鄢陵、扶沟、太康、柘城、亳州、涡阳,利用部分既有铁路至江苏洋口港 铁路改建工程禹州至郏县段项目于3月6日在河南省郏县正式开工建设,这段铁路工程的建设改写了郏县没有铁路的历史。 线路简介 禹亳铁路是在既有窄轨铁路基础上进行的准轨铁路改建和新建项目,也是河南省重点工程。该铁路通道西起河南省郏县,东至安徽省亳州市,并继续东延至蚌埠,全长520余公里,建成后将成为西接焦柳、中连京广、东贯京九和京沪铁路,连通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的一条重要客货运干线通道。 禹亳铁路正线全长300公里,将分两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建设许昌东——禹州段,线路长56公里(含南绕许昌市区段),第二期建设许昌东至安徽亳州全长200公里。太康至郸城至界首全长100公里,禹州向西延伸至郏县段全长28公里。禹亳铁路沿线途经河南省郏县、禹州市、许昌市、鄢陵县、扶沟县、太康县、柘城县、鹿邑县、安徽省亳州市。建设标准I级,建设时速80公里/时,预留120公里/时。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